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各...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层层带动,就能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引领整个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展开。

B.生活的智慧离不开细心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一叶知秋,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C.这种车因为是用人来拉的,一个坐在上面神情悠然,而另一个却在下面气喘如牛地狂奔,社会的等级、人间的不平在这一上一下一坐一跑中,显得格外分明,也因此历来做这人力车的文章也就不绝如缕

D.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政府该做些什么?前不久,各大城市相继开始公布PM2.5指数的实时监测数据,与以前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A项,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句中感情色彩不当。B项,一叶知秋: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能料到事情发展的趋势。发现本质最好用“见微知著”。C项,不绝如缕,被错误理解为“络绎不绝”,它的含义比喻局面、形势非常危急。也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还比喻声音的细微悠长。句中形容文章,对象不当。D项,“来势汹汹”指人或事物到来的气势,用于修饰雾霾来的速度,符合语境。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上行下效”感情色彩不当,“一叶知秋”情境不当,“不绝如缕”对象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 (pǐ)       举酒客(shǔ)          女(jÌng)          旗蔽空(jīnɡ)    B. 染(jiān)         虚御风(pínɡ)         妇(lí)           横赋诗(shuò)    C. 数 (zhāo)       倚歌而(hè)           舟(biān)         大大落落(luō)    D. (jiè)        酒临江(shī)           渔(jiāo)          苗助长(yà)

 

查看答案

请补写出下列各处空缺的句子。

(1)《荷塘月色》中用通感手法写光和影的旋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兰亭集序》里,批评当时的士大夫对于生死的看法,表达了作者的积极进取的生死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笑,予亦惊寤

B. ①履巉岩,蒙茸                ②至则草而坐,倾壶而醉

C. 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

D. ①攀栖鹘之                  ②正襟坐而问客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归谋诸妇         ②侣鱼虾友麋鹿

B.  状似松江       ②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

C. ①凛其不可留也             ②浩浩如冯虚御风

D. ①藏之久矣,待子不时之需  ②犹不能不之兴怀

3.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本是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艺”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质,成为一种文体。分“大赋”、“小赋”、“文赋”、“骈赋”、“律赋”,苏轼的《赤壁赋》是文赋的代表。

B. 望:月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C. 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

D. 《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都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贬所所作,表现的是一种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胸襟。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 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 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沙漠玫瑰的开放

龙应台

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知往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已经都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就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把这一团枯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来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的大叫了起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一旁很奇怪的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嘛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那里去呢——它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如何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作者擅长细致描写,在作者笔下,沙漠玫瑰的开放惊天动地。

从一蓬干草的枯死到丰润饱满地舒展开放,作者带我们和他一起经历了将信将疑、满怀希望、喜悦万分、深刻思悟的全过程。

给一个普通的第一起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表明了作者对生命坚韧的礼赞。

作者不惜用绝大篇幅描写沙漠玫瑰开放的过程,意在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感悟: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2.根据文意,概括沙漠玫瑰的几个特点。

3.“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此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