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不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观看中学习诗词知识,领略诗词之美。

B. 学者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研究发现,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

C. 育杰中学与云梦书屋在市教体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实现了在作文竞赛、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比赛、好书进校园等方面达成合作。

D. 电视是大众文化,如何将当下荧屏上最流行的娱乐元素植入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赢得观众喜好的关键所在。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意矛盾或不合逻辑,“不日”指将来,“吸引了”指过去。C项句式杂糅,删去“实现了”,或把“达成”改为“的”。D项成分残缺,在“刻板”后添加“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九届中国篮球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如期举行,著名球星姚明不孚众望,正式当选中国篮协新一届主席。

②虽然已是3月中旬,但由于冷空气的影响,气温只有几度,席不暇暖,柳絮雪不再讲风度,只得穿上了羽绒服。

  ③成都骨科主任梁益建上下其手,妙手回春,救治了一百多名严重畸形的患者,被评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④当代作家刘庆邦擅长写矿工、乡土题材的小说,他那平易近人的文字让不少矿工、农民工倍感温馨。

⑤中国虽然没有加入TPP,但与TPP剩余11国有双边贸易,因此中国没必要另起炉灶,商谈“下一代贸易规则”。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⑤    D. 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雁”表露自己无限乡情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3)庄周《逍遥游》中,《齐谐》一书中描绘了在迁徙南冥中,鹏鸟水面振羽,乘风而上状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②重露:寒凉的秋露。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④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1.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

B. 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

C. 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着力表现出了菊花的颜色与形貌,用语含蓄,情韵深厚。

D. 李诗中,诗人写出了菊花对夕阳炙热的“畏惧之意”以及甘愿被制成菊花美酒的“奉献精神”。

E. 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位。

2.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越,字世昌,濬人。长身,多力善射,有大略。授御史,出陕西。闻父讣,不俟代辄归,为都御史所劾。帝原之。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贤荐越,召见。越伟服短袂,进止便利。帝喜,擢之。越乃缮器甲,简卒伍,修堡寨,减课劝商,为经久计。又明年,是时寇数万,而官军堪战者仅万人,又分散防守,势不敌。越、辅乃条上守策。尚书白圭复请大举搜套。越仍奏言:“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奏上,廷议不决。越等又奏。于是部科诸臣劾越、辅欺谩。会辅有疾,以宁晋刘聚代。明年九月,满都鲁等大举深入。越出榆林,行八百里。暴风起,尘翳目。一老卒前曰:“天赞我也。去而风,使敌不觉。还军,遇归寇,处下风。乘风击之,蔑不胜矣。”越遽下马拜之,擢为千户。后分兵薄营,大破之。及满都鲁等饱掠归,则妻子畜产已荡尽。自是远徙北去。初,文臣视师者,率从大军后,出号令行赏罚而已。越始多选跳荡士为腹心将,亲与寇搏。又以间觇敌累重邀劫之,或剪其零骑,用是数有功。十年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越尝与朱永帅千人巡边,寇猝至,永欲走,越止之。薄暮,令骑皆下马,衔枚鱼贯行,自率骁勇为殿,从山后抵城,谓永曰:“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越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   

(节选自《明史·王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B. 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C. 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D. 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按”有“巡行,巡视”的意思,古代官员按巡某地,多带有考察吏政、民情之意。

B. “伯”为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子、伯、男”。

C. “太傅”为官职名,起初为辅弼天子之职,也指老师,后多朝沿用,常为大官加衔,没有实职。

D. “衔枚”指“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越守孝心切,干练卓然。他听闻父亲病逝的消息后,不顾工作,回家尽孝,同时,在皇帝面前也表现得精练有素,深得皇帝喜爱。

B. 王越审时度势,不畏权势。面对汹汹的敌势,他不畏与高官意见相左,深刻剖析了当时的国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C. 王越善听建言,知礼识才。军队遭遇暴风险情,他听从了一位老兵的避险之策,成功地从风暴中脱困,后礼待并授予那位老兵官职。

D. 王越精通兵理,转危为安。一次,敌寇突然入侵,他深明危险与用兵之道,阻止了同僚的不理智举动,成功地带领部队脱离了险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

(2)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棺

张晓林

诗人于之渔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片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这些都不喜欢。他说,如果加上配料,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了一些“离妇辞” “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美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

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

“今年年关过不得!”

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

“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时已开得很热闹了。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树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瓶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瓶!”他喊道。还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的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选自《2015年河南小小说年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于之渔是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作者写他在小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是表现其行为反常怪异。

B. 于之渔不刻意选择写诗场所,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地方,偶有所得,就藏于诗袋。

C. 于之渔为亡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从而博得名声。

D. “长得丑”“真是太丑了”,这是于之渔人生美事失败的原因,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其丑陋的厌恶。

E. 于之渔歌诗的拖音含悲,有悲痛欲绝之势,那拖音传递出一种悲怆的、超然物外的苍凉感。

2.于之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诗棺”为题,最后两段以 “诗棺”作结,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