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统治者妄想追求霍去病那样的筑坛祭天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仓皇南逃,狼狈不堪的两句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一句,写出了蜀道旁崖谷雷鸣的奇险场景。
(3)周敦颐《爱莲说》中表达自己喜爱莲花的高洁品性的两句是“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发昌平岛(1)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 鸣榔(2)晓涨前。阳乌出海树, 云雁下江烟。
积气(3)冲长岛, 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4), 心赏独泠然。
注释:【1】此诗作于诗人在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2)鸣榔,击打船桨,指船出发。(3)“积气”,指天。(4)魏阙,代指朝廷。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
B.春风吹拂,解缆扬帆,从首联所写的内容看,诗人并没有明显的孤寂感。
C.颔联两联对仗工整,描写早发昌平岛所见,画面明丽生动。
D.颔联写一轮朝阳从海上升起,北归的大雁落在烟波浩渺的江边,给读者一种凄冷的感觉。
E.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虽然远离朝廷,但眼前的美丽景色足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2.颈联中“冲”“溢”两字颇精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①。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②。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孝宗、理宗及福王陵墓,俱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等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②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B.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C.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D.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为三甲,统称进士。
B.刑部,隋唐开始,尚书省下设吏、礼、兵、户、刑、工六部,刑部掌管司法刑狱和监察百官,其长官为尚书。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D.南都,明朝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亦被称为南都,即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轩輗刚正严厉。他在浙江整顿军队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多人,后来主持南院事务,又考核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
B.轩輗清廉俭朴,他平日常吃粗食,在浙江廉使任职期满回朝时,行李只有一只竹箱,为此还受到皇上的称赞。
C.轩輗深受重用。他与耿九畴齐名,在称病请辞后,皇上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督管储粮的官员。
D.轩輗性情孤傲。他对不贤之人,不与交往。都御史张纯设宴请客,轩輗厌恶他的奢侈,坚决不去赴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
(2)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丑兵 莫言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了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不但在各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美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美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儿地哆嗦。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三年过去了,我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七九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刚开过动员会,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下午,我到猪圈去,想看看这个全连唯一没写请战书的丑兵。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我原谅了他。
晚上,支委会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丑兵闯了进来。他浑身湿漉漉的,赤脚穿着一双沾满粪泥的胶鞋,帽子也没戴,一个领章快要掉下来。他说:“请问连首长,像我这样的丑八怪放出的枪弹能不能打死敌人?扔出的手榴弹会不会爆炸?”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长得不好看,但我也是解放军战士!我也要上前线!”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开完欢送会,我思绪万千,向丑兵住的房子——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走去。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连声说:“副连长,快坐。”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他沉吟了半晌说:“副连长,不打出个样来,我不活着回来。我要求来喂猪是看好了这间小屋,它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他把一叠手稿递给我,我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几个月后,电台上、报纸上不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我希望能听到或看到我的丑兄弟的名字,他的名字始终未出现。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左目已瞎,右目只有零点几的视力,他向我报告了丑兵的死讯。
