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就在两年前,韩国总统朴槿惠还在说有关自己的前助手“幕后干政”的报道是无中生有,纯属谣言,但如今“闺蜜干政”事件却被坐实。

②与大多数因惨淡经营而倒闭的民营书店不同,这家书店较早引入了资本运作,为其在全国扩张市场助力,但此举也让它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③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幕,地产大亨特朗普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他以美国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理念成功击败了原有体制和精英主义的代表希拉里。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波诡云谲,险象环生。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眼光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无中生有,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句中使用正确。惨淡经营,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第二句中把“惨淡”理解成“悲惨凄凉”,属于望文生义。大跌眼镜,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句中使用正确。波诡云谲,形容事物变幻莫测,形容事物的变幻莫测,常贬义。第四句中用该词形容“现场”的“险象”,不合语境。目光如炬,形容愤怒地注视着。也形容见识远大。第五句中,用该词形容“指责”,属于对象不当。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句中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本题中,第二句中,误把“惨淡经营”中的“惨淡”理解为“悲惨凄凉”,属于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第五句中,“目光如炬”是形容注视的状态,或者形容人的“见识”,而句中用该词来形容“指责”,属于对象不当。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弃官归乡的畅快。

(2)《滕王阁序》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渔歌悠扬的景象。

(3)《逍遥游》中的宋荣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做法,与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②木末:树梢。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万里”三句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登临的典故连接起来,写得既有气势又不失飘逸,其中“吹”字极为生动传神,显出了作者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B. “正槛外”三句与“近帘钩”三句显现了作者心潮的激荡,在他游目骋怀、欣赏壮景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有王勃当年所见情景“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感,不禁临风嗟叹。

C. “何处征帆木末去”,既写出词人伫望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

D. “秋渐紧”中“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暮雨”,突出了秋意凄凉之感,而城头号角声的融入,又使得这种萧条悲凉的色彩更加浓郁。

E. “愁难着”一词,化抽象为具体,以固态体积状愁,既给人以形之大,又给人以质之重的感觉,可谓想象奇特。“岁月”两句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委婉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2.请给合全词,具体分析词人的形象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

天保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咸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

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

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邺,拜尚书令。河清三年,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 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古人要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 崩是古代帝王或王后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 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世王朝也有以受禅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 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以致骨瘦如柴。

B. 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C. 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D. 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家人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色苍茫的黄昏

凌鼎年

残阳如血,田野苍茫。

闷热复闷热,晚风不知道藏匿在何处,树梢儿蔫蔫的,连聒噪不已的鸣蝉也无力吟唱,偶尔只能听见城外一两声凄凄厉厉的鸦叫。

是年,清顺治二年闰六月,清兵围城已逾三日,围而不攻,蓄势以待。假如到太阳落山,娄城还不开城门迎降,那么攻城不可避免,一场血战就在眼前。

清兵最后通牒的最后一行字“若攻城而入,无论老幼,格杀勿论”像一把剑悬挂在了娄城百姓头上。

此时,衙门内外已乱成一锅粥,两派意见相持,互不相让。

抗清派慷慨激昂:身为大明人,死为大明鬼。堂堂大明子民岂能屈膝事蛮夷,士可杀而不可辱,大丈夫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拼!拼也要拼他个玉石俱焚,鱼死网破。死也不做亡国奴!

呼应者个个视死如归,将生命置之度外。

降清派则苦口婆心哓于利害:史可法乃一代将帅之才,率精兵精甲尚抗不住锋芒正盛的清兵,娄城一弹丸小城,请问凭何拒敌于城门之外?扬州十日,尸横街头,血流成河,其状之惨,无以复加,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务请三思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何苦呢!尔等以一死博个慷慨多奇节,清史留名,娄城百姓呢?千万不能犹豫了……

那声音带着哭腔。

天平的一头是名节,一头是万余人的性命,孰重孰轻,决策者反复掂量,仍难以决断。

时间已越来越紧迫,此时人们的眼光一齐集中在了尤竹庄身上,竹庄是有名的大诗人,又曾为朝廷命官。在娄城自然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他的话不说一言九鼎,至少举足轻重。

竹庄已经这样默坐不睡三天三夜。这会,他微闭着眼,沉吟不语,但心细的人可观察到他面部肌肉在微微颤抖。

终于,他睁开眼,缓缓说道:“弘光帝已被清兵所执,明王朝雪上加霜。我辈曾深受皇恩,本当为皇上歌哭,为皇上尽忠,然尽忠易,保民难。清廷已下剃发令,违者杀无赦,环顾江南各州,或降或抗。降者历史罪人,将万劫不复,然百姓可免杀戮;抗者令人肃然起敬,完节完名,不枉一死,然百姓因此生灵涂炭。唉,难呵,看来鱼和熊掌无法得兼。为求名节,置满城百姓生命于不顾,我于心何忍……”

“还有一炷香时辰,清兵要攻城了!”

