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无名擒盗 牛肃【唐】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无名擒盗

牛肃【唐】

天后时。尝赐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食盒,所直黄金千镒,公主之藏中。岁余取之,尽为盗所将矣。公主言之,天后大怒,召洛州长史谓曰:“三日不得盗,罪!”长史惧,谓两县主盗官曰:“两日不得贼,死!”尉谓吏卒游徼曰:“一日必擒之,擒不得,先死!”

吏卒游徼惧,计无所出。衢中遇湖州别驾苏无名,相与请之至县。游徼白尉:“得盗物者来矣。”无名遽进至阶,尉迎问故。无名曰:“吾湖州别驾也,入计在兹。”尉呼吏卒:“何诬辱别驾?”无名笑曰:“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无名历官所在,擒奸摘伏有名,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此辈应先闻,故将来,庶解围耳。”尉喜请其方。无名曰:“与君至府,君可先入之。”尉白其故,长史大悦,降阶执其手曰:“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无名曰:“请与君求见对玉阶,乃言之。”

于是天后召之,谓曰:“卿得贼乎?”无名曰:“若委臣取贼,无拘日月,且宽府县,令不追求,仍以两县擒盗吏卒,尽以付臣,臣为陛下取之,亦不出数十日耳。”天后许之。无名吏卒:“缓,则相闻。”

月余,值寒食,无名尽召吏卒,约曰:“十人五人为侣,于东门北门伺之,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之而报。”吏卒伺之,果得,驰白无名,往视之。问伺者:“诸胡何若。”伺者曰:“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亦撤奠,即巡行冢旁,相视而笑。”无名喜曰:“得之矣。”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奏之。天后问无名:“卿何才智过人,而得此盗?”对曰:“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贼既设奠,而哭不哀,明所葬非人也。奠而哭毕,巡冢相视而笑,喜墓无损伤也。向若陛下迫促府县捕贼,计急必取之而逃。今者更不追求,自然意缓,故未将出。”天后曰:“善。”赐金帛,加秩二等。

(选自《太平广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 公主之藏中            纳:收下

B. 君可先入之            白:禀告

C. 无名吏卒              戒:告诫

D. 之而报              踵:亲自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盗所将矣/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

B. 尉喜,请方/人居远未来

C. 即巡行冢旁,相视笑/吾尝跂望矣

D. 更不追求/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判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B.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C.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D. 臣非有他/计但识盗耳/当臣到都之日/即此胡出葬之时/臣亦见即知/是偷/但不知其葬物处。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苏无名有“擒奸擿伏”之能的一组是

①每偷至无名前,无得过者

②胡至一新冢,设奠,哭而不哀

③见有胡人与党十余,皆衣缞绖,相随出赴北邙者,可踵之而报

④无名戒吏卒:“缓,则相闻。”

⑤冢开,割棺视之,棺中尽宝物也

⑥今寒节拜扫,计必出城,寻其所之,足知其墓

A. ①④⑥    B. ①②③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武则天要求的三日破案,下放至吏卒游徼这一级,限一日破案否则死罪。作品一开始便营造了案情严重,紧张急迫的气氛。

B. 苏无名料定这伙人会在清明节后的寒食节这天,借出城扫墓之机取走藏在棺中的赃物。可见,寒食节是破案的关键时间节点。

C. 作者善于抓住读者对侦案故事的好奇心理,巧妙的运用设置悬念、引而不发的艺术手法,丝丝入扣地叙写出破案的过程。

D. 本文并未对胡人的作案时间、手法,以及苏无名如何判断胡人所窃是太平公主之物作出解释,但不影响作品的完整性。

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无怒吏卒,抑有由也。

(2)今日遇公,却赐吾命,请遂其由。

(3)因使吏卒尽执诸胡,而发其冢。

 