我和三社并肩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感觉被人背着慢慢爬行。我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呼叫:“老卡!老卡!”他终于说话了,伸出一只手让我握着:“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他的手无力地滑了下去……。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他们嘲笑丑兵,丑兵王三社就自暴自弃,迫不得已向连里要求到生产组喂猪,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
B.丑兵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主动请缨,获准参战,为救战友,光荣牺牲,使读者对丑兵不觉产生无限深沉的感怀和崇敬之情。
C.小说中的“我”对丑兵的态度经历了厌恶、愧疚、惦念、感动几个心理过程,“我”渺小的形象与丑兵的高大形象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D.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和富有特色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主动请战的情节就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丑兵参战的决心。
E.这篇小说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歌颂了以丑兵为代表的当代最可爱的人,语言活泼,运用比喻修辞,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富有表现力。
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丑兵”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有画蛇添足之嫌,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陆启铿:在断弦琴上奏出多复变最强音
陆启铿幼时承受了太多波折,过得并不快乐。先是作为大人获利的工具,早早离开家人被送作养子,没能达到目的后,自然免不了遭受恚嗔。继而不幸染病,双腿落下终身残疾。1938年日军进攻广州,全家逃到澳门成为难民,陆启铿的腿疾愈发严重,只能终日卧床,伴随他的只有孤独和绝望。但陆启铿在沉默中并没有停止对未来的思考,他陆续从一位在澳门读中学的堂姐那里借课本,自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
1946年,陆启铿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并于1950年顺利毕业,毕业论文“模函数”深得行家好评。
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美国返回新中国,途中曾在广州作短暂停留,其间被盛邀到中山大学作了一次学术演讲。陆启铿这时正毕业留校任助教,听过演讲,陆启铿既敬佩华先生的人格,更钦服于他精深的学术造诣,于是不久之后就去信向华先生介绍自己学业、工作情况,表达了希望成为华先生的学生的强烈愿望。
华罗庚不厌琐碎,亲自协调各方关系,把陆启铿调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学所”)筹备处自己的身边。陆启铿就开始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多复变函数,成为解放之后华罗庚亲自指导的第一个学生。陆启铿与这位老师的成长经历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患有残疾却自学成才;当年熊庆来不拘一格提携华罗庚,今日华罗庚慧眼识珠拔擢陆启铿,一时传为佳话。
在华罗庚的指导下,陆启铿通过组织数学所多复变函数论讨论班,以及到北大数学系多复变函数专门化开班授课,培养起国内第一支多复变函数领域研究的基本队伍。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陆启铿,他的多篇论文,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重视,部分成果被写入苏联数学家的专著中。他在施瓦兹引理证明上取得的成果,被称为“陆启铿引理”。
进入60年代,陆启铿在多复变函数论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常曲率的完备界域解析等价于单位超球,这一成果被称为“陆启铿定理”,得到国际数学界的普遍认可,领先西方同行近二十年,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在此基础上陆启铿提出一个猜想,即有界域的核函数作为两点的函数是否有零点,在国际上被称为“陆启铿猜想”,而称核函数没有零点的域为“陆启铿域”。“陆启铿猜想”是建国后国际数学界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猜想,此外以陆启铿名字命名的还有“陆启铿不变量”“陆启铿常数”。
70年代以后,着眼于多复变函数论的应用,他在国际上率先明确给出规范场与纤维丛联络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联络论观点讨论了作为规范场的引力场。
1980年,华罗庚委托陆启铿担任数学所的常务副所长,陆启铿固辞不受。他坚持选举多数通过才接受,华罗庚当即召集助研以上的人员开会,结果陆启铿以三分之二多数票当选。
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先后邀请了阿提亚、博莱尔、希策布鲁赫等国际知名数学家来所访问,人数之多以至于名字记满了两个本子。当时数学所经费并不充裕,能邀请这些数学家来主要依靠的是华罗庚、陆启铿等个人的魅力。陆启铿还先后凭借个人与国外数学家的私人关系,推荐不少人到国外留学访问,推动了中国数学的现代化。
早在澳门中德中学时,陆启铿开始迷上古典音乐,工作之余常要听上一会儿作为休息,他自己则戏称为“养脑”。不仅如此,他还系统学习过钢琴演奏。陆启铿对文学的涉猎十分广泛,家中藏书除了数学典籍,世界名著、二次大战历史、各类人物传记、科普读物、金庸小说无所不包。
陆启铿的象棋下得极好,连华罗庚都不是他的对手,还要请来国手“教训”他。而游泳更不在话下,年轻时可以横渡昆明湖。陆启铿广泛的业余爱好,让生活变得更有趣,这或许是他作出业绩的原因之一吧。