有兵士急急来报。

“娄城不能重蹈扬州之覆辙,开城门!一切罪孽,一干全由我来承担!”竹庄言罢,泪如雨下。

当盛夏落日的最后一抹余辉即将隐去之际,娄城痛苦万分地开城门以降。他细碎的脚步触摸着小径的石子,背向斜阳,看着自己被拖得漫长而扭曲的影子,一步步地离开,离开血红色的夕阳,向着阴影更深处涉去,毫不迟疑,绝不回头。

翌日,清将来找竹庄商议安民之计,不料竹庄已自缢于其宅第。他留下遗嘱云:“吾晚节不保,唯以死谢天下,无颜见列祖列宗,毋忘以白布覆吾脸,吾不配以明服陪葬,也不愿以清服下敛,可就于僧服,葬吾于娄江之侧,墓前一圆石,题诗人尤竹庄之墓即可,勿作祠堂,切切此记!”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名篇欣赏》)

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叙述了顺治二年发生在娄城的一段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了作出降清决断的过程。故事场面悲壮,感情沉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 小说剪裁精当,主体部分由血色黄昏、衙内争辩、竹庄沉思、竹庄决断、竹庄离去、竹庄遗言等五个场景组成,完成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任务。

C. 小说主要运用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从正面表现尤竹庄面对“保全名节”与保全“万余人的性命”时选择的艰难。

D. 尽管“默坐三天三夜不睡”“微闭着眼,沉吟不语”,但“面部肌肉在微微颤抖”这个细节透露出了尤竹庄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E.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节奏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体现作者构思的匠心。

2.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3.尤竹庄认为自己开城投降是“晚节不保”,请结合文本以及苏武或司马迁的事迹,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1916年,甘惜分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的一个穷苦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就不得已辍学,成为一名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员。

年轻的甘惜分求知若渴。为了与先进思想保持同步,他倾尽微薄的工资,多方订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与甘惜分邂逅,并在这个历经苦难的年轻人心底触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还在山沟里时,我就已经从上海的进步书报里面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那时候上海都是些进步知识分子,比如说李公朴等人。”如果说进步书报为甘惜分提供了影响深远的价值观启蒙,那么两位重要人物的引导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形成。其一便是甘的表哥、知名共产党人熊寿祺,彼时已投身革命多年的他,经常以通信的方式教甘惜分学习马克思主义;而另一位便是甘中学时代的老朋友熊复,这位初中毕业后便去上海读书的伙伴,不仅与甘惜分志趣相投,而且也通过书信拓宽了好友的革命视野。进步书报与良师益友,潜移默化地促成了甘惜分的思想转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甘惜分从事的新闻工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血气方刚的甘惜分开始以实际行动“闹革命”。

1946年,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和谈期间,甘惜分跟随军代表前往大同采访,初入新华社不久的他为了获得新闻线索,冒着被特务发现的危险行走街市,观察各方动向。“在大同,我看见日本鬼子穿着军装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我一看就生气了,日本鬼子不是投降了吗?还这么神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甘惜分回忆起这个令他义愤填膺的片段,“这件事让我觉得,新闻不一定要采访什么人物,有时候,就是用眼睛看一看,到处走一走,就会发现新闻。”回到后方以后,甘惜分很快写出了《大同——日本投降者的乐园》《尴尬的嘴脸》等通讯,引起广泛重视。就这样,通过在一线工作中培养起的专业嗅觉,他慢慢形成了一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新闻方法论。

短短两年间,甘惜分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长为采编一线的“顶梁柱”。回顾这段生涯,他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每天研究新事物,研究新华社,也研究地方实际”。

对于那个年代的前线新闻工作,甘惜分有自己独到的感触。

“老实说,在晋绥边区的时候,无论是《晋绥日报》还是新华社晋绥分社,有些同志由于没读过马列著作,对工人生活的了解、对农村社会的了解,到底还是不一样的。我那时候就想,幸好我读过《资本论》,这些书不容易读的咧!因为当时我们的环境是农村环境,不是资产阶级坏境,我们接触的也不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对于了解这些关系很不利。”

1954年,38岁的甘惜分离开了一线新闻岗位,奉调先后到北大和人大任教,为社会主义新闻教育事业奉献才华,主要讲授新闻理论。“五十五年我都在大学教书,不会纵横捭阖,不会上下其手,只会钻书本,但我不是一个读死书的书呆子,我是一个读书严谨、务求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书呆子’。”甘惜分这犀利的黑色幽默,分明也是对自己率真性格最真实的写照。

从教几十年,甘惜分如今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学界的“老祖师爷”,其亲自指导的博士生虽然不多,但每一位都是当今新闻传播学界的精英翘楚:全国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广电部门的王锋、王甫……怪不得有诗赞云:“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摘编自2016年1月14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从战火中走来的甘惜分经历了旧时的苦难,也经历了新中国的风云,从家乡四川到延安,从记者到教师,他把探寻真理当作毕生的追求。“吴天罔极持泰斗,千古流芳传精神。”这是后学们致意这位新闻战线老前辈的挽联。“我反对那些把我称为泰斗的人,我只是一个执著的新闻规律探索者。”甘惜分曾在回忆录里说。

(2016年1月15日《北京青年报》)

②今天用“民间报纸”这个词,觉得很别扭。我们共产党党报本来就是民间报纸。第一,1949年以前,我们共产党在全国来说就是在野党,我们的报纸属于民间报纸,不是官报。第二,我们的报纸始终如一代表人民利益,是人民代言人。但是1949年以后,我们党在全国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的党是全国的执政党,我们的党报是执政党的报纸。尽管我们天天说我们的党报同时也是人民的报纸,但逐渐有了不少“官”气,同广大人民之间逐渐加大了距离,群众不大喜欢看它了。

(选自《人民网<甘惜分访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为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员,甘惜分积极上进,求知若渴,倾其所有,订阅来自上海的进步读物,以求让自己的思想与先进思想保持同步。

B. 作为新闻记者,甘惜分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照现实,而没有熊寿祺、熊复等早期革命者对他的引领,他就不可能拥有这一视角。

C. “不会纵横捭阖,不会上下其手”,与其说是表现甘惜分对不务学术专事权术者的不满,不如说是表现他潜心学术与教学的自觉。

D. 甘惜分能辩证对待“民间报纸”这种说法,既认为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报的地位,又在很大程度上认可这种说法接地气的特点。

2.甘惜分具有怎样的新闻价值观?请简要概括。

3.促使甘惜分形成自己新闻价值观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