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

①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②八股文并非一无是处,明清科举的状元试卷中就不乏灵活运用经典、闪现真知灼见的佳篇名作,胶柱鼓瑟的迂腐之作实际是寥寥可数。

③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④未来五年,中华民族将穿越萦绕千年的小康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幅亿万人民戮力同心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图景即将展开。

⑤这位青年作家的作品的确优秀,阅读时,读者经常会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感到,不由自主地拍案而起,击节赞叹。

⑥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A. ③⑤⑥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②④⑥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言之凿凿:话说得有根有据,非常肯定。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柱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音高)。舞文弄墨:1、歪曲法律条文作弊。2、玩弄文字技巧。贬义词。从句中来看,句中应使用褒义词,情感色彩不当。戮力同心: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拍案而起:形容十分愤怒。句中是形容感动,不合语境。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句中司机“酒后驾车”并非走投无路后的举动,不合语境。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比如本题中,第三句中的“舞文弄墨”,这贬义词,而句中需要的是褒义词,故错误。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比如,第五句中,所给的情境是“读者经常会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感动,……击节赞叹”,而“拍案而起”是形容愤怒,故不合语境。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3)《岳阳楼记》中描写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②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②《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寻思”两句直抒胸臆,写到自己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这是在告诉我们,令诗人忧愁的原因就是仕宦不达。

B.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和庄周不一样,但是却想着梦为蝴蝶、忘怀自身,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C. “残月”两句使用比喻,道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中的的“月”与“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突显出“愁”的深远弥漫。

D. “露泣”两句刻画冷露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心烦意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 “乐天”两句,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已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云禅师被召,云中          过:经过,路过。

B. 复以云南所言力于上          赞:赞颂,赞美

C. 帝命秉忠地于桓州东滦水北    相:审察,勘查。

D. 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      宪:法令,制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 “癸丑”“己未”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个天干和十个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 “世祖”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 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 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 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魔鬼心里的上帝   雨果

母亲已经攀着荆棘滚进沟里。她披头散发,身上被刺伤,流着鲜血。西穆尔丹和盖尚都在沟里,像塔里的戈万一样束手无策。士兵们无能为力,绝望地围在他们身边。炙热难忍,但是谁也感觉不到。大火还在继续,令人畏惧。人们看见在烧得通红的窗口有三个金发脑袋。拉杜对天挥挥拳头,仿佛在用眼光寻找什么人,说道:“这叫行善吗,老天!”母亲跪着亲吻桥拱,一面呼喊道:“发发慈悲吧!”

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只听见孩子们在喊叫:妈妈!妈妈!人们恐慌万状。

突然间,在与孩子们相邻的另一扇窗口,在大火的朱红色底幕前,出现了一个高高的人影。

所有的头都抬了起来,所有的目光都凝住了。一个男人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他的身影在火焰中发黑,但是满头白发。人们认出这是德朗德纳克侯爵。

他消失了,不久后又出现。

这位可怕的老人在窗口摆弄一个很长的梯子,这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火梯。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拉杜站在下面,惊喜万分,伸手接过梯子,紧紧抓住它,喊道:“共和国万岁!”

侯爵回答说:“国王万岁!”

拉杜低声说:“你愿意怎么喊都行,胡说八道也可以,反正你就是仁慈的天主。”

梯子放好了。燃烧的大厅和地面建立了联系。二十个人跑了过来,拉杜一马当先,他们很快便从上到下站到了梯子上,背靠着梯级,像是上下传递石头的泥瓦工。这是木梯上的人梯。拉杜站在梯头,挨近窗口,面向大火。

分散在欧五南地和斜坡上的军队惊喜交加,涌向高原、沟壑和塔顶平台。

侯爵再次消失,然后再次出现,手里抱着一个孩子。

掌声雷动。

这孩子是侯爵随手抱起的,他是胖阿兰。

胖阿兰喊道:“我怕。”

侯爵将胖阿兰递给拉杜,拉杜又递给身后下方的士兵,士兵又递给另一位士兵。害怕地叫嚷的阿兰就这样被传递下来,一直传到梯房,与此同时,侯爵又消失了一会儿,然后将勒内让抱到窗前,勒内让又哭又闹,当他从侯爵手中转到拉杜手中时,他还踢打拉杜。

侯爵又返回满屋是火的图书室。若尔热特一个人呆在那里,他朝她走过去。她微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感到眼睛湿润,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若尔热特。”她说。

他将她抱在怀中,她仍然微笑。当他把孩子交给拉杜时,他那如此高傲、如此隐秘的心灵竟被天真无邪的孩子迷住了,他亲吻了她。

“这是小姑娘!”士兵们说。若尔热特便在一片欢呼声中被一双双胳膊传下来,直到地面。人们在鼓掌、跺脚,老兵们在抽泣。她对他们微笑。

母亲站在梯子下面,气喘嘘嘘、懵懵懂懂,面对意外的惊喜如痴如醉,因为她从地狱跃进了天堂。过度的快乐会损伤心灵。她伸开双臂,先抱住胖阿兰,再抱住勒内让,最后拖住若尔热特,她狂热地亲吻他们,接着便大笑起来,晕倒在地。

响起了高呼声:

“都得救了!”

