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学生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寅恪师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1945年,在我来到哥根廷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根廷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

这一年的深秋,我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北京。按北大当时的规定,从海外得到了博士学位回国的人,只能任副教授,在清华叫专任讲师,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转为正教授。我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心悦诚服,没有半点非分之想。然而过了大约一周的光景,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告诉我,我已被聘为正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这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

    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正当众多的老知识分子兴高采烈、激情未熄的时候,“华盖运”便临到头上。运动一个接着一个,针对的全是知识分子。从那以后,直到老师于1969年在空前浩劫中被折磨得离开了人世,将近20年中,我没能再见到他。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5年,算是寿登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

我现在是"后已见来者",然而却是"前不见古人",再也不会见到寅恪先生了。我心中感到无限的空寞,这个空寞是无论如何也填充不起来了。掷笔长叹,不禁老泪纵横矣。

                                                                (有删改)

1.简要概括陈寅恪先生的形象特点。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3.本文的题目是“回忆陈寅恪先生”,但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在学术方面,陈寅恪先生“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甚至包括专门攻击他的学者。对陈先生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外表朴素;学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爱护提携后辈;有骨气;宽容有胸襟。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陈寅恪先生讲课时的细致入微、层层深入,表现了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授课水平高。 3.表现了陈寅恪先生在学术和人品方面对我的影响之深,从侧面体现了先生的渊博学识和高风亮节;表达作者对陈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4.答案示例: 我赞同陈先生的做法。 (1)学者在学术上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 (2)学术归学术,不能因学术之争侮辱别人的人格,要有宽广的胸襟; (3)现实中有些专家学者或所谓的名人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极尽贬损之能事,甚至进行人格侮辱,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如“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外表朴素;“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学识渊博,授课水平高;以此类推。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鉴赏时要先写出用了何种修辞,表现了什么。如这个句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地表现了先生的讲课风格,再现了大师的授课风格。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写作特色。本文开头用冰心先生的事件做铺垫,用她的逐客反衬先生的宽容,更好的展示了大师的风范。答“突出陈寅恪先生教书为人统一,为人始终如一的特点”亦可。 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找出陈先生的做法,然后结合现实分析自己的观点。此题需要明确观点。 点睛: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如学者在学术上就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广播稿,其中有几处表述不够规范,请找出其中四处并加以修改。

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您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倍感荣幸。我校是百年名校,环境优美,三面环山,东面是美丽的海滨。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阅览室、实验室等功能教室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鼎力相助。希望您能取得优异的佳绩!

(1)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改为________

(3)_______改为________                  (4)_______改为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位舞蹈演员的表演画面。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月23日上午,2017年北京市基础教育工作会召开。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今年北京市将要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诵读、书法、传统艺术等元素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说,北京市调整考试学科设置、分值比重、命题内容,突出考查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其中,语文学科将突出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语文试题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行路难》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2) 陶潜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说自己出仕那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提醒他们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历史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1)请简要赏析颈联“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