【相关链接】工作是陆启铿的生命。亲友来访,陆启铿起身寒暄两句,转身回到书房继续工作:“对不起,我还有事情要做。”直至去世前,陆启铿仍坚持去数学所办公室。
——新京报《陆启铿:拐杖撑起的数学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澳门避难期间,陆启铿的腿疾愈发严重,为了摆脱孤独与绝望,他陆续从一位堂姐那里借来课本,自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
B.60年代以陆启铿名字命名的科研成果不少:陆启铿定理、陆启铿域、陆启铿常数等。“陆启铿猜想”是国际学术界首次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成果。
C.1980年,华罗庚委托陆启铿担任数学所的常务副所长,陆启铿固辞不受,最后通过选举当选,这体现了一位数学家淡泊谦逊的可贵品质。
D.陆启铿完全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私人关系,邀请国际知名数学家来所访问、推荐人才到国外留学,在数学所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推动了中国数学的现代化。
2.陆启铿在多复变函数领域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章把陆启铿比作断弦琴,但他却能弹出最强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在陆启铿身上得到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文学史中,原始的神话可以说保存得很少,因为它很早便与历史合流,神话学中称作“创世英雄”、“文化英雄”的人物,已很早演变为历史中实有的帝王,存留下来的吉光片羽,自然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神话系统。其实中国古来并无“神话”之称,它的出现,要到二十世纪初年。保存神话最多的《山海经》,最初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是列在数术略中的形法家之首。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也。以后的《隋书·经籍志》仍将《山海经》作史部地理类之冠,对它的认识,与汉人没有太大的区别。至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山海经》才归于子部小说家之属。而它被看作神话的渊府,乃在中国神话学建立之后。
不过神话学中的神话和《山海经》中的神话严格说来应是两回事,若我们只是把《山海经》放在“文”的范围之内,则它的价值便可以说特别在于仆野天真的好奇和一种纯粹的志怪趣味。与史著的一个根本不同,在于《山海经》的搜集者和整理者并没有政治化的功利目的,他并且不含教训,不存寄托,也不致力于文字的美化,而惟以志怪、志奇为旨趣。或曰《山海经》是一部“古之巫书”,这是由《山经》“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而推断出来。然而巫的内容却并不是《山海经》的主体。它的志异,取了差不多是忠实记录的姿态,这使它虽然多记荒诞离奇,却毫无神秘色彩。《山海经》成书的时代固然很晚,比较早一些的《山经》大约在战国初年,稍晚的《海经》及《大荒经》、《海内经》则要到战国末年,或者秦汉之际,但其中的确保存了许多远古传闻,难得的是原有的稚拙之气多半也还没有失去。
“山海经”的名称,可以用来大致说明《山海经》的内容。《山经》末行云:“右五藏山经五篇”。“藏”,即“内”的意思,意即五篇所记山川均在内地,即华夏范围之内。“海外”、“海内”之“海”,则取《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之义,指不在华夏范围内的地区,较近者为“海内”,较远者为“海外”,“大荒”便是极远之地,荒经因此是海经的补充。而“山海经”之“经”,则是“经历”之“经”,意即山海之所经。《山海经》的作者,自西汉刘秀(刘歆之易名)以来皆以为是唐虞时代的大禹、伯益“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而纪其所历(《山海经叙录》)。这当然不可能是实。但如果把大禹、伯益易作某一位旅行家,则正好可以表明《山海经》所采取的记述的角度。三十年代江绍原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即以为《山海经》含有旅行指南的性质。“旅行指南”,固嫌坐实,《山海经》之“旅”,其实多为想象中的世界,而近似旅行记的形式却很是赋予它记述之便,散乱的神话传说即因此串联为线索,行脚处处,所录虽多奇怪,却仿佛眼见身历,写真的笔调使它所具有的一种严肃与诚恳,则尤其动人兴致。出自想象的见闻,在当时正是作为一种知识来传布的。
(节选自扬之水《先秦诗文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原始的神话很早就与历史合流,所以保存下来的很少,这就很难构成一个类似于古希腊神话的完整的神话系统。
B.中国古代没有“神话”的说法,而一些历史中实有的帝王则是从神话学中称作“创世英雄”、“文化英雄”的人物演变来的。
C.《山海经》被汉代人列为数术略中的形法家一类,而唐代人对它的认识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与汉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D.清代中国神话学建立以后,《山海经》才被归入《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小说家一类,并被看作中国神话的渊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山海经》中的神话充满了朴野天真的好奇,但严格地说,它不应属于神话学中的神话范畴。
B.《山海经》一书的主旨仅仅是记录那些稀奇怪异的事物,并不注重语言文字的修饰,也没有什么政治化的功利目的。
C.《山海经》是一部“古之巫书”,这从《山经》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但是巫的内容却又不是《山海经》的主体。
D.《山海经》用写实的笔法来记录荒诞离奇的事情,所以它毫无神秘色彩,反倒具有一种严肃与诚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最早著录在《汉书·艺文志》中,这应该与它成书的时代很晚有关,但其中的确保存了许多远古传闻。
B.《山海经》中“海内”的概念与“海内存知己”中的不同,它指的是在华夏范围之外,只是距离相对较近的地方。
C.《山海经》的作者不可能是大禹、伯益,江绍原著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认为它是某一位旅行家创作的旅行指南。
D.《山海经》用近似旅行记的形式,很方便地把散乱的神话传说串联起来,大多描写想象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