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是一段名言,是尼采的观点,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材料后面的提示语又给出了不同的导向:“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暗示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苟同于尼采的半山腰看风景。因此立意相对宽泛,可以赞同尼采的说法,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先要明确自己的立意,然后谈自己的人生感受即可。

 

从半高处去看世界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的确,从半高处去看,是这个充满哲理与智慧世界的处世之道。带上这句箴言上路,我们的人生将像午夜烟花般绽放出华彩。 从半高处看世界,上可以仰望最高峰。最高峰是人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那些具备鸿鹄之志的人,才能仰望,才能追求,才能成功。在晚清那个动荡不安的黑暗年代,孙中山先生站在半高处,仰望着民主共和的这座高峰,树立“以改革发展为己任,猛力向前”的远大志向,并致力于成立兴中会、同盟会等进步组织,开辟出一道光荣而又荆棘的道路,最终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美好愿望。试想,他若不是站在半高处,仰望民主共和的高峰,俯视中华九州大地,展望祖国灿烂的前程,又怎能实现推翻帝制,开辟新天地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繁荣、灿烂的明天,开启崭新的篇章。 从半高处看世界,下可俯视而添自信。半高处虽然没有“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惬意与傲然,也没有“舍我其谁”的傲慢与自诩,却因俯视低处,足以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同时因为有追求的目标遥遥相望,吸引着自己去追逐求取,让自己更加脚踏实地,忘我地拼搏奋进。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当天,朱棣文仍在教室中平静地给学生上课;喜获无数大奖的演员杜淳仍然坚持不断深造,坚持把每一个戏都演得淋漓尽致……他们都是站在了半高处,尽管人们公认他们已站在最高峰。他们从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而选择脚踏实地,放下已有的胜利负担,重新开始另一阶段的拼搏。较之那些把自己放在山顶傲然俯视的人们,他们的人生更有厚度。 从半高处看世界,可心存感激开拓未来。因为高处的尖端人士为我们的人生树立新的指向标,从古到今,科技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他们心血的浇灌,人类社会因为他们而不断发展进步。俯视低处,在亮丽的城市的角落——卑微但不渺小的人们在细微之处默默点亮着城市,令生活无限温暖与美好。站在半高处的我们,因此而感激欣慰,因为无论是高处的他们,还是低处的他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为这个世界增添不可缺少的亮色,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从半高处看世界,我们因此有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不忘拼搏;从半高处看世界,我们因此心存感激,开拓进取,共创美好未来。朋友,带着这句箴言和感动上路,我们的人生会像午夜烟花般绽放出华彩! 点评:题目“从半高处去看世界”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而成的,既扣住写作材料,又抓住材料的核心。从题目上给人一种点明中心,水到渠成之感。三个小分论点,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既然是半高处,那就上可以仰视高峰,下可以俯视群雄,一览众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拓进取,创造美好未来。结尾段不仅紧扣文章的开头,形成了首尾照应,而且善于归纳总结上文,整合中心,展望未来,充满了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 【解析】试题分析:1、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2、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仰人鼻息、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3、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4、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5、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健康,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此题尼采的观点是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材料后面的提示语又给出了不同的导向:“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暗示你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苟同于尼采的半山腰看风景。因此立意相对宽泛,可以赞同尼采的说法,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先要明确自己的立意,然后谈自己的人生感受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2015年10月18日至10月27日在福州举行。图是为此次赛事设计的运动会志愿者标识“青春梦想”。请写出除文字和数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_________________,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_______________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列一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                  。树并不很粗,却坚韧挺拔,都生长在石上。                     树冠顶部都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在风中摇曳着。

A.①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

②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B.①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②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

C.①两边一色翠柏,铺满沟沟壑壑,枝枝蔓蔓

②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

D.①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铺满沟沟壑壑,

②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迎风的大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提起梅花,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与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等精神联系起来,成为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

B. 真正的权利意识,应是市民向政府呼吁更好的广场舞环境,让政府设立不影响市民又能方便娱乐的场所,而非一骂了事来解决问题。

C. 对于考生来说,现在的高考,考的不仅是心理素质,也是知识和能力,因为高考对他们而言是决定命运的大事。

D. 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个人缴费已成定论,但不解决“谁来买单”的问题,这一轮改革则很可能像7年前的改革一样陷入泥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    ,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2)20多年的强势地位,让电视媒介在面对观众时带着    的态度,使观众产生距离感。 

(2)毛泽东的决策    ,具有战略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他向世界人民展现出了非凡的英明和伟大的气魄。

A. 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  高瞻远瞩

B. 高瞻远瞩  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

C. 居高临下  高屋建瓴  高瞻远瞩

D. 高瞻远瞩  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