确实,都得救了,但老人除外。

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他本人多半也没有想到自己。

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仿佛在给大火一点时间来决定去留。接着他便不慌不忙地、慢慢吞吞地、高傲地跨过窗栏,头也不回地直立在梯子上,背靠梯级,面对深渊,背靠大火,像威严的幽灵一样默默走下楼梯。梯上的人们赶紧下来,在场的人都不寒而栗,面对这个自天而降的人仿佛面对异象一样,感到一种神圣的恐惧,纷纷后退。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人们在黑暗里惊恐地盯着他。他每走近一步,就似乎又高大一分,梯子在他死亡的脚步下颤抖,发出响声,仿佛是骑士的石像再次进入坟墓。

当侯爵走下最后一个梯级,踩上地面时,一只手抓住了他的衣领。他转过身来。

“我逮捕你。”西穆尔丹说。

“我同意。”朗德纳克说。

【注】本文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有删节。《九三年》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说围绕封建势力旺岱叛军首领朗德纳克、资产阶级革命代表西穆尔丹等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生死斗争的历史画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朗德纳克把梯子滑到沟底时,拉杜呼喊“共和国万岁”,侯爵回答“国王万岁”,拉杜的回应却低声无力。这表明拉杜已屈服于朗德纳克的威势,赞同他的立场。

B. 小说以朗德纳克侯爵挽救了三个孩子的性命,自己却被西穆尔丹逮捕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起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C. “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众人都得救后,朗德纳克思绪复杂,有成功救人后的如释重负,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担忧,有束手就擒抑或葬身火海殉道的抉择。

D. 当三个孩子被困火海之时,“母亲”全然不顾自身伤势,撕心裂肺地呼救;当孩子得救后,因过度兴奋晕倒在地。这里母亲的形象的刻画就是为了歌颂母爱的伟大。

2.这篇小说的描写颇为细腻。请简析文中两处划线的描写句的作用。

①场景描写:“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

②人物神态描写:“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

3.本节选部分以“魔鬼心里的上帝”为标题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和创作背景探究其内涵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邢兆远 李建斌

1942年出生的李尚师,饱历世间沧桑。血与火,痛与苦,烧灼着他的心,更让他悟出一个理:个人与国运血脉相连,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只有治国有方,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1985年,任中学教师的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而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

此后,李尚师一边教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史料。一有时间就跑图书馆、书店、小地摊。李尚师自己拟定了修史计划,雷打不动。晨鸡啼鸣,他书房里的灯就亮了;夜阑人静,他依然秉笔疾书。在他的书桌上,除了一个旧茶杯,一个暖水壶,剩下就是成堆的稿纸和资料。

给老父亲治病、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家中的柴米油盐,仅靠自己的工资已杯水车薪。每当此时,老母亲埋怨他不该写书,亲戚朋友也纷纷前来劝说。但是,李尚师心里有个“报国梦”,他咬牙坚持着。1995年,他被山西师大聘为“晋国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不久芮城县教育局特批他专业从事史学研究。

李尚师寻觅散布各处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古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科技、民俗等无不搜集。为了解决晋国有争议的地名,他曾不知多少次自费实地考察。

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西晋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晋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家喻户晓。

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的大脑在梳理着一个个信息团,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理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并确定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探索此类疑难问题不在少数,在《晋国通史》中李尚师增列了诸多名人雅士名字和事迹,加以评述,写出242人的传记,并将国君、执政卿、卿、大夫、名流学者、九流人物表和军制变化以及出土铸(刻)铭文字器物列出专表29个,填补了以往晋国史研究的缺陷。

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春秋》只有1.8万字,由于只记事件结果,不记事件的经过和背景,过于简略,用语隐晦;《史记》以文学笔法写史,有许多地方“失实”。他将《左传》与《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互为印证,理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

“修史不拘泥于前人,要兼容并蓄进行创新。”李尚师如是说。这部于2014年出版的长达150万字的巨著《晋国通史》,为国别通史,并且兼具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志书的特点,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被誉为“晋国的百科全书”。

李尚师将自撰的“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写历史成败得失,评人物功过是非”的楹联,分别挂在门口和书房上。他说,修史者不能为权势所动,不被浮躁和喧嚣左右。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历时三十余载,以心与魂熔铸着长史。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7月16日)

相关链接

①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有一部《汉书》,虽有些字我还不认识,可我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读完之后,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三人炽烈的以史报国思想便刻在心里。(李江《〈晋国通史〉填补史学空白》)

②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 饱经世间沧桑的李尚师,在血与火痛与苦的经历中,体会到个人生活境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

B. 不论是趁着教书之余整理史料,还是专业从事史学研究,李尚师满怀一腔热忱,义无反顾,哪怕守着清贫的生活,他依然埋头于成堆的稿纸和资料之中。

C. 修史过程中,李尚师重视文献史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D. 在考证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时,李尚师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理清各种偏差,确定了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在反复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李尚师寻觅散布在各处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古碑和历史遗存,解决了晋国有争议的地名问题,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B. 《晋国通史》是在《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的基础之上编撰而成的一部国别通史,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又被誉为“晋国的百科全书”。

C. 修史最忌浮躁,李尚师担心自己会被世俗名利左右,因此撰写“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写历史成败得失,评人物功过是非”的楹联以自勉。

D. 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宫长为对李尚师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传主李尚师在学术界的地位,其中包含有评价者及作者对李尚师的赞美和崇尚之情。

E. 文题揭示“报国修史”的中心,全文清晰地展示出李尚师在修史路上艰难跋涉的轨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将潜心修史的史学家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3.修史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取得成功呢?请结合文本探究并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