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冒雨去图拉,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秦。车经过图拉域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②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秦的居室和写作间。走进写作间的一瞬间,弥漫在心头的神秘顿然散失净尽了。房间不仅没有装饰装潢,更没有如中国文人惯常装备的字画铭题之类,连一个像样的书架都不置备。走出这座二层小楼时。脑子里就凸显着两张淡黄色的木桌。我更加确信作家从事的写作这种劳动,最基本的条件不过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可以铺开稿纸,可以坐下写字。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③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⑤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⑥据说有时竞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⑦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⑧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⑨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秦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⑩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在树林的深处,看到了托翁的墓地,完全是意料不及想象不出的一块墓地。在一块临近浅沟的边沿,有一片顶大不过十平方米人工培植的草坪,中间堆着一道土梁,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是一种黑褐色的泥土堆培而成。上面没有遮掩,四周没有栅栏防护,小土梁就那样无遮无掩地堆立在小小草坪上。我站在草坪前,竞有点不知所措,这样简单的墓地,这样低矮的土梁标志,比我家乡任何一个农民的墓堆都要小得多。没有任何碑石雕像,就是一坨草坪一撮褐黑的泥土,标志着一个伟大灵魂的安息之地。那个小土梁上,有一束鲜花。我在转身离去的一瞬,似乎意识到,托尔斯泰是无需庞大的墓地建筑来彰显自己的,也无需勒石刻字谋求不朽的。   

离开墓地和通往墓地的林间幽径,有一片开阔的草地,灿烂着的红的白的紫的金黄色的野花。季节还算是夏天,雨后的太阳热烈灿烂,仍不失某种羞羞的明媚。我沉浸在野草野花和阳光里,心头萦绕着托翁为自己的庄园所作的命名,“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真是恰切不过的诗意之地,又确凿现实主义的具象。

1.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2)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3.作者对托尔斯泰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4.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托尔斯泰庄园草木茂盛的特点,暗示托尔斯泰热爱自然、崇尚自然。(2分)与下文花草园里那棵不见一片绿叶的大树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内心深处的震撼(2分)。 2.(1)作家从事写作,如果没有环绕在脑际的体验和澎湃在胸膛的激情,外界环境再怎么舒适也没有用。 (2分)(2)托尔斯泰亲手打造皮靴,表示对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的背离,向自食其力的平民阶层的转向。(2分) 3.①托尔斯泰的写作条件极其朴素②托尔斯泰属于贵族,却愿热情帮扶那些求助的贫苦人。③托尔斯泰崇尚体力劳动。④托尔斯泰的墓地极其简单。 4.①“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是托尔斯泰给自己庄园的命名,以此为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地和拜谒对象。(2分)②一语双关,明媚的阳光和自由生长的草地既是实指景色同时又象征着托翁的仁慈精神和平民精神。(2分)③题目是全文的情感脉络,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托翁的景仰和赞美之情。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1.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典例拓展】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本题就是借助景物描与下文现代城市灰蒙蒙的清晨作对比,表现出作者对真正的清晨的渴望。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本题中这段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纯净、清澈的环境中,渲染气氛。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欢快而迫切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表现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小橘灯》一文写了“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蒙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等,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重庆的政治气候同这天气一样阴沉黑暗。 2. 【考点定位】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含义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比如本题中的“背离”“转向”。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 3.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全文中。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本题就要紧紧围绕“按时看日出”象征意义展开。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 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是因2008年汶川地震而来。今年的5月12日是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请拟写一条以“防灾减灾”为内容的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

 

查看答案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写序号)

①无论大师创作还是孩子习作,都必须首先面对“材料”,即靠什么“材料”来编织文学。

②本书为何开篇谈“素材”?   

③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是一种不仅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

④它收集了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得以及从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   

⑤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⑥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1892年—1904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

⑦而且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自荐信(节选),信中有几处不当,请至少找出四处并作修改。

自荐信

尊敬的×××学校领导、考官:

你们好!我是××学校2013级应届毕业生XXX,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视我的材料,我十分希望能够通过贵校自主招生考试进而实现在贵校学习的梦想。

……

从小到大听见无数周围人对贵校的溢美之词,更加深了我对贵校的印象,所以我十分希望能够进入贵校的某个专业学习。

展望过去,期望将来。如果能进入贵校学习,我希望能使自己收获真挚的友情,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

此致

敬礼!

2016年×月×日

自荐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2)我们一直提倡学生应该尊敬师长,那么有了疑难问题在向老师请教时,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给我们做了榜样:站着侍候在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说一个字反驳。

(3)杜牧《阿房宫赋》在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之后,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

(2)此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