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品茶栊翠庵 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品茶栊翠庵

当下贾母等吃过了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相迎进去。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攽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喬”。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相关链接

①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第五回妙玉判词)

②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摘自《红楼梦》第十八回)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在栊翠庵东禅堂,贾母和妙玉关于选茶和用水进行了一番问答,这段对话看似浅白无奇,却可见主客都是品茶的行家。

B. 妙玉在招待黛玉宝钗时用“古玩奇珍”而招待宝玉却用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说明妙玉对宝玉到来心中不喜。

C. 作者通过妙玉待客的茶具暗示了妙玉显赫的家世,通过妙玉给不同客人用不同茶具说明她虽隐身空门却通晓人情。

D. 妙玉先笑宝玉“吃一海”茶是“饮驴饮骡”,又说黛玉是尝不出“旧年雨水”的俗人,这表明了妙玉对贵公子粗陋无知的鄙视。

2.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3.《红楼梦》第五回中用《世难容》曲来暗示妙玉的性格和命运:“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但是也有人反对上述的观点,认为妙玉做作、虚伪、假清高。对以上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妙玉的评价。

 

1.BD 2.①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②妙玉对不同人物态度的对比,对待贾母与刘姥姥的不同,对待贾母与宝钗、黛玉的不同;③妙玉与黛玉对比,“黛玉知他天性怪癖”性情怪癖的黛玉衬托出性情绝怪的妙玉;④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不能一视同仁,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 3.示例一:赞同曲子观点:形象看: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气质高雅,但因为自幼在寺庙带发修行,所以对尘世的丑恶极为反感,形成了孤独清高的个性。从环境看:但是寺庙清幽的环境和孤高的性格让她和世俗格格不入,花季芳龄却没有一个朋友,反而被人嫉妒和嫌弃。 示例二:赞同“假清高”观点:形象看:妙玉虽然自幼出家,但是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从她对贾母周到的招待和逢迎,可见她也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从情节看:她虽然身在空门,但是依然无法遏止青春的萌动,她对宝玉的“嗔怪”和取笑,其实是对宝玉的好感,她虽然身在空门,见到宝玉后也不免心猿意马,不顾自己的洁癖而把自己平常吃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所以,妙玉的孤高实际是假清高,虚伪和做作。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分析和概括。B项,有洁癖的妙玉拿自己饮茶的茶具招待宝玉说明她对宝玉亲近,而非不喜欢。D项,妙玉笑宝玉是和他开玩笑,并暗示其品茶的技巧。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手法运用。结合题干提示考查对比手法,解答此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对比;妙玉对不同人物态度的对比;妙玉与黛玉对比;妙玉与宝玉对比等。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妙玉的个人形象特点,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等要素分析。 点睛: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活跃发展的。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但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北京人及其文化等。可见,中华大地上的文化,最早并不是在被后人视为中心的中原出现和扩散开来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交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的联合与战争,正是不同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集中反映。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来的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

由于统治范围与实力的限制,夏、商、周等王朝的政治中心具有局限性。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强劲起来的时候,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形成。不过,春秋争霸的实质是政治势力的逐步归并。秦国在西方,代表中华大地西部的文化。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从而一统天下。这样的统一,是中华大地西部文明与东部文明碰撞、融汇的过程。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隋唐之后的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仍而破政,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成的河北地区。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时全局的掌控。

随着东西南北中的演变,政治中心就不断发生位移。古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有多个,渭水流域只是其一,元谋猿人、北京人所出现的地方也可看作是其发祥地。

B. 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日渐突出,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为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 古代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两者有时会重合,有时又会分离,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时运输物资需要巨大成本。

D. 中国古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可又总想寻求平衡,导致在寻求经济平衡的过程中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各地中华先民都创造了绚丽的文化,但由于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适中,各地文化最后都汇聚于中原,再经此地向各地散发。

B. 传说中关于黄帝与炎帝、蚩尤、三苗等部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联合与战争,表现出这一地区的不同文化得到了交流、产生了冲突。

C. 西周的政治中心地位日益丧失之后,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雄的局面随之出现,而此时,中原以外地区发展的势头程强劲。

D.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而凿通的,流过的地区与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并不完全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 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出现了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形成了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

C. 秦国在中华大地的西部,其势力向东推进,陆续消灭六国,最终一统天下,这是西部文明战胜东部文明的结果。

D. 隋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至江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北方地区没有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先生和家人近日到成都旅游,在去酒店的路上将背包遗落在出租车上。先生几经周折打通了司机张师傅的手机,以第二天要赶飞机为由,请求立即将背包送回,张师傅则表示有生意走不开,收工后再送回。先生又打电话沟通,张师傅多次挂断,甚至关机。四小时后,张师傅将背包送回,并要求收取三百元“误工费”,引起先生的抱怨。张师傅也喊冤,称假期生意太好走不开,因为确实耽误了生意才要收取补偿。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年级拟定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拟写一则说明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5个字。

    很多人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____。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所以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___。但并不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就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一般的规定性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那就是“境”要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有限的“象”,体现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因此,二者相较:____,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热爱体育、崇尚运动,①    是美国各大高校所推崇的理念。②    ,美国各大高校自然也成为美国奥运队员的重要输出地。在巴西举行的第31届夏季奥运会上,美国奥运霸主地位依然如故,斩获的奥运金牌数雄居首位。③    傲人的成绩,浸透着运动健儿和教练的心血与汗水,④    让我们看到美国高等教育中体育运动与学生教育融合共进的优势,看到体育竞技文化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教育和体育⑤    不矛盾,⑥    是相辅相成的。

A. 向来     /       然而     同时     不但     而且

B. /       由此     然而     也       其实     而且

C. 原来    因此     当然     /        其实     反而

D. 向来    因此     /        也       不但     反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