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汤朝美司谏①见和,用韵为谢 辛弃疾 白日射...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注:①当时,南宋孝宗皇帝锐意远略,汤朝美议论英发,上心倾向之,称其“以身许国,志若金石”。淳熙二年八月汤朝美使金有辱使命,被贬新州,尝尽“蛮烟瘴雨”滋味。写此词时,汤朝美自广东亲州贬所量移江西信州(今上饶),二人相见,心有戚戚。辛弃疾时年42岁,赋闲江西。②“金阕”、“九关”均喻指宫廷。③用东晋谢安典故,意指将复出做官。④“日边”喻帝王左右。

(1)请对“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一句中的“笑”进行赏析。

(2)“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将作者的悲哀刻画得淋漓尽致,请作简要分析。

 

(1)①词人用一“笑”字,反衬哀景(门被草掩,径被苔封),更添无 限愁苦,这个“笑”是强作豁达的苦笑; ②这一“笑”强化了作者备受压抑、壮 志难伸的无奈和悲哀; ③与上阕最后两句汤朝美的“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美好的期待形成对比,彰显自己仕途的黯淡和落寞。 (2)①词人 42 岁的年龄正当壮年,壮年而生华发,是第一层悲哀。 ②“白发”用一“栽”字,用拟物手法表达为国操劳之甚和仕途失意,这是第二层悲哀。 ③国事不堪寓目,醉中尚可暂忘,醒来则不胜烦忧,白 发是“醒时”栽种,是第三层悲哀。 ④根根白发显示出词人人生道路上的风风 雨雨,隐然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这是更深一层的悲哀。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一句中的‘笑’进行赏析”,这是考查学生的炼字技巧。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笑”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中流露出的情感。 此处“笑”的对象是“门掩草,径封苔”的“吾庐”,可见这一“笑”是无奈之笑,表明对自己的处境,只有付之一笑?笑什么呢?门前长满荒草,小道也长满苔藓,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彻底被世人抛弃了。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流露出的“悲哀”之情,题干中说“将作者的悲哀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此处的“悲哀”应极为复杂,不止一种。从诗歌注释来看,“辛弃疾时年42岁,赋闲江西”,诗人正当壮年,却赋闲江西,白发已生,仕途失意,年华消逝,可悲矣;词作上片鼓励友人,意气飞扬;词作下片抒一已之愤,悲愤无奈,居处是“门掩草,径封苔”,自己是“说剑论诗”“醉舞狂歌”,失意之态顿生;白发是“醒时栽”,如果说醉中可以忘却一切,醒来则一切掩无可掩,躲无可躲,悲情难抑;由所种之“白发”可知诗人一路之艰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题干“将作者的悲哀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考生分析答案的时候要多方入手;从词作的注释可知诗人之处境;从词作下片的自我调侃中可知诗人的心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现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秦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弓虽刚劲而箭不直   遣:发射    B. 病人觉愈,弥须护   将:保养

C. 既不见,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    D. 皆为居安忘危,处忘乱 治: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今天下安危,系于朕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B. ①皆蔽其耳目                ②舆薪之不见,不用明焉

C. ①莫天下无事                ②不赂者赂者丧

D. ①骄矜取败者,不可胜数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B.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C.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D. 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 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 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 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2)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1.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

B. 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C. “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 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 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 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 “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

B. 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

C. 通过与“歌”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

D. 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如今,无论元宵佳节还是情人节,当热恋男女已经熟练掌握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不知还会否有人送给对方一首真挚动人的情诗?

B. 同样是讲述历经磨难而成功的学霸故事,《爱乐之城》不像《爆裂鼓手》那样,看上去温情其实惨烈,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C. 广大党员干部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和贫困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大家从骨子里挖掉了“穷根”,让井冈山率先脱贫。

D. 解决民生难点、聚焦发展重点,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光时刻”,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关注,牵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雾霾骂市长”是地方民众的公共诉求,治理雾霾应该大而化之,强调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都能尽一份力。

②人民币汇率风险、国内股债市场缺乏趋势性机会、美元升值,投资者希望资产配置全球化,工银瑞信全球美元债券应运而生。 

③从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可谓应有尽有,也难怪大家都称之为“万能的淘宝”。

④人的善行要是这么自然而然,那就真是从善如流了,但在道德学步的阶段,搞点“吾日三省吾身”,还是极为必要的。

⑤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⑥陈老先生长期致力于国内民俗学研究,如今他已80岁高龄,还亲临一线调查研究,苦心孤诣,这种精神令人感佩。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车过山丹,远远地,像一把折扇,张掖绿洲缓缓地(渐次/依次)打开了。看啊,浩浩汤汤的十万芦苇,密匝匝地开进湿地。诗经里的芦苇是爱着的芦苇,相思的芦苇。爱得缱绻沧桑,爱得恍恍惚惚,爱到很高很高的境界里去了。张掖的芦苇不。有点肥硕,有点霸气,有点无敌。____________,像一个女孩,青春的底气十足,让人除了(爱慕/羡慕),一点办法也没有。眼前的芦苇,没有忧伤,是大野里盛开的一朵绿色的莲,饱满,干净,喜气扬扬。这样的芦苇,_____________。踩在道上,是空空荡荡的一种声音,栈道下是水,清凌的水。芦苇的叶子小心地从栈道木板的缝隙里探出来,柔弱的,可人的,也在风里轻轻招摇。走一走,栈道突然拱起,搭成一座小小的桥,随即又平展起来。让人不住惊喜一下。栈道两边,芦苇就推推搡搡地(挤/扑)过来,密不透风。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quǎn)  浩浩汤汤    B. 沧桑        (líng)

C. (zhàn)  喜气扬扬    D. 拱起        (jìn)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渐次        羡慕    挤

B. 依次        爱慕    挤

C. 渐次        爱慕    扑

D. 依次        羡慕    扑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

是小女子在世俗里,满足,幸福,一脸得意

B. 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

是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一脸得意

C. 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

是小女子在世俗里,满足,幸福,一脸得意

D. 它们生命力的旺盛和长势凶猛没有什么能阻止得了

是世俗里的小女子,满足,幸福,一脸得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