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寒色

龙应台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不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也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 ,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 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

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注】① 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两句诗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文中三次出现“栀子花香”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三处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3.(1)作者眼中的“家”既简单又复杂,作者对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什么感悟?

(2)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有何效果?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 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C. 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 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E. 结尾段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

 

1. 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奠定文章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亲情。第一次表达了父母给予子女之爱如安全的港湾;第二次象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之爱(或衬托夫妻生死离别后的孤寂);第三次则表达父母感受到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爱。 3. (1)①小时侯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作者生命的安全港湾;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老年时候的家,冷清寂寞,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作者历经风雨,已经淡然自若,波澜不惊。 (2)内容上:运用反复修辞,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4.B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开头两句诗在文中的作用,“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寒色”“孤舟”奠定文章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放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结构上:总领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文体特征,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位于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含义。结合题干要求三次出现“栀子花香”的含义,立足文本内容,分别找到三处位置,联系上下文分析含义。含义应该是亲情,第一次结合文本内容“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可知,表达了父母给予子女之爱如安全的港湾。以此类推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主体的三个层次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为人子女、为人伴侣和为人父母;然后,将每个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并从中总结出作者对家的感悟即可。作答时,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从结构上看,三次追问,层层递进;从内容上,一要考虑句子本身的意思,二要考虑其和主题的关系。 4.试题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 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C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文章虽然以“寒色”为题,多少带有 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 点睛: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如本题B项“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句子。

(1)昆山玉碎凤凰叫, ________________。……女娲炼石补天处, ______。 (《李凭箜篌引》)

(2)  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________________。(《蜀相》)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登岳阳楼》)

(5)登高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能开阔视野,易触发诗情。杜甫登高,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气势;王勃登高,俯瞰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 之家;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繁荣。李白登高,体验到“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的艰险,荀子更是从登高中细细品味到人生的哲理:  “  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 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查看答案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不君则                    犯:作乱

B. 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垂空文以断礼义,一王之法    当:适合,恰当

D. 犹不能尽其意                宣:颂扬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矣也

B. 而礼之为禁者难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

C. 而君比之《春秋》,谬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

D. 垂空文断礼义                 木欣欣向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④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

C. 《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5.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作为儒家经典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一年间的史事。

B.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如果说,《史记》《汉书》等纪传体史书,是横的叙述历史,那么《春秋》《资治通鉴》这类的编年体史书,就是纵的叙述历史。

C.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

D. 《诗》《书》分别指《诗经》和《尚书》,前者是我国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属于文学著作;后者则是儒家经典,具有很深的思想教化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