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也有人说,谁都不是一座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也有人说,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明确(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 我们一降生就将自己裹进了一张细密的温暖的网,那里有我们的父母、师长、朋友,还有素不相识的人。就像水珠在河床里共同的吟唱,在云端共同酣眠,又如同树叶在春日共同繁茂,又在冬日里共同滋养着泥土。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 十七八岁的我们,常以为有着足够丰满的羽翼和足够深刻的见地。只有抛开父母日渐老迈的手,才可到达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们以为自己有足够的勇气摈弃外婆那终年一颗又一颗慢慢转动的佛珠和那一句一句苍白无力的祈祷。然而我们错了,因为谁都不是一座岛屿,我们初始只见到父母的无奈,而后自己却因为了没了鼓励和扶持,摔得伤痕累累。我们以为外婆的神龛里供奉着只是愚昧,却发现外婆远去时我们还没来得及送上一句劝慰。这世上再也不会有人把祈求你的平安当作余生的事业。 所以,别轻易剪断这缠绕在心上的丝缕。因为谁都不是一座岛屿。 许多人不明白,为何国难深重之时,挺身而出的是如林觉民一样的青年,家底殷实,衣食无忧,有知书达理的母亲,有情深似海的娇妻幼子,偏偏奔赴一场明知道不可能胜利的抗争,将年轻的热血浸染了黄花岗的土地。那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覆巢之下无完卵,国难来临,绝无苟且偷生的可能。而他们的牺牲必定激荡起革命大潮,绝不会石沉海底。 因此,对任何人的苦难都不要丢弃悲悯,对每个人的幸福都不要放弃努力,因为谁都不是一座岛屿。 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党人,我想我不是共产党员,我没说话;后来他们开始迫害犹太人,我想我不是犹太人,我没有说话;接着纳粹把矛头指向工会,我还是没说话,因为我不属于商业工会。当他们迫害天主教徒时,我仍然没说话,因为我是个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向我扑来,这时已经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原本就是一体。破坏自然的恶果,人类无法逃避困境;应对共同的灾难,人类无法推卸肩上的责任。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中的一部分,整个人类也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部分。不要丢弃任何一点关爱,那是你人生的支柱;不要忽略任何一点的悲悯,更不要自以为强大到能够主宰世界,否则丧钟将为你敲响。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两则材料构成,且这两则材料是对立的。这类作文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找到两则材料中对立或统一的内容,然后确定立意的角度。比如本则作文,第一句话“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句话强调人的个性、独立性,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生之路有些地方可以依靠别人,但有些路必须自己单独去走、体验,即使路上有坎坷、挫折,也要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是人生必走之路,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第二句话,“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句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强调做事要有合作、团队意识;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努力。两则材料说法各有侧重,可以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也可以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但不能完全把两则材料对立起来看待、理解。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题干给出两则材料,第一则强调人的“独立性”,第二则强调人的“关联性”,考生可以从第一则入手,也可以从第二则入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作者在第④段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

3.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之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不识

张晓风

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②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③“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啊!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小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好运卤汁下起面来,好运个香呀——

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意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好运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悄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⑦《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披红斗篷的定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老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有删改)

1.文中叙写了父亲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第③段中画线句写故乡的香椿芽,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作用。

3.文章第⑦段加入《红楼梦》中的一段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4.文中写了大量对父亲的回忆,为何以“不识”为题?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兄弟不知,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4)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5)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7)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8)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有备无患                  (《左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水天空阔

文天祥

水天空阔,情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下阕中“睨柱吞赢”运用了什么典故?

(3)请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遗王含书

王导

近承大将军困笃绵绵,或云已有不讳,悲怛之情,不能自胜。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去月二十三日,得征北告,刘遐、陶瞻、苏峻等深怀忧虑,不谋同辞。都邑大小及二宫宿卫咸惧有往年之掠,不复保其妻孥,是以圣主发赫斯之命,具如檄旨。近有嘉诏,崇兄八命,望兄奖群贤忠义之心,抑奸细不逞之计,当还武昌,尽力藩任。卒奉来告,乃承与犬羊俱下,虽当逼迫,犹以罔然。兄立身率素,见信明于门宗,年逾耳顺,位极人臣,仲玉、安期亦不足作佳少年,本来门户,良可惜也!  

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将终之日,委重安期,安期断乳未几日,又乏时望,便可宰相之迹邪?自开辟以来,颇有宰相孺子者不?诸有耳者皆是将禅代意,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人。圣主聪明,德洽朝野,思与贤哲弘济艰难。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此直钱凤不良之心闻于远近,自知无地,遂唱奸逆。至如邓伯山、周道和恒有好情,往来人士咸皆明之,方欲委任,与共戮力,非徒无虑而已也!  

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执省来告,为兄羞之,且悲且惭。愿速建大计,惟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故是竹素之事,非惟免祸而已。  

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导所统六军,石头万五千人,宫内后苑二万人,护军屯金城六千人,刘遐已至,征北昨已济江万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大兵一奋,导以为灼炟也。

(《晋书·王敦传》)

【注】晋代元帝、明帝之间,王敦任大将军,手握重兵,有篡夺之意,时与朝廷发生冲突。后王敦病重,其兄王含带兵攻打朝廷,王导为二人堂弟,时在朝任司徒,写信劝王含退兵,王含不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复保其妻孥              妻孥:妻子和儿女

B. 便可宰相之迹邪          袭:重复

C. 与共戮力                  戮力:并力

D. 但恨大将军恒文之勋不    遂:完成,成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廷已经下诏任命王含为八命大臣,所以王含不该跟着钱凤等人行奸逆不道之事。

B. 王导认为安期不堪宰相重任,且王敦擅自传位,这种做法不合臣子之道。

C. 王导认为王含能很容易做到让天下获得安定、国家享有福祉,那就是捉拿钱凤。

D. 这封信言辞犀利,从各个方面说明王含发兵攻打朝廷不合道义;晓明利害,论述有据。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

(2)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

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导劝王含退兵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