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 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 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 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分析这句诗写景有什么特色。

 

1.D 2.①这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是目睹。②响静结合,以响衬静。前句写万壑中晚籁,后句说数峰无语,突出了万壑、数峰的静态美。③后句无语运用拟人手法,把山峰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特征等。A项抒发的不是“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而是由这种心情渗透出的思乡之情;B项的错误与A项相近;C项说作者的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到前面的景物描写中是错误的。作者的思乡之情只是通过最后两句的设问互答,陡然转折而体现出来。前六句对异乡美景的热爱只是最后思乡之情的一个铺垫。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写景的特色。“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有声”“数峰立斜阳”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动静结合,以响衬静。“数峰无语”中“无语”,运用拟人手法。 点睛:先说手法再具体分析诗句怎么运用了此种手法,再答感情。如此诗可再答表现了诗人对山村景色的喜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各句加线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下江陵,顺流而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鱼虾而麋鹿         西望夏口,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B. 池鱼思故    渊:河流

C. 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

D. 依依里烟    墟:废墟

 

查看答案

下列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为仲卿母所遣    B. 而今安在哉

C. 有碑仆道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查看答案

下列几组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有碑仆,其文漫灭                                 何可胜也哉

B.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之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

C.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此余之所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儿已薄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C.“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

A.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B.中医的“望、闻、问、切”。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是认知,当然也有身体践履,但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