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幼敏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于书无所不通,数举进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帝曰:“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对曰:“三代以后未有也。”帝曰:“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对曰:“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帝曰:“王猛佐苻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 ”曰:“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帝默然不悦,由是别无恩命,止授崇文院校书,后改秘阁校理。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卿之奸。

先是,安国教授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郑声。”安国复书曰 "亦愿兄远佞人。”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B.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C.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柞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 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D. 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这里指的是国子学,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髙学府。

B. 教授,本意是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和现代大学的教授完全一样。

C. 祚,福分,国祚是王朝理论上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的时间有区别。这里的“秦祚”即前秦的国运。

D. 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国天资很高,少年时就因所写的诗、铭文、文论、词赋受到士大夫们的交口称赞。

B. 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王安国受到皇帝的另眼相看,只可惜他的应对不符合皇帝的心意,最终没有得到提拔重用。

C. 王安国认为王安石不能知人善任,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哿哥,也非常讨厌吕惠卿的奸诈,并劝谏王安石远离小人。

D. 王安国在西京任职时,沉溺于声色之中,因此被罢免了官职,放还家乡。不久虽被官复原职,然而诏令下达时王安国已死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

(2)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1.A 2.B 3.D 4.(1)专心致力于用美德教化民众,国家因礼义而振兴,几乎使刑法废置不用,则文帝的才能 又高人一等了。 (2)吕惠卿对他怀恨在心。等到王安石被罢免宰相,吕惠卿就借郑侠之事陷害王安国,王安 国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并把他放归家乡。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B项教授是古代的学官名称。 3.试题分析:D项罢免官职不是因为沉溺声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德”译为美德,“化”译为教化,“于礼义”译为因礼义,“加”译为高。(2)“衔”译为怀恨在心,“因”译为借,“坐”译为获罪。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王安国,字平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幼年时即非常聪明,悟性极高,没有上过学,而作 文赋词自然天成。十二岁时,将他所作的诗、铭文、文论、词赋数十篇拿给别人看,多为警 世拔俗之语,于是以善写文章著称于世,士大夫们都对他交口称赞。对于书他无所不通,多 次赴考进士,又赴考茂才,有关官员考察他所写的文章后把他列为第一名,因母亲去世,没 有任用。此后他在母亲墓旁结庐服丧三年。 熙宁初年,韩绛看中他的才华而举荐他,赐进士及第,任命他为西京国子教授。任期满, 回到京师,皇上因王安石的缘故,特赐王安国对答。皇帝说:你学贯古今,那么你认为汉文 帝凭什么能够做皇帝?”王安国回答说:三代以来还没有像他那样有才能的人。”皇上说:不过 遗憾的是他的才能不能立法改制啊。”王安国回答说“汉文帝自以代王身份入主未央宫以来, 呼吸之间就将叛乱平定,恐怕没有才能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至于采纳贾谊的意见,礼 节地对待群臣,专心致力于用美德教化民众,国家因礼义而振兴,几乎使刑法废置不用,则 文帝的才能又高人一等了。”皇上问:王猛辅佐苻坚,凭区区小国而能令行禁止,现在我凭如 此广阔的天下,却没有人真正供我使用,这是什么原因呢?”王安国回答说“王猛教给苻坚用 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大肆杀戮,致使前秦的统治不能长久,现在一定也有奸诈、刻薄的小 人以此来误导陛下。如果陛下能效法尧、舜、三代,那谁不拥护呢?”皇上又问“你的兄长执 政,外面的看法怎么样?”王安国说“认为不能知人善任,聚敛太急了。”皇上听后沉默不语, 很不高兴,从此对王安国没有再恩加提拔,只是授任崇文院校书,后改任秘阁校理。王安国 曾就新法之事劝谏王安石,又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哥哥,也非常讨厌吕惠卿的奸诈。 以前,王安国任教西京时,沉溺于声色之中。王安石时任宰相,于是写信劝戒王安国说: “你不应该沉溺于声色。”王安国复信说“也希望兄长你远离佞人。”吕惠卿由此对他怀恨在心。 等到王安石被罢免宰相,吕惠卿即借郑侠之事陷害王安国,王安国获罪而被免除了官职,并把他放归家乡。皇上下诏谕示王安石,王安石面对使者怆然泪下。不久恢复了王安国的官职, 然而诏令下达时王安国已死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有很少谈及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析】
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

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影响深远。

B. “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 “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 “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 关于“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 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 《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是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 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 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 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地时间2016年8月7日,在巴西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半决赛第三名,晋级决赛。

“58秒957”赛后听到自己成绩的傅园慧难掩惊讶,“我以为是59秒!我有这么快?我很满意!”被问到这次半决赛的表现是否有所保留时,她说:“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已经是历史最好成绩了,我用了三个月做了这样的恢复,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真的太辛苦了,有的时候都感觉我已经要死了。但是,今天的比赛,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在8月8日的决赛中,傅园慧又一次超越自己,以58秒76的成绩获得铜牌。

傅园慧的成功给我们不少启发,请选取其中最有感悟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公益广告图片“祖辈的井、父辈的井、子孙的井”,请简要介绍图片的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蜜蜂的尾端有一根针,因为这根针连着身体里的毒腺,所以是毒针。__________,遇到敌人侵害时,蜜蜂会把毒针刺入敌人的身体,然后放出毒液。有时你无意中打死一只蜜蜂,会有一群蜜蜂飞来蜇你,这是蜜蜂在报复你。___________,但是却被它蜇了,那是因为误会,蜜蜂错以为你要伤害它,所以蜇了你。总之,__________,因为一旦蜇了人,它就会很快死去。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日晕”是日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折射而形成的围绕太阳呈彩色环形的光现象。有的人则赋予了它一个诗意的别称:神光。                      。晴天的雪后容易出现“神光”,其道理跟雨后出现彩虹如出一辙。

A. 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

B. 它的出现让人们内心陡起神圣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C. 人们内心陡起神圣之感,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D. 它的出现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内心陡起神圣之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