1.D 2.C 3.B 4.A 5.B 6.(1)你别对吏卒发脾气,这也是事出有因。 (怒1分;抑1分) (2)今日遇见先生,你真是救了我的命,请(您)说说擒贼的方法。 (遇1分;赐1分;句意通顺1分) (3)于是下令吏卒将这十几个胡人尽数抓捕,并将这座墓冢挖开。 (执,抓捕1分;发,挖开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太平广记》,作者:李昉,朝代:被动。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D项“可踵之而报”的“踵”,结合“相随出赴北邙者”可知,译为跟踪。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意义及用法。A项“为”,分别表示被动;不译。B项“其”,分别译为他的;那。C项译为连词,表示修饰。D项“者”,分别不译;……的人。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本题主要理解句意断句,句意:并不是我有什么过人才智,只是我偶然认识这几个盗贼罢了。几天前,我到京城洛阳时,正好碰见这群胡人出葬,我(当时见他们举葬不哀)就怀疑有问题。但我不知道葬物的地方。 4.试题分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苏无名有”,品质是“擒奸擿伏”,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②③⑤句主要是事实的陈述,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B项“寒食节是破案的关键时间节点”,无中生有。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怒”译为对发脾气,“抑”译为这。(2)“遇”译为遇见,“赐”译为救,“遂”译为说说。(3)“执”译为抓捕,“发”译为挖开。 点睛: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女皇武则天天授年间,她曾赐给爱女太平公主细器宝物两木盒,价值黄金百两。太平公主将这两盒宝物珍藏于密室之中,一年以后,太平公主珍藏于密室中的两大盒宝物尽数被盗。太平公主向女皇报告,女皇听后,大为震怒。立即召见洛州的长史,说:“三日内破不了案,就判你的罪!”洛州长史心中非常害怕。对两县主管捕盗的官员说:“两日内破不了案,我就杀了你们!”下属吏卒们都很惊恐,可是谁民想不出办法来。在大街上正巧碰到了苏无名,一道将他请到县尉先衙门中。使卒们向县禀告说:“抓盗贼的人来了。”苏无名快步走上衙的台阶,县尉迎出来询问。苏无名说:“我是湖州别驾,因进京听候考核在此。”县尉责怪吏卒说:“你们怎么让别驾屈尊到来?”苏无名笑着对县尉说:“你别对吏卒发脾气,这也是事出有因。我任官以来,因揭露隐秘的坏事擒拿奸邪之人而有名。窃贼从我面前经过,没有能够逃脱的。这些吏卒以前应该听到过我的事,所以把我带来,希望(或许)能够解他们的围。”县尉大喜赶忙求助。苏无名说:“与你一道去州府,你可先进去向长史禀告。”县尉向长史禀告后,长史非常高兴,走下台阶拉着苏无名的手说:“今日遇见先生,你真是救了我的命,请说说擒贼的方法。”苏无名说:“请与你一道进宫求见天后,我才能说。” 于是天后破例召见了他们,询问苏无名:“你能抓到罪犯?”苏无名说:“皇上若委任我破案,就不要限定日期。对长史、县尉加以宽限,不要让他们追查此案,把负责擒盗的小官员都交由我指挥,不出几十天我为陛下擒拿这些盗贼。”天后答应了苏无名。过了一个来月,正好遇上寒令节,苏无名把吏卒召集起来,令他们说:“每十人五人一组,到洛阳东门和北门一带守候。若发现有十几个胡人穿着孝服一起出城到城北邙山扫墓,就跟踪他们,并派人迅速报告。”吏卒守候,果然发现(有一队胡人穿着孝服一起出城向北邙山而去),赶紧向苏无名报告,苏无名前去察看,问守候的吏卒,这些胡人干了些什么?吏卒回答说:“那十几个胡人到了一个新的墓冢前,设奠扫墓。但是他们只是干嚎着哭,并不哀伤。”不久撤掉奠礼,绕墓冢巡行一圈,互相对视着微微笑了笑。苏无名高兴地说:“大案终于告破了!”随即下令吏卒将这十几个胡人尽数拿下,并将这座墓冢挖开,将棺材剖开一看,棺中全是从太平公主府中偷盗的珍宝。苏无名向女皇报告。天后问苏无名:“你用什么过人才智将盗贼擒获的?”苏无名说:“并不是我有什么过人才智,只是我偶然认识这几个盗贼罢了。几天前,我到京城洛阳时,正好碰见这群胡人出葬,我(当时见他们举葬不哀)就怀疑有问题。但我不知道葬物的地方。今天是寒食节,城中居民照例要去扫墓。料定这伙人肯定要出城到墓地扫墓,我带人跟踪到墓地,就知道他们藏物的地方。他们既然设奠拜祭哭却不哀痛,就肯定墓中葬的不是人。又见他们祭奠哭完后围绕墓冢一周之后,相视而笑,就断定他们墓冢财物无损而得意。假若皇上急令府县限期破案擒贼,这伙盗贼必狗急跳墙携物而逃。现在,我们并不严加追查,盗贼们自然不会外逃,所以没有将财物取出。”天后说:“太好了。”赐给苏无名一批金帛之物,并破格将他连升二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时空共寓”的审美效果

王云涛

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古典诗词也不例外。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倾向于以流动的时序与景观同步,融时空与物色变化于一体。许多时候,古代诗人在写时间的变化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的,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通过视觉来记录季节的变迁。究其根源,可能与中国式的混沌思维与西方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立不同,它更注重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这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统中就表现文体的个性特征常常在文学的共性特征中和平共处,甚至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浑然不分,“和而不同”;在古典文学创作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形成了时空一体的观念,借景(空间)而怀古(时间)的手法由此几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以唐代文学为例,陈子昂登幽州古台,面对浩渺的无限天地(空间),感悟的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情怀。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刘希夷面对落花,触景生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颢观黄鹤楼而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些感怀同样是将空间和时间共同体悟。

