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 分)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尔》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塞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通过历时五年乘坐贝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已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幺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塞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打猎阵容豪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此小年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松江独宿
唐•刘长卿①
洞庭初下叶,孤客不胜愁。
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②。
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
【注】①刘长卿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又屡试不第,长期功名无成。直到四十多岁方才中第,授长洲县尉。入仕后,他的遭遇反而更不幸,曾两遭贬谪。这首诗应作于第二次被贬谪后。②沧州: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诗歌的前两联写景,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义臣,代人也,本姓尉迟氏。父崇,仕周,为仪同大将军。以兵镇恒山。时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崇知帝相貌非常,每自结纳,帝甚亲待之。及为丞相,尉迥作乱,崇以宗族之故,自囚,遣使请罪。帝下书慰谕之,即令驰驿入朝,恒置左右。开皇初,封秦兴公。岁馀,从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击突厥于周盘,力战而死。赠大将军、豫州刺史,以义臣袭崇官爵。时义臣尚幼,养于宫中,未弱冠,奉诏宿卫数年,赏赐甚厚。上尝言及恩旧,顾义臣嗟叹久之,因下诏赐义臣姓杨氏,编之属籍,为皇从孙。未几,拜陕州刺史。义臣性谨厚,能骑射,有将领才。后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行军总管出白道,大破之。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万岁为杨素所陷,义臣功竟不录。
炀帝嗣位,汉王谅反,时代州总管李景为谅将乔钟葵所围,义臣时为朔州总管,奉诏救之。钟葵见义臣兵少,悉众拒之。义臣自以兵少,悉取军中牛驴,得数千头,复令数百人,人持一鼓,潜驱之涧谷间,出其不意。义臣晡后复与钟葵战,兵初合,命驱牛驴者疾进。一时鸣鼓,尘埃张天,钟葵军不知所以,以为伏兵发,因大溃,从击破之。以功进位上大将军。累迁太仆卿。从征吐谷浑,令义臣屯琵琶峡,连营八十里,南接元寿,北连段文振,合围吐谷浑主于覆袁川。复从征辽东,以军将指肃慎道。至鸭绿水,与乙支文德战,每为先锋,一日七捷。时渤海高士达、清河张金称并相聚为盗,攻陷郡县。帝遣将军段达讨之,不能克,诏义臣率辽东还兵击之,大破士达,斩金称。帝恶其威名,遽追入朝,贼由是复盛。义臣以功进位光禄大夫,寻拜礼部尚书。未几,卒官。
(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一》,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仕周,为仪同大将军 仕:做官。
B. 即令驰驿入朝,恒置左右 左右:左右的侍卫。
C. 义臣功竟不录 竟:竟然。
D. 潜驱之涧谷间 潜:暗中。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
B. 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
C. 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
D. 明年突厥又寇边/义臣击之追至/大斤山与虏遇/时太平公史万岁亦至与/义臣合击大破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B. 男子20岁称弱冠。行冠礼,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年少。
C. 属籍指宗室族谱,原文中“编之属籍”就是将义臣赐姓杨氏,然后纳入皇室的族谱之中。
D. 骑射指骑马射箭,与古代六义“礼、乐、射、御、书、术”中的“御”“射”对应。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义臣谨慎忠厚,主动承担责任。同宗族的尉迟迥作乱,他对此深感内疚,主动向隋文帝请罪。文帝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将他留在身边。
B. 杨义臣征战疆场,屡次立下战功。曾与太平公史万岁合力打败来犯的突厥军队,征辽东时曾一天打七次胜仗,名重一时,声誉流传到后世。
C. 杨义臣善于谋划,作战以少胜多。在与叛将乔钟葵交锋时,因对方人多势众,他让部下赶着牛驴作为疑兵,出其不意,大败敌军。
D. 杨义臣战功赫赫,一度受到猜忌。在他打败了高士达、斩杀了张金称之后,隋炀帝讨厌他的威名,急忙让他回到朝廷,致使贼势复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崇知帝相貌非常,每自结纳,帝甚亲待之。
(2)一时鸣鼓,尘埃张天,钟葵军不知所以,以为伏兵发,因大溃,从击破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
田青
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目前,很多人把中华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学,而且只讲典籍,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窄化和不全面的认识。我曾经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概括为“三根柱子两层楼”。
大家都知道最简单的物理原理,不能少于三根柱子才能撑起一个物体,所谓三足鼎立。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儒释道三者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在中国人看来,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
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佛教进入中国有2000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超过许多人的认识,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当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我们恐怕就不能说话了。为什么?汉语中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比如我们常常说的“世界”这个词就是佛教词汇。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古代雕塑,从敦煌、云岗、龙门,到乐山大佛,大部分来自佛教,如果不讲佛教雕塑的话,中国几乎就无法撰写雕塑史。
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与以文字为载体的精英文化不同,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都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而言,是“根与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的标识和符号。我曾经在一个大学讲课的时候请学生们设想一下: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不识字,甚至只有一个乳名,他是传统社会中几亿人中的一个。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二十四孝”故事,甚至,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会挺身而出,知道“精忠报国”!他虽然一字不识,但是他会给你滔滔不绝地讲杨家将,讲岳飞传,他知道赵子龙,知道关云长,也知道秦桧……他爱恨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邻居家有谁不孝顺父母他会谴责,会不齿!请问:他从哪里知道的忠孝廉耻?从哪里知道的仁义理智信?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在这些丰富的,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生动的历史知识,还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就是这些使每一个中国人保持着他的基本人格,他会健康地度过一生,他会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保持了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5000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30年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______)年12月04日 《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与传统是一个民族再现辉煌的重要条件,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B.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广博,不仅仅是儒学,认识、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是要全面认识它的内容。
C. 佛教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它在进入中国的2000年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D. 中国人的人格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学说构成,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三者相融合,缺一不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人看来,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理想中,能够“治国平天下”是最被看重的。
B. 中华传统文化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如诗词等;二是由底层平民创造的底层文化,如戏剧等。
C. 文化的载体有多样性,一类是以文字为载体,如唐诗宋词等;二是以语言为载体口口相传,如民俗等。
D. 以语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尽管处在“楼下”底层常常被很多人忽略,但其广大,其高远,其丰富,其精彩,都超出许多人的想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与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已成为民族的基因。
B. 深层的道德感、生动的历史知识和“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可以使中国人保持中国社会千百年来基本的结构和文化的传承。
C. 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我国的社会建设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日益流失。
D.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信与自豪的支点,不再自卑与自残,在不断反思中前进。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请以“阅读的乐趣”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特征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