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送王汶宰江阴

包何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

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首先点明了送别的地点:郡北,河边。其次又点明了时间:正是阳春三月。

B. 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虚写)的手法。作者送王汶去江阴做官,目送小船顺流而下,从而联想到友人将整日行于夹岸繁花似锦的碧流中,并通过想象描述了友人即将到达的江阴市景。

C. 作者在描绘富庶、宁静的江阴城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D. 颔联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对比手法。

2.本诗一反送别诗的伤感惆怅,语带调侃却愈显情真意切。请结合诗的后两联简析这种特色。

 

1.D 2.①颈联调侃友人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抚琴不在乎琴音,因为心思在去做官这件事上,②尾联借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调侃友人迫于生计为了钱才去做官,说他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正因为是知己至交,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更显情真意切。 【解析】 1.试题分析:D项,不是对比手法,而是反衬。作者通过想象描绘了入夜的江阴城寂静安谧,以动衬静,江鸟的鸣叫更显喧闹,打破了晚上的宁静,用鸟鸣声反衬,更显夜之静谧。颔联描写江阴的风土人情,再次证明唐朝时候江阴是个滨海邻江的小城。海鱼朝满市,只简单五个字就把江阴早晨热闹、繁华、世俗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你仿佛能够看到那人头簇拥、喧嚣热闹的早市,能看其景,能闻其声。这一句是写闹的,下一句虽然有个“喧”字,其实是写静的。入夜的小城寂静安谧,只一两声江鸟的鸣叫,打破了晚上的宁静。正因为太安静,所以才觉得即使是几声鸟鸣,也是一种喧哗,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诗人虽只选取了一闹一静的两个典型场景来描写江阴,却足以突出江阴的滨海邻江的地理位置,以及繁华、美丽、宁静的江南小城的特点。 2.试题分析:本题答题关键词“伤感惆怅”。颈联说“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这当然是指王汶了,而且都只说了上半句,隐去了下半句,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自己猜想,为什么止酒?不在声又在于什么呢?其实这两个为什么是有答案的,答案就在尾联,只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诗本身并没有提出问题,但诗人知道读者必然会在心中提出问题,于是他又委婉地给出了答案,而这个答案还需要你细细品味才能得出来,这就是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尾联的意思是说,为了那区区五斗米的俸禄,才在江阴委屈一阵,做个小小的县官。这说明王汶没钱,虽然不愿意,但为了几个小钱,不得已做官。所以前面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戒酒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没钱,买不起酒。这一句还隐含有赞美王汶的意思,即是说王汶像陶渊明一样有高尚的情操,本不屑于做个小官。于是读者又能从中找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援琴不在于声,而在于打发无聊的当县官的时间。送朋友去做官,一般不会像本诗一样说人家为了钱才去做官,就是做了官,恐怕也会像陶渊明一样罢官而去,要不人家可能会不大高兴,但正因为是真朋友、真性情,诗人才会用这种幽默、调侃的语气来表达送别之情,才显得更真诚,更情真意切。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比如题中“蹴鞠”“秋千”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信奎,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B.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C.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D.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望,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晦、既望。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B. 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员出缺或离任时,由其它官员暂时代理该职务。奉旨署理的官员办事权力与本任无异。

C. 乞留,百姓向朝廷请求挽留官员。官员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提升官级,但仍留任原职。

D. 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信圭任清河知县时,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李信圭设立了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定期警戒;又将百姓的品行公之于众,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 李信圭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人口稀少,每天又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

C. 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免去从仪真到通州一带的百姓的全部杂徭,皇上听从了他的请求。其他郡县也因此蒙受恩泽。

D. 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十二年,被尚书金濂举荐提拔担任处州知府,不久就死于处州知府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2)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 舍。

B.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C. 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    喜的。

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D.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   被广泛传唱。

B.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C.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查看答案

作文

出发,可以说是人生常态。一种期待,一次召唤,一个承诺……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一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一次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给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之   音                   义

②李生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王生不说    B. 盍改之乎    C. 吾悉能志之    D. 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公问其故    B. 广故数言欲亡    C. 故为之说    D. 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黝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⑪“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1.老范对唐先生的态度,认识不恰当的一项  _____

A. 敬重他有学问    B. 佩服他画技高超

C. 接近唐先生的目的是得到烟斗    D. 对唐先生送花出自钦佩

2.结合上下文,分别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中“酸楚”和“感动”的原因。

3.请赏析第⑨段的画线句。

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该句运用了哪三种描写手法______   _______  ______表现了他________的心情

4.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 游记    B. 说明文

C. 记叙性散文    D. 议论性散文

5.本篇文章最佳题目是 _____

A. 凤尾菊    B. 唐先生和老范

C. 雕刻的烟斗    D. 人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