时空共寓中的时空交融,一般情况下交融的目的或突出时间或突出空间,给人总体的时空之美。人在特定的时空中必定会有特定的人生体验,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侧重。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空悠悠”为空间概念,全句的重心在“千载”表的是时间。在这里,空间为时间服务,看似交融实有主次。崔颢的孤独体验透过表面的空间展现的是时间上昔今对比的失落,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无不如此。也有时空交融中用时间突出空间的。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典型一例。“行”“坐”都是时间化的描写,“穷处”“云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郭璞的“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沈全期的“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等,显然,这种突出是为了诗歌内容上的需要,时空的合理转换本身就是展现时空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同时也为诗人将孤独体验的触须伸向无限时空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而下的描绘表现形而上的时空美。因为汉语句子不存在动词的单个中心,所以汉语的句式结构,通常是以时序(包括实际动作。发生次序和逻辑上所应有的因果次序)展开的流水句,将叠床架屋的空间关系构架化作连贯铺陈的时间事理脉络。于是,时空共寓的思想模式使得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中国人通过一定时间里内外的空间交流,可以将宇宙融于一室之内。“窗含吴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说的都是这种时空共寓思维下的画面。

时空共寓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抒写人物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入程度,为我们体认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时空共寓契合了古代诗人移情体验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在科举不第或者遭遇贬谪的过程中,更容易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易经》中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可能是最早对宇宙的感知。《淮南子·诊言》中说“洞同天地,浑沌为朴“、老子说“有物混成”。这种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展开和审美视野的拓展。杜甫的《咏怀古迹五种》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岑参的《春梦》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等,都表现了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渗时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融时空为一炉的目的不仅仅是表达社会政治、个人沉浮,诗人更有感叹宇宙博大的哲理性理解和人生有限与无限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探索时间,后两句则用写空间来抒发忧伤的孤独情怀,感叹历史长河的无尽。其实,作者更有对形而上时空之美的思考,是孤独者面对永恒宇宙的深沉理性认识,是人生对宇宙、个人对历史、有限对无限的呐喊。作者对作品中的时空特征的描绘越形象生动,越能激起呼唤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并且作品对时空宇宙理解得越深刻,越能打动读者。不同的时空感悟给不同的文化带来了各自的特点。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阶段之中,并与时空密切相关。

                                          (节选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共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作为一种古典文学样式,是人们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当时或后来的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审美效果。

B. 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更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时空一体的创作观念。

C. 时空思维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具有特殊意义,产生了”时空共寓“的艺术审美效果。

D. 我们民族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环境和历史时间阶段,独特的时空特点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借空间而怀古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登幽州台歌》《书愤》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作品。

B. 运用时空交融写诗表达情感时,崔颢擅长以空间突出时间,王维则擅长以时间突出空间。

C. 杜甫移情“紫台”“朔漠”“青冢”“黄昏”的宇宙时空,理性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D. 时空共寓能深入地刻画人物心理、抒发人物情感,为我们了解古人心灵世界提供了帮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从时空一体的角度看,把时间“片时”和空间“枕上””江南“融合在了一起。

B.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用时空突出时间的交融特点,“明月”“关”的空间描写突出了“秦”“汉”的时间。

C. 郭璞“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之“生”“出”都是时间化的描写,“梁栋”“窗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

D. 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在时空共寓中,表达了年老时归隐江湖、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的心里。

 

查看答案

下列四句诗分别吟咏了国内四大著名建筑,其中写岳阳楼的一句是

A.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C.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D.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的一句是

A. 评论界指出,根据“麦子”和“太阳”这两大核心意象看,诗人海子是用全新的生命体验激活了一组非古典的、有着巨大冲击力的诗歌。

B. 自成立以来,天津自贸试验区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和“制度创新试验田”的重任,金融改革创新举措频出,成为天津金融业发展的“新名片”。

C. 团泊镇依托风光秀美的团泊湖,立足旅游休闲、生态宜居的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产业集群,逐步建成了多业态、多功能的生态居住区。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尊崇孝道”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又一次成了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语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时下的网络文学能否赓续文学传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节点,还需要得到理论与实践双重逻辑的         

(2)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真相”的旗号对长征英雄及其英雄精神肆意否定,这是是对历史的         ,是站不住脚。

(3)         ,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

(4)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等实例不胜枚举,可谓         

A. 确认    误解    毋庸置疑    触目皆是

B. 确证    曲解    毋庸讳言    触目皆是

C. 确认    误解    毋庸置疑    俯拾皆是

D. 确证    曲解    毋庸讳言    俯拾皆是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暂(zàn)时    签署    策源地    向隅(yú)而泣

B. 镌(juān)刻    贵恙    烂摊子    大快朵颐(yí)

C. 熨帖 (tiē)   谏言    莫须有    明眸(móu)皓齿

D. 扎(zhā)染    诫勉    洗涤剂    越俎(zǔ)代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