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它以...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它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并让人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自开播以来,好评如潮,更让大家欣喜的是,原来诗歌并未远离我们。

这则材料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和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诗词之美 有一种古学经典,流淌在中国古老文化的长流中,银光闪闪,波光粼粼,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绝唱的。那就是诗歌,中国人启蒙时就学习吟诵的诗歌文化。 端坐于向阳的红木桌前,手捧一本古香的《中国诗歌名篇选集》,心中便荡起惊涛骇浪。窗外的阳光和谐地洒在这本诗歌精粹上,熠熠生辉,让人无法掩饰心中的喜悦。 于是,我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个诗歌的世界。 汩罗江边,屈原垂泪而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刹那间一声“扑通”,成了诗魂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声余音。 汹涌的乌江口头,项羽不减当年豪迈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得兮锥不逝。锥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何!”随后卸下宝剑,刎颈而死,留下最后一丝霸王之气。 荒凉的原野上,曹操骑马而行,望着这片不毛之地,发出一种悲怆的感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吆喝的集市中,李白饮酒兴诗,写下辉煌诗作,杜甫由此感叹:“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 景色别致的园陵,白居易同友人畅谈历史,青梅煮酒。谈到杨贵妃的时候,白居易诗兴大发:“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李后主亡国之痛,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李商隐兴车游国,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辛弃疾心怀雄志,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从征渴望。…… 幻境变得朦胧看不清楚,随着合书的声音,幻境已经破碎了,开窗向外探望,此时已近黄昏。 我的心中受到莫大的震憾:诗歌到有什么魔法——让我能在这么长时间内无法感受人的饱饥与口渴? 是夜,我望着天花板默默地思考着。终于,心中刹时一亮,我顿悟了:这是因为诗歌的美! 因为诗歌的美,才使我的灵魂得到源源不断的思考;因为诗歌的美,才得我的心灵得到源源不断的哲学;因为诗歌的美,才使我得到开阔的视野与人生的思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的背景是当下最火最受欢迎的《诗词大会》栏目。考生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整合,诗词的美是离不开我们生活的,我们的生活是要靠这种没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考生可以围绕诗词的意义进行构思。 点睛:本题是一篇结合现实生活,考查学生关注现实的一篇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意义,向更深层次挖掘。其实诗词代表的是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如何审视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这样去思考构思写作,就能把文章写得更加深刻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十三届全运会今年9 月将在天津举办,这是天津市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综合性体育赛事。作为一名天津中学生,你也是主人。如何迎接这次全运会,请你拟出一条建议。 要求:表达鲜明、精炼、得体,不超过20 个字。

 

查看答案

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八个。请你从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四个节日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情。要求:①符合该节日特点,不少于120 字;②引用古诗名句;③语言表达具有鲜明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鸭梨儿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于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 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雷:“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935.12.0(有改动)

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2.江南冬景的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3.文中第⑦段描,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请加以简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地观察和真诚地热爱。

B.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C. 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己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厚。

D.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E. 《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4)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5)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

【注】①南楼:安远楼,在武昌黄鹤山上,建于1186 年(南宋淳熙十三年)。此楼落成不久,30 岁的刘过赴试途经登临,20 年后又至,仍是一介布衣。

(1)“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2)下阕“旧江山浑是新愁”,一个“愁”字牵动全篇,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都有哪些愁绪。

(3)该词中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