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的脸面,不单可以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的脸面,不单可以洗,可以刮,还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面子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可以倾家荡产而为之。”

材料二:时值暑假,来自一些医院的整形外科统计数字显示:青少年占到了就诊人数的60%到70%。就诊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因为病情必须进行修整之外,绝大多数是为了“锦上添花”,甚至有的拿着一些明星的照片前来就诊。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渴望被周围人承认的双重原因,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被“面子”观念困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抄袭,不要宿构;不少800字。

 

面子 恪守着华夏民族由来以久的道德与伦理,三纲五常的束缚依旧桎梏着当今人们的言行,茫茫的历史长河奔涌未绝,固然沉淀着光耀古今的理想与文明,却也未曾带走那个褒贬不一的词汇:面子。 说它褒贬不一,是因为它有太多太多深刻的内涵,辉煌五千年的春秋大梦催生出了万物和谐的中庸之道,自然也无法泯灭千百年积沉下的高贵的脸面。 自古至今,就有颜面尽失一说,其中以项羽的乌江自刎最为著名,想想看,一代豪气冲天的西楚霸王,东西南北地转战沙场,戎马一生,书写了太多英雄的传奇与风流,最终却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不可否认,他死于一种面子,一种由内心萌生出的愧疚感,说实话,这样的死法的确震撼天地,足以达到身虽死而心犹存的非凡与超脱,难怪后人对项羽的赞扬的感情常常见诸笔端。其中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最,不错的,这是英雄之死,他的死是因为一种情理上的原由,这样的原由本就有某种大无畏的特质,又加上这样的特质完完全全的集中于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英雄的身上,于是,一举一动皆彰显出一种气冲斗牛的豪情,就我个人而言,项羽虽死于一种面子,却也死出了潜藏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傲骨,这样的傲骨在于中庸之道弥漫的国度里,实属罕见,常常令人赞之,叹之,景之,仰之。 常常在想,为何如此慷慨的就义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只局限于那几篇词藻绚丽的诗词中,纵观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同样是因为面子,有些人却在演绎着另一种死亡。 实在不愿提及,因为他在中华文化的字典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是一生风流,同样是文武双全;可又不得不提,因为他的才华盖世却未能填补他精神的空缺,他的死实在值得人们对于华夏文化的内涵重新反省与审视,他便是雄姿英发的周公瑾。他的死也同样是因为面子问题,只是剖析其原因再也无法看到种坚强的成分,有的只是满腔的嫉妒之火。“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慨叹岂应出自周公瑾之口?一代绝世英才却在精神方面频频露怯。叹之,愤之,恨之。 同样的面子却在丰富的历史背景中演绎着不一样的故事,那么我们又应如何取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是的,就是这种傲骨,广而言之就是不屈服,不妥协,恪守原则。只是可惜的是,这种以傲骨作为支持的面子却鲜见于民族的文化内核中,仿佛只有在国难当头之时才能被激发出来,如此一来,某种软弱的气息便萦绕于四周久久无法散去了……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我们时时刻刻需要面子,需要那种用傲骨构建起的面子,惟其如此,方可撑起民族的脊梁!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求同”可以发现,两则材料都是讲的中国人的“面子”。“面子”在这里有两重含义,浅层的是指人生理上的脸面,深层的是指心理和精神上的脸面。中国人爱争面子,在国人看来,面子是人们身份的标志,有面子是才干的表现。面子关系着人的尊严、荣誉。国人看重脸面,这对于维系人情和稳定社会不无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的“度 ”,就会变成虚荣,就会产生浅薄,就会导致社会风气的浮靡奢华。然而,为了面子而不顾实际,为了形象而不顾人的死活,却是当前某些人的一种通病。 点睛:材料作文中,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下面段落中提取三个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四字关键词语。

近年来,新一轮高考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密不可分,给考试命题和评价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做好考试评价工作,具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正确认识核心素养的涵义,确定坚持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测评为主;二是如何更好的发挥情境化命题模式,确保试题选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性;三是研讨新形势下考试评价对教育发展的功能,拓展考试评价的服务范畴。

 

查看答案

2017年初,“共享单车①”在天津逐步推广开来,至今仍呈现蔓延态势,其在使用过程中先是一片赞誉,随后便出现了种种非议。某校园广播电台为此策划了一期访谈节目而。请你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注】“共享单车”:这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等公共服务区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 

(1)选择一个角色(如德育教师、家长、创客、运营商等)围绕“共享单车”阐明观点。

(2)请你以该校学生会的名义,为校园广播电台写份倡议书,号召同学们文明使用“共享单车”。(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夏日里那一片荫凉

王政

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茫,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颗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颗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荫,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的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荫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

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荫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荫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地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地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

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荫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荫和树荫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的树荫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荫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荫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

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

(选自《光明网·文荟频道》)

1.作者多次写到了夏天的太阳。太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情节和文本具体谈一谈。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表面写“夏日里那一片荫凉”,实际上处处在写乡村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真实的乡村生活图景。

B. 文章结尾处两句古诗的引用,写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当前城市生活的厌恶。

C. 文中多次写到母亲和“邻家女人”的日常生活,既表现了她们勤劳乐观的品格,也反映了作者对她们深挚的情感。

D. 作者对荫凉的特殊情感来源于它能为夏日乡村劳作的人们提供庇护,尤其是能为他带来凉爽和惬意。

E.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行文简练晓畅,字里行间却饱含真挚情感,符合一般乡土题材文学作品的特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而刘夙婴疾病,         ,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2)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4)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蜀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

朱熹【宋】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注】危弦:演奏乐器时的变调改曲。

(1)本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请具体说明。

(2)结合诗句,指出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请从词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并给予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