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田青 复兴中华民族的“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田青

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目前,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学,而且只讲典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窄化和不全面的认识。我曾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

大家都知道最简单的物理原理,不能少于三根柱子才能撑起一个物体,所谓三足鼎立。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儒释道三者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佛教进入中国有2000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超过许多人的认识,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当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我们恐怕就不能说话了。为什么?汉语中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比如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这个词就是佛教词汇。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古代雕塑,从敦煌、云岗、龙门,到乐山大佛,大部分来自佛教,如果不讲佛教雕塑的话,中国几乎就无法撰写雕塑史。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都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我曾经在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设想一下: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不识字,甚至只有一个乳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几亿人中的一个。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二十四孝”故事,甚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知道“精忠报国”!他虽然一字不识,但是他会给你滔滔不绝地讲杨家将,讲岳飞传,他知道赵子龙,知道关云长,也知道秦桧……他爱恨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邻居家有谁不孝顺父母他会谴责,会不齿!请问:他从哪里知道的忠孝廉耻?从哪里知道的仁义理智信?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在这些丰富的,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生动的历史知识,还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就是这些使每一个中国人保持着他的基本人格,他会健康地度过一生,他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保持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5000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30年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______年12月04日 《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与传统是一个民族再现辉煌的重要条件,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B.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广博,不仅仅是儒学,认识、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要全面认识它的内容。

C. 佛教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它在进入中国的2000年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D. 中国人的人格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三者相融合,缺一不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人看来,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理想中,能够“治国平天下”是最被看重的。

B. 中华传统文化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如诗词等;二是由底层平民创造的底层文化,如戏剧等。

C. 文化的载体有多样性,一类是以文字为载体,如唐诗宋词等;二是以语言为载体口口相传,如民俗等。

D. 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尽管处在“楼下”底层常常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与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已成为民族的基因。

B. 深层的道德感、生动的历史知识和“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可以使中国人保持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C. 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日益流失。

D.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信与自豪的支点,不再自卑与自残,在不断反思中前进。

 

1.C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C项,原文说“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而选项说“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显然是错误的。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开头部分,B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中间部分,D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均是正确的。 2.试题分析:B项信息在原文第五段,由原文可知,平民创造的文化并不就是底层文化,底层文化未必就是全由底层平民创造的。A项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由“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可知选项内容正确。C项和D项信息都在原文第五段,说法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C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由原文可知,改革开放为复兴传统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选项颠倒对象。A项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二段,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可知选项正确。B项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二段,由此段中间部分可知此项正确,D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结尾部分,说法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请以阅读的乐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句意通顺、连贯,修辞一致。

点亮心灵的灯,燃烧孤独、寂寞、凄冷和荒凉,让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活力

点亮心灵的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亮心灵的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电影、电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________。书面表达虽然主要诉诸人的视觉,但语句在语音上是否和谐,也会影响阅读效果。朱光潜先生说:“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________,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优美的享受。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立春这天,一项重要习俗就是“咬春”,又称“啃春”。

②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福。

③ “立春”不仅是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日,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 

④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饼,而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⑤除“咬春”外,中国民间还有“打春”习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

⑥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A. ②③⑤①④⑥    B. ①③④②⑤⑥    C. ③①②④⑤⑥    D. ④②①③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对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B. 2003年10月15日9时,这个不同凡响的时刻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第三个世界上依靠自己的力量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天空的国家。

C.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述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改善并提高概括能力。

D.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称氏为了区别贵贱,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