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魏陈思王植有俊才,清选官属,以孚为文学掾。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合意,后乃谢之。迁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时群臣初闻帝崩,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转为中书郎。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转为度支尚书。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孚性至慎。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九十三。

选自《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B. 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C. 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D. 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 “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文体。

C. “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委婉说法。

D. “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实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孚学识广博,好学不倦。司马孚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汉朝末年政局动乱,与兄弟身处危亡之中,粗茶淡饭,安于贫穷,而勤学不知疲倦。

B. 司马孚临事不乱,处变不惊。魏武帝去世,太子及群臣号哭不止,司马孚建议及早拜继位的国君,来镇抚海内,与尚书和洽拥戴太子即位。

C. 司马孚胸有谋略,胜敌有方。吴将诸葛恪入侵,司马孚督统诸军御敌,诸将想快速进击,司马孚故意滞留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军望风而逃。

D. 司马孚克尽臣节,忠于曹魏。高贵乡公被害,司马孚伏尸痛哭,和众臣奏请追究主谋;拜别陈留王,司马孚拉着他的手,流泪叹息不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合意,后乃谢之。

(2)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

 

1.D 2.B 3.D 4.(1)曹植依仗才学,骄傲而看不起别人,司马孚每次直言极谏,开始不和曹植的心意,后来曹植才向他道歉。(负、陵、切谏,谢) (2)宣帝掌管政事,司马孚经常退让谦抑。后来遇到废置确立国君的时候,未曾参与谋划。(退损、主语补充、废立,预) 【解析】选自《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 ,作者房玄龄等人,朝代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结构进行判断。正确断句为“孚次寿春/遣毌丘俭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断句抓住主语“诸将”“孚”,关键虚词“曰”“夫”。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试题分析:“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先回到原文中,由原文中“杀陛下者臣之罪。”可知,D项中,奏请追究主谋不是和众臣。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关键词:负、陵、切谏,谢;(2)关键词:退损、主语补充、废立,预。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安平献王司马孚,字叔达,是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性格温柔敦厚清廉谦让,广泛涉猎经史典籍。汉朝末年政局动乱,司马孚和他的兄弟们处在危急灭亡的时刻,生活贫穷,但他仍然坚持翻看书籍展卷阅读。司马孚性格豁达宽厚,凭借忠贞清白立世,从不和别人结怨。魏国的陈思王曹植才智卓越,精选官吏,任用司马孚做文学援。曹植依仗才学,骄傲而看不起别人,司马孚每次直言极谏,开始不和曹植的心意,后来曹植才向他道歉。升为太子中庶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太子曹丕号啕大哭得很厉害,司马孚进谏说:“皇帝刚去世,天下要依靠殿下的号令。应该向上为了祖先,向下为了天下,怎么能模仿平民百姓的孝呢!”太子过了很长时间才停下来,说:“爱卿说得对呀。”当时群臣刚听说皇帝驾崩了,互相聚在一起痛哭,不再讲究排列次序。司马孚用严厉的声音向朝臣呵斥说:“现在皇帝刚去世,天下震惊动荡,应当早立继位的国君,来安定天下,(你们)却只在这里哭吗!”司马孚和尚书和洽一起驱散了群臣,安排好宫禁的防卫,准备好丧葬事宜,拥立太子来登基做皇帝,这就是魏文帝。转任为中书郎。 当时吴国的将领诸葛恪围住了新城,任用司马孚进职督率各路军队二十万人防御他。司马孚临时驻扎在寿春,派毋丘俭等前去讨伐。各个将领想要快速地攻打诸葛恪,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而且应该欺骗巧诈,不要与敌人力争。”所以故意停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国的军队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退兵了。等到魏国的高贵乡公曹髦被杀,百官都不敢前去奔丧,司马孚抱着尸体放在大腿上,哭得非常悲恸,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上奏请求捉拿主谋者。司马孚和诸侯朝臣上奏章,请求改用国君的礼仪安葬,得到了批准。司马孚性格十分谨慎。宣帝掌管政事,司马孚经常退让谦抑。后来遇到废置确立国君的时候,未曾参与谋划。景帝司马师和文帝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逼迫他。后来进封他为长乐公。晋武帝司马炎接受禅让登基,泰始八年去世,九十三岁,谥称献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黔森

贵州关岭花江镇上的人喜欢吃狗肉。狗是不能杀的,只能敲,因为放了狗血,狗肉就不好吃了。狗肉味道不但香飘花江镇,也飘到了很远的地方。

镇上只要有临街的店面,都开狗肉馆。每家狗肉馆的灶台上,都放着一只黄澄澄煮熟的狗,离灶台一两米的铁笼子里关着一只夹着尾巴浑身发抖的狗。熟狗与活着的样子差不多,除了皮上没毛了,肉里没骨头了,其余都在。喜爱哪个部位,客人自己选。那只关着的狗,暂时可以不死,却只是让人看的,无非是说,就是这种狗。

初送来的狗,似乎都能预感到它的末日到了,对着厨子狂吠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厨子拿了一条绳索给狗主人,狗吓得浑身颤抖,却不逃走,反而依偎在主人的两腿之间,夹着尾巴发出呜咽声。主人把绳索套在狗的头上,再把狗拴在一棵树上,然后,再不好意思面对可怜而恐惧的狗,头也不回地走了。

