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日照 王剑冰 ①古人说条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是那般宏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日照

王剑冰

①古人说条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是那般宏阔的胸怀,在这样的胸怀里升起一轮红日,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②现在我正走向海。我知道有一个叫做日照的地方,日照的名字多么直白,又是多么神秘,日照香炉就会升起紫色的烟尘,日照大海会升起什么?我仰望着那个地方,我穿越齐鲁大地,走过孔子的曲阜,走过泰山沂蒙。

③大海终于展现在我的眼前,它就像中原的千里沃野,麦浪赶赶地涌,散发出浓郁的味道。白云似一群从远方跑来的绵羊,我听到了它们的喧嚷。很长很阔的沙滩,我小成了沧海一粟。

④我还没有看到日出,但是我知晓了这里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莒同齐鲁曾构成山东的三分天下。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也是人类最早的先祖。他们使用的工具,同黄河流域先祖使用的没有什么两样。我站在一个图形面前,那是一个日出的图形,先祖对于日出那么的崇尚,刻在生活的器皿上。那时他们就知道通过日出判断四时,将其用于农业和航海。《山海经》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号角,那是陶做的,这里的黑陶是原始文化的瑰宝,我的祖先,曾面对苍茫的大海,吹亮了东方第一缕晨曦。

⑤我见到了茂密的森林,只能在高山上才有的森林,却是出现在海边,那高大的杉木将氧离子泼洒得到处都是。我还见到了茶园,一片不是很高的墨绿,日照和海风使这里的茶尤为独特。我还看到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我在一片雨中走进定林寺,那棵四千岁的苍然立时热烈地向我迎来。一群女孩子在树下避雨,我想到那个传说:一个书生看到这棵大树,搂了七搂还没有搂完,转过来一个少妇靠在树前,只好在她旁边又拃了八拃过去。这树围就成了“七楼八拃一媳妇”。过去了多少年,树围更粗了。有人想再搂一下,那就得将一群女孩也算入单位,有人笑说是“七搂八拃一群未来媳妇”。我站在它阔大的枝叶下,钟声訇然散落,抬头望的时候,竟然望到不远处刘勰读书处。那个独成一派的大理论家,就是在这里以他智聪的文心神雕艺术之龙的吗?

⑥天晴无雨,我早早跑向海滩,清风振衣,潮水激荡。

⑦云蓝得出奇,云边渐渐透出了红光。海在这时发生了奇妙的现象,海顷刻间变成了一汪红色的颜料,那颜料越来越浓,越来越多,似乎是从日出的地方涌出。而后太阳微微地露了出来,露得不声不响,初开始它没有发出亮光,只是一轮滚圆的炫红,那么近,那么大,蹚水过去就能触摸着。我很少看到这么纯净这么圆润的太阳。正呆看着,它突然发出一股绚烂的光芒,我的周身立时感到了温暖。

⑧海浪已似红鲤翻江。一眨眼,有些红鲤竟然跃动起来,而后变成了一页页羽翅,慢慢看清,那是一群兴奋的海鸥。

⑨太阳还在上升,它已经变成金黄的车轮,隆隆轰响,烟尘迷漫,天地摇动。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上升,它将天穹昂然顶起,让世界为之高明。我的血脉贲张,好像太阳升目我的胸间,整个大海涛涌连天。我大声地想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光变幻,生命轮回,秦皇汉武寻仙访道的踪迹早已不见,曹孟德豪情一腔越去千年,唯大海潮涌潮落,太阳常隐常新。

⑩日出唤醒了热情。海上运动基地的帆影片片,切割着红色的光线。细沙滩上有人练排球,健美的身姿在腾跃。阳光更多地镀亮了捡海的人,皮影样贴在海滩的玻璃上。

⑪整个一座新城都亮了,像一艘豪华巨轮在起航。太阳照在那片树林的时候,树林里一片光怪陆离,叶子在光线里舞蹈。鸟儿叽喳,翅膀像闪电,这里闪一下,那里闪一下,等到它们飞到林子上面的时候,一下子都被渲染了,包括叽叽喳喳的叫。我知道,太阳也照到了那棵银杏树,深沉的光芒撒播着一片静默。天台山上,古老的太阳节或在举行,香烟缭绕,鼓钗隆重,供台摆放新麦做成的太阳饼,万众叩拜太阳光耀大地,福泽民生。

⑫站立大海之上,旭辉之间,古人在我的耳边发声:“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那声音伴大海涛涌,随红日东升,缭乱了我的思绪。

⑬我真实地感受着日照,日照是一种光合作用,日照是一种置换反应,日照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

⑭我又想起了那个日照的刻画,海上日出,曙光先照。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

(2015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赏析第⑪段画线的句子。

3.请概述文中⑦-⑩段描写海上日出的各阶段的特点。

4.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第①段由大海写起,设问大海中日出该是什么景象,自然引起下文对日照的叙写,表达了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2.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日出之后日照新城通冥一体,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抒写了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3.太阳初露时,云边透出红光,海变成了渐深的红色颜料,太阳圆润、近而大;太阳升起时,它变成金黄色,力顶苍穹,照亮世界,唤醒了整座城市。 4.太阳从东方大海上升起的景象波澜壮阔,美丽如画;日照是条条江河入海处,是古莒国的发祥地,是大理论家刘勰的读书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日照,从古到今一直在传承中发展变化,它悠久的文化精神像日出那样永远灿烂夺目。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明确第一段的内容:由大海写起,设问大海中日出该是什么景象,然后分析从结构上分析作用自然引起下文对日照的叙写,从内容上分析作用:表达了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点睛: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在明确语段内容后从结构上分析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分析表达的情感的作用。 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然后分析效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日出之后日照新城通冥一体,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抒写了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此题首先明确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然后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要答出通用效果“生动形象”,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3.试题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要求“海上日出的各阶段”的特点,所以要总结太阳“初露时”“太阳圆润”“太阳升起时”的特征,用重点词语概括。 4.试题分析:注意分析题干中的“意境”和“挂图”的含义,意境是“景象波澜壮阔,美丽如画”,“挂图”的含义是“日照是条条江河入海处”“是古莒国的发祥地”“是大理论家刘勰的读书地”,然后再分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上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家委会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刘教授来作报告,下面是家委会负责人主持词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两处

语意重复、两处不够得体,请分别找出并加以修改。

首先衷心感谢刘教授接受我们的邀请并从百忙之中拔冗抽身惠顾我会作家庭教育辅导报告。

刘教授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早年即立志治学。由此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刘教授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现忝列我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一职。近几年,发表有关家庭教育的论文、散文100多篇;出版家庭教育专著多部,新著《家庭教育新探》也即将付梓印刷。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刘教授给大家作报告。

(1)语意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删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删掉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够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删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可删掉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公益类平台“拾柴计划”的标识,请写出文字以外的图形部分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儒家认为,人既要能认识自己的大,也要能认识自己的小;不能以大自傲, 也不能以小自卑, 正所谓“泰而不骄”“位卑未敢忘忧国”。 然而,① ______________。 人的自我失落,大都来自于同自然和他人的不融洽、不协调,而其根源则在于自 我本身, 即不是由于只见自我之小而妄自菲薄,②____________也就是说,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儒学是以人为本的文 化,既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又认为应合理安顿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形成天地人 三才之道。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将进酒》里感叹人生短暂,人生易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自己对陈同甫寄予厚望且直接表达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感旧)①

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②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苏轼在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返回钱塘的途中,创作了此词,寄给在杭州的同僚和诗友陈襄。②风流:指风光景致美妙。

(1)从全词来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吴山”之“好”的?

(2)词的下阕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