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江逆行·墨迹 张抗抗 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从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江逆行·墨迹

张抗抗

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岸是白色,水是黑色;岸是绿色,水是黑色;岸是金色,水是黑色;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写着墨迹斑斑的历史

它的父亲是灰色的山岩,它的母亲是褐色的泥土;灰与褐调成了黑色。它从上游峻峭的石砬子下来。

它的父亲是高高天上金红的太阳,它的母亲是茫茫旷野上蓝莹莹的冰雪。太阳拥抱了冰雪,橙与蓝生成了黄色。它从上游坦荡的雪原上来。

它的父亲是猎人红红的篝火,它的母亲是山谷中绿色的帐篷。篝火照亮山谷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它从上游密密的森林中来。

它撞开石砬子、穿越雪原、绕过森林——它自由自在地兜着圈子。在江叉里留下一个个迷人的崴子与小岛。几千年几百年来它以这弯弯曲曲的江道显示自己的风采,得到过多少夸赞和誉美。

如今若是有人坐船从那灌木葳蕤的江湾里西行,望望天,望望水,便迷惑起来——太阳怎么落到身后了?这是往哪儿?

它便咯咯地乐,咬牙切齿地乐——记住了这是条无可奈何的回头路。你必须走主航道,小岛在主航道一侧;你不想同太阳捉迷藏,就白白地将那小岛拱手相让了。

除了那时常迷失方向的太阳,还有那些钉在它身上的红红白白的浮标,还有巡逻艇、瞭望塔……总使它感觉到被肢解、被分割的耻辱。都说水是无法切分的,可它就摆脱不了那种被剖开后,又重新拼接起来的羞愧。好像它是一双鞋、一副手套,走同一条路、为同一个人,似乎是一个整体,却明明又貌合神离。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汲取它的江水灌溉土地的人,那些造了船让它推着走的人,那些隔江相望嬉戏游泳的人,变得这样互相仇恨?它总为这仇恨觉得隐隐的不安——因为他们似乎因争夺它而仇恨,仇恨中又似乎对它爱得越发痴迷,把它爱成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孤独寂寞的江,一条没有电站大坝江桥水运的无能的江,一条连太阳都经常站错位置的混混沌沌的大江。

它好悲哀

于是它常常闭上眼睛。它的眼前黑黑。人们看它也黑黑。

于是它常常沉默,缩在它的冰雪母亲怀里,戴上它儿时的小白帽静静怀想,怀想那个没有巡逻艇的远古年代和父亲的石砬子。

它实在憋闷得太久时,便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叫,粗鲁地将母亲白色的庇护砸得粉碎。它承受不了自己的愤怒,便露出尖尖的牙齿咬噬江岸,将自己撕成冰雹和雪片,炸裂成巨大的冰排——那冰块在阳光下竟也透明得发黑,如凝结的血液,缓缓东移。

每年春天,它总要这样爆炸一次、毁灭一次,又复生一次。

它墨迹斑斑地写下自己的欢愉和痛楚。从天边来,到天边去。

黑龙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描摹刻画出了一条充满着生命意味的黑龙江,其间,主要对落后的历史进行了深沉而厚重的反思。

B. “从天边来,到天边去。”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前后照应、深化情感等多维功效,同时,给读者带来了悠远的视觉思维的暗示。

C. 全文语言的亮点之一便是“叠词”的运用。巧妙运用“叠词”,有利于思想情感的叠累深化,为全文舒缓唯美的情感表达助力。

D. 在修辞技法方面,“拟人”,是本文运用比重较大的一种修辞,让江水的流淌充满了人性的质感,拉近了文字与读者的心灵距离。

E. 全文标点运用丰富多样。破折号、省略号与逗号、句号的交互使用,让文章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参差美感:语意的断裂与绪意留白。

2.“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写着墨迹斑斑的历史。”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3.有读者曾说:“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充满强烈的爱与憎,那属于张抗抗特有的感情比比皆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爱”与“憎”。