狗见主人一走,眼睛里就透着绝望,它奋力地迈腿想紧跟主人的脚步,可没迈出几步,就被紧绷的绳子拉回来,又奋力地迈步,又被绳子拉回来。

狗越挣扎,脖子上的绳索越紧,当狗由于憋气在地上翻滚时,厨子拉动绳子,把狗吊了起来,厨子拿来一把包了布头的铁锤猛击狗鼻梁,狗在猛击中只能坚持几分钟,便没了声息。它的眼睛圆瞪着,两行泪水流过脸庞,舌头夸张地伸出嘴巴。打完最后一锤,厨子把锤子往地上一摔,锤子便连翻了几个跟头。厨子接着用手去摸狗鼻梁,确定没碰烂皮后,顺手摸合了狗眼睛。厨子的手湿湿的,是狗的眼泪。

那年正是大年前夕,厨子想吃狗肉,可过年过节的,没人来卖狗,厨子对刚进师门的徒弟说,把大黄敲了吧!大黄是厨子养了两年的狗,厨子敲狗如麻,却不敲自己养的狗。徒弟照着平时师傅敲狗的过程来了一遍,见狗被敲得没了声息,便解了绳套放在地上。死狗放在地上,地气一上身,便会醒过来。等徒弟从屋里端了个大盆来装狗时,大黄早跑得没了踪影。但是在它挨敲死里逃生后的第二天,又肿着个鼻子回到了主人家。

现在关在铁笼里的狗也是一条黄色的狗。狗的主人是一个中年汉子,身着土布衣裤,脚穿一双草鞋。那卖狗的中年汉子留下话,说是急用钱才卖这狗,等有了钱再来赎回。临走前,中年汉子神色黯淡,很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抱起狗放进铁笼子,厨子要求他用绳子把狗套住,他死活不愿意。

半个多月以后,中年汉子来了。黄狗一见主人,伸开前爪猛扒铁笼的铁条,夹了半个多月的尾巴一下子就翘了起来。黄狗快乐而兴奋地想从铁笼里伸出头来。徒弟知道,黄狗是想用头去亲热主人的腿,还想后腿立起用前爪去搭主人的手。

中年汉子说,我来赎狗。

厨子说,要赎,当初就别卖。

中年汉子说,我爹得急病要钱救命。

中年汉子从一个小布袋子里,掏出了一大把零票子,递给厨子说,这是一百块,你数一数。

厨子说,我这不是典当铺,我也不卖活狗。

中年汉子又把钱往厨子手里送,说这是一百二十块。

厨子眼一瞪说,二百块,没得商量。

中年汉子沉默了半晌,走到铁笼子旁,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个红茗喂大黄狗,大黄狗一边啃咬一边把尾巴摇得团团转。

中年汉子回头对厨子说,你等着,我筹好钱就来。

大黄狗见主人走了,不再啃咬红茗,又叫又跳,直到主人的背影不见了,它才停止蹦跳,嘴里又发出一阵呜咽之声。

晚上,厨子对守店过夜的徒弟说,明天早一点起床,把那只黄狗敲了,我要它的皮,真是一条好狗。

深夜,徒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后半夜,他拿了一根铁棍,用力一撬锁便开了。凌晨时,徒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大黄狗跑进了它的主人家,主人惊喜地迎出来,大黄狗后腿直立,前爪搭上了主人的肩,尾巴摇得团团转,眼睛眯起来充满着笑意。

一个星期后,中年汉子走进了狗肉馆,送来了二百块钱。说狗早回了家,为了对厨子表示感谢,还给厨子带来了几斤自家种的花生。

晚上,厨子油炸了花生,一个人喝闷酒。徒弟三天前已离他而去,他在思考再到哪里招一个徒弟。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于平淡的叙述中揭示出一个严肃的话题:狗作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能杀来吃掉。

B. 作者借“敲狗”这一地方民俗,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以慈悲的胸怀,对人性作了一次深深的审视,充满着浓浓的现实关怀。

C. 小说多处描写了狗的尾巴,“夹着尾巴发出呜咽声”表现狗临死之前的挣扎,“尾巴一下子翘起来”体现狗见到主人时的兴奋。

D. 小说结尾处写“徒弟三天前已离他而去”,从前面的情节来看,是徒弟擅自做主偷偷放走了大黄狗,惹恼了师傅,被师傅辞退了。

2.小说结尾处写徒弟做了一个梦,简要分析这一情节描写的妙处。

3.有人说,人性与兽性的“两极”在作品中的人与狗身上都有充分的表现,对此你有何看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汝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现在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选文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B. 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C. 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 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B. 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C. 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

D.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

E. 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3.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 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既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 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 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言论。

C. 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于(    )

A. 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的人。

B. “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桀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 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德国的门把手,一律是“一”横柄。中国的则五花八门,菱形的、球形的……因为“扭”力比“一”横的大,结果故障率高。“一”横柄,往下按,轻轻推,门豁然洞开。用力小、损耗低,最符合工程经济学,看着都省力、顺手。在德国,凡事都很合理,合理的背后是规则,规划的结果是规则;有了规则就按照规则办,哪怕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儿迂腐。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年初至今的电影市场,呈现出微妙的态势。一方面,主流影片《湄公河行动》突破10亿票房大关,被赞为奇迹;另一方面,个别月份出现了单月票房负增长,引发社会关注。有人悲观地认为,中国电影出现“拐点”、遭遇“寒冬”,这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今年的电影市场虽然增速放缓,仍然保持着多年不变的增长状态,远远高于北美、欧洲等其他地区和国家电影市场的增幅,高于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增长幅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