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3)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周敦颐《爱莲说》)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不蔓不枝亭亭净植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句默写。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尝”“卒”“沧”“蔓”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泰关。

【注】卢纶,晚唐诗人,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位于长安的东面)人。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巧妙,请作分析。

2.诗题为“长安春望”,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紧扣一个“望”字的。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 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姊曰:“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孙权以将军领会稽太守,统年二十,试为乌程相,民户过万,咸叹其惠理。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统志在补察,苟所闻见,夕不待旦。

是时征役敏数,重以疫疠,民户损耗,统上疏曰:“今强敌未殄,海内未义,三军有无之役,江境有不释之备,征赋调数,由来积纪,加以殃疫死丧之灾,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闻此之日,心若焚燎。思寻所由,小民无知,既有安土重迁之性,且又前后出为兵者,生则困苦无有温饱,死则 委弃骸骨不反,是以尤用恋本畏远,同之于死。夫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愿殿下以万机余间,留神思省,补复荒虚,深图远计,育残馀之民,阜人财之用。臣统之大愿,足以死而不朽矣。”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黄武初,曹仁攻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悉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逐行之。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骆统传》)

1.对下列名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其故        数:屡次

B. 如是,何不告我    诚:确实

C. 三军有无之役     已:停止

D. 愿殿下以万机余间   少:不多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骆统心系黎民的一组是(  )

①事适母甚谨

②统为之饮食衰少

③民户过万,戚叹其惠理

④统志在补察,荀所闻见,夕不待旦

⑤育残馀之民,阜人财之用

⑥统与严圭共拒破之

A. ①②⑤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统身世坎坷,细小父亲遇害,母亲改嫁,但他心胸开阔,不仅理解母亲,而且担心母亲对其放心不下,与母亲离别时故事不回头看。

B. 当时因为战乱,赋税兵役繁多,又遭瘟疫流行,百姓农户数量减少,骆统非常担忧,上奏疏请求孙权思考察省,深谋远虑,体恤民情。

C. 骆统认为战募的做法在民间助长邪恶,败坏风俗,滋生出离心叛逆思想,应当急速停止,孙权和他反复商讨,最终实行了他的主张。

D. 黄琥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骆统封为新阳亭侯,严圭任湍须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2)权嘉之,召为功曹,行骑都尉,妻以从兄辅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是在书体演变期或个性风格翻新期,书法风格的表现形态都具有着意而为或随意而作的两大类型。这也是一对大的风格范畴,它是各种风格的概括和归属。一件书法作品,是着意型的还是随意型的,这是由书家在作书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和观念形态所决定的。

在书体演变期,着意型的风格往往是在其实用的社会功用目的所造成的某种格式制约下产生的,即庄重场合、庄重用途对书家提出了庄重恭谨的作书要求。而这一要求又促使了日益追求端庄工整的书法审美观念的形成。大量的刻铸铭文所表现出的日趋工整的风格,就是在这样的用途要求之下形成的,如西周金文,从早期的仿效手写体形态逐步脱出,中期出现线条匀称、结体和章法端整的作品,而至春秋战国时的《石鼓文》,再至秦小篆刻石,形成工整端严的极端风格,即为一典型例子。

在手写体墨迹遗存中,因日常一般的应用目的而产生的书迹则占大多数。这一类书迹草率急就,不计工拙,从其实用意义上来说,只求能识能懂,起到记录语言、传达信息的作用即可,但在无意间却创造了有意追求而不可得的天趣妙境。今天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去看,它有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如春秋末期的《侯巴盟书》、汉代大量的急就文书等等,均为此类。

在书体演变期中,着意型与随意型的风格表现,一般是实用的社会功用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者主动积极的审美追求必须服从于这一实用目的和由这一社会功用目的所生成的社会流行的某种审美理想。而在随意型的大量书迹中,我们才充分感受到先人们的艺术天性灵感自由喷发,因为这是一大片自由天地,不受任何特定用途的特定审美观念的制约。

在士大夫文人个性书风翻新期,书法风格的变化以士大夫文人书家的自觉追求为主旋律,各种书体体式、法度,在其基本形式法则的制约下,书家们竞相发挥各自的艺术天才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钻研前人书法,锤炼功底,融会贯通,发之以性情,力求创新风格。其崇扬个性、求新尚变的主体意识十分强烈。故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刻铸铭文的书迹中,还是在手写体墨迹中,无论是为特定用途恭谨而书的作品,还是在随意所为,任情随性的书迹中,我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书家的个性审美意识的作用,这一点在唐以后的书法创作中更是日益鲜明而强烈地彰显出来。

(摘编自徐利明《中国书法史的基本特征》)

1.下列分别是关于书法的“着意”与“随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书体演变期,“着意”型书法一般在庄重场合、庄重用途时出现,这是由书家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观念形态所决定的。

B. “着意”型书法在书体演变期促进了追求端庄工整的书法审美观念的形成,大量的各种刻铸铭文,如西周金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C. 《侯马盟书》属于“随意”型书法代表作品,它是在崇扬个性、求新尚变的主体意识十分强烈的情境下创作的。

D. “随意”型书法往往草率急就,不计工拙,但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先人们的艺术天性灵感的自由喷发。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书体演变期,实用的社会功用目的所造成的某种格式的制约形成了着意型这一书法风格。

B. 日常一般的书法作品,因较少约束,只求能识能懂,于无意间却创造了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的书法风格。

C. 无论是“着意”型还是“随意”型书法,在书体演变期,作者的审美追求都必须服从社会流行的某种审美理想。

D. 在修改书风翻新期,书家们打破各种束缚,竞相发挥各自的艺术天才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书体体式、法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的着意与随意只是一对大的风格范畴,在个性书风翻新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书家的修改审美意识。

B. 西周金文书体作品风格是在庄重恭谨的作书要求促使日益追求端庄工整的书法审美观观念的条件下形成的。

C. “随意”型书法只和日常应用有关,不受特定用途的特定审美观念制约,给书者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D. 唐代以后的书法创作以士大夫文人书家的自觉追求为主旋律,较少刻铸铭文的书迹,因而个人的风格更加鲜明而强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1月2日《滁州日报》:据网友反映,安徽滁州某中学老师为防作弊想出“高招”——学生们被戴上经过处理的报纸(将4K的大报纸中间开洞,让学生戴在头上),该老师还将现场拍下的照片传到自己的QQ空间,赞叹“以前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妙招”。此事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几个短句改写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大数据是海量数据的集合。

②它是由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

③它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和流程优化能力。

④这种数据集合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