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我们宣传《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意在增强公民的控烟意识,让控烟令落地生