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成进士,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夏峰,负笈往从。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尔当使之去奢返朴,庶几可挽颓风。”

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斌疏言“苏、松土隘人稠。区区两府田不加广而当大省百余州县之赋民力日绌。积欠年久惟恃因蠲。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

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比大计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诏曰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授礼部尚书。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九月改工部尚书。未几疾作遣太医诊视。十月自通州勘贡木归一夕卒年六十一。斌既师奇逢习宋儒诸书。斌笃守程、朱亦不薄王守仁不尚讲论所诣深遂。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B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C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D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除了进士外,增添了状元、榜眼、探花。

B谕,指帝王不通过大臣传话给人民,而是用在城门口、闹市街区张贴文字的形式直接通告人民。也指皇帝直接告诉臣子,如“面谕”。

C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叫大计,每三年举行一次。其标准定为才、守、政、年四格,以分优劣。

D登闻鼓,清朝规定“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否则不得击鼓,违者重罪。文中百姓要击登闻鼓是想为汤斌鸣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斌为官正直,能为民请命,又不阿附权贵,他不迎合明珠,对明珠的直接索求贿赂更是不予理睬。

B为了解淮、扬二府遭水患的真实情况,汤斌派人勘查后据实上报。后来又请求朝廷减免苏、松两地赋税。

C汤斌为董汉臣据理力争,董汉臣得以免罪,这让明珠等对他更加怨恨,于是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说他诽谤朝廷。

D汤斌在学术上博采众长,以孙奇逢为师,习读宋儒之书,笃守程朱之学,也不排斥王守仁的学说。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尔当使之去奢返朴,庶几可挽颓风

2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

 

1.C 2.A 3.A 4.(1)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 (2)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省。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汤斌在讲筵时素行谨慎朕所稔知及简任巡抚洁己率属实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风有位”。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汤斌在任翰林院讲官时,一向是行为谨慎,这是我深知的。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廉洁律己来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明清时期除了进士外,增添了状元、榜眼、探花”错。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可见,状元、榜眼、探花都是进士。等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结合文本内容“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可知,“直接索求”不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A项结合文本内容“方明珠用事,国柱附之。及蠲江南赋,国柱使人语斌,谓皆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报之,索赇,斌不应”可知,“直接索求”不当。 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尚”译为崇尚,“安”译为安于,“庶几”译为也许。(2)“应诏”译为根据诏旨,“法”译为理由,“辈”译为们,应该是一类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尚”“安”“法”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九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国史院检讨。汤斌考虑父亲年老,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休假,(后来)父亲去世,为父守丧。守丧期满,听说容城人孙奇逢在夏峰讲学,便背着书箱前往跟随他学习。康熙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皇上说:“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阊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 起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派人重新查勘,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田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上疏奏请废掉先前余国柱的意见。二十四年,汤斌上疏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小小的两个府,田地没有增加,而承担相当于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不如一天。欠交赋税拖的时间一长,只好等待皇上施恩免征。恳请将苏州、松江的钱粮照征收规程减少一二成。” 当时,明珠正在掌权,余国柱依附他。当朝廷免征江南赋税时,余国柱让人告诉汤斌,说这都是明珠的功劳,江南人对他应有所报答,以此索取贿赂,汤斌对余国柱的索取不予理睬。到考核天下官员时,外省官吏载金到明珠门下的络绎不绝,而唯独没有汤斌属下的官吏。 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皇帝下诏说:“汤斌在任翰林院讲官时,一向是行为谨慎,这是我深知的。等到汤斌被选拔任命为巡抚以后,廉洁律己来率领属下,并实心办事。的确应该提拔,用来感化在位者。”于是授汤斌为礼部尚书。汤斌要赴京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满街巷烧香为他送行。 二十六年五月,无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此疏下到廷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乱语,立即斩首,事情就可以完结。”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古代诗歌阅读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①别,阅读答案。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省。”皇上终于免去了董汉臣的罪。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作为他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客居在京师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回事,才散去。 九月,改任工部尚书。不久,病发,皇上派太医诊治。十月,从通州勘查外地进贡的木料回来,一夜之间便故去,年龄六十一岁。汤斌以孙奇逢为师,学习宋代诸儒的书。汤斌忠实恪守程、朱之学,同时也不菲薄王守仁,不崇尚空论,造诣精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请说普通话

尚纯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

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大,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就说,大,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儿子想让山水来城里享享福,但事与愿违,不会说普通话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他更喜欢家乡不用说普通话的生活。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E老队长榔头庸俗卑鄙,是山水身边群众的代表,是他为山水的悲剧生活开了源头,进而埋葬了山水美好的前程和爱情。

2.小说中插叙了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3.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

国涌

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而且成了杠大旗的人。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

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他是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先后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早就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引渡给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他在《独立评论》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竺可桢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他对胡适说“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正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粪土当朝万户侯,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评论”。

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群体选择。

【相关链接】

①在“五四”时期,他努力地从古史辨和疑古思潮中拯救古史,如《左传》、《国语》、《周礼》等等,他在中山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就指出,“伪造”二字,并不都能适用于被发现的古史料矛盾上,汉代儒生尤其是刘向、刘歆父子在编定文献时也许有错,但并不是故意“伪造”。

(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

②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傅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于“思想革命”的活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使得年轻的傅斯年热血沸腾,他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率领新潮社同仁投入了这场爱国政治运动中去。

高汉诚《傅斯年与五四爱国运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了《新潮》杂志,他积极走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

B傅斯年看重师生情,不计较政治信仰,热情地赞颂他的老师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C本文脉络清晰,结构鲜明,不回避对具体事情的记叙,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这种安排很好地反映了传主的思想。

D作者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呈现了传主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2.文中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正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章标题为“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题目内涵的理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余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历史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旅人在路上,其中一个发现一把斧头,他就说:“我捡到一把斧头。”另一个人不大满意,纠正道:“我的朋友,不是‘我’,而应该是‘我们’捡到一把斧头。”没走多远,斧头的主人追了上来,离他们越来越近。捡斧头的人很不安地说:“这下‘我们’可糟了。”另一个又向他纠正:“还是改回以前的称谓吧,就像刚才那样,你应该说:‘我’糟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漫谈“漫画”

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是绝无关系的。

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漫画是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人间。

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者,用他们的可笑,衬出雅人们的完全和高尚来,以分得一枝雪茄的生意。像西班牙的戈雅和法国的陀密埃②那样的漫画家,到底还是不可多得的。

【注】①“小三子可乎之及及也”二句,意思是“小三子可恶之极,戳他三千三百刀。”②戈雅:西班牙讽刺画家,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陀密埃:法国画家,晚年曾参加巴黎公社革命运动。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漫画”的特点。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何含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