4.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1.AC 2.①本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文字充满灵动与真切;②照应文题,本句中的“墨迹”与文题中的“墨迹”形成照应;③结构上承上启下,一则与前文“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承接;二则铺启了后文关于历史记忆、现代文明的叙写;④内容情感上,利于突显文章主旨,为全文思想情感的顺利而有力的表达做好铺垫。 3.文中,作者一方面表现了对江水自由、独立、抗争精神的爱与赞美。(自由、独立、抗争答出两点即可)另一方面,对现代文明的繁杂、自私、扭曲特质的恨与批判。 4.(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项“落后历史”应为“现代文明”;C项“舒缓唯美的情感”定位有误。 2.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在理解这篇散文主题的基础上,从写作目的角度概括其作用;在结构上,从下文的内容可得出,该句为下文做了铺垫作用;由标题“大江逆行·墨迹”可知,该句照应了题目;由前段“一条墨迹斑斑的大江,从天边来,到天边去”和后文内容可知,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它一路走,一路用自己碾磨的墨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情趣。 点睛: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及文章主题来思考,“爱”是指黑龙江的特点与品性,“憎”是指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故答题时,可分别从黑龙江的品性特点和现代人类文明的不足两方面进行组织答案。 4.试题分析: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概括其“主要贡献”的要点。相关信息主要是:“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材料用分号分隔成三个方面,可以方便地勾画、勾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赋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新文体,它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可以说赋一出世,就以其特有的生命活力,丰富发展着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夭折,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赋最早是作为诵读诗歌的意思出现的,即“不歌而诵谓之赋”,实际上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的诵读。此类现象在《国语·周语上》《左传》均有记载,绝大多数是诵读现成的作品,如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宴享晋公子重耳,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真正把赋作为诗学概念提出来的,那已是到了战国时代了,它作为“六诗”之一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人经过比较研究,又把“风雅颂”看成诗的体裁,把“赋比兴”看成诗的作法。唐代孔颖达曾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篇之弄辞也。”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由此赋的概念逐渐演进为“铺陈其事”的创作技巧。到了战国中后期,作为一种文体的赋开始产生了。屈原的大量作品虽主体为楚辞,但注入了鲜明的赋之特征,班固则把屈原的作品称之为赋。到了宋玉之时,公开以赋为篇名作文。《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由此,赋之创作历代不息。

赋,就其内容起源于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在文体上则受楚辞的影响。它以内容的铺陈夸张和辞藻绮丽纷繁为其基本特征,它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歌之韵。

汉赋乃一代之文学,赋家群起,赋作林立。既有歌功颂德之辞,又有园林宫殿美化之语;既有铺采摛文、排比事类、穷极声貌的长篇宏制,又有声色犬马、游宴畋猎、睹物兴情的抒情短篇。在赋的创作上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盛况,尽管大多数作品为帝王将相而作,但也表现了一代文人的横溢才华。

到了魏晋六朝,抒情小赋风靡文坛,虽然对统治者还有美化歌颂之词,但更多是对江海山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了,借自然景物来抒发心志,表现出一代文人的心境和处境,记录了那个朝代的社会现实。到了唐宋之际,赋作风格为之一变,律赋便代表了这一时代,那些意精辞美,声情并茂的佳品一直延至明清,致使明清赋家,不得不拿起笔,挥毫作赋,言志抒情,佳品辈出。

赋作为一种文体,始终没有享受与诗词相等的待遇,在后代研究者中,常常处于冷落的境地。这除了它自身难读不易懂之外,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欣赏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不高。随着当今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赋的欣赏者和研究者增加,我们理应让它享有与诗词相同的待遇。

1.下列对“赋”的文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赋是韵文散文结合的新文体,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

B. 赋最早是以诵读诗歌的意思出现的,“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指与配乐演唱相对的诵读。

C. 赋产生于战国中后期,屈原的楚辞,有赋的鲜明特征。宋玉等人创作的以赋为篇名的楚辞则是赋的创作起点。

D. 赋的特点是内容铺陈夸张,辞藻绮丽纷繁,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歌之韵。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到战国时期,赋作为诗学的概念被提出来。此后,赋的概念由“诵读”逐渐演变为“铺陈其事”的创作文体。

B. 汉代赋家众多,赋作林立,内容丰富,创作方法多样,既有长篇宏制,又有抒情短篇,在创作上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盛况。

C. 在魏晋六朝时,赋的主要作品是写景的抒情小赋,其主要内容抒发作者的心志,表现了一代文人的心境和处境。

D. 在现在,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赋的欣赏者和研究者增多了,赋享有了与诗词相同的待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文体的赋产生于战国中后期,在文体上受到了楚辞的影响。

B. 赋发展到唐代,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律赋成为时代的主流。

C. 明清的赋家,沿着意精辞美、声情并茂一脉发展,言志抒情,佳作辈出。

D. 赋在历史上不被人们重视,除了难读不易懂,还在历代研究者水平不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校园里面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根据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5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电视台身负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而应该传播社会正能量。现在的许多电视节目,尤其是综艺节目粗制滥造,不仅缺少原创性,而且②  。比如,有的明星毫不掩饰对金钱的崇拜,有的明星频频利用桃色新闻吸引人的眼球,还有的明星不顾伦理道德在节目上乱认干爹”“干妈。因此,许多家长认为③  ,还不如让孩子看动画片。

 

查看答案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③⑥⑤②④①

C. ⑤④①③②⑥    D. ⑤②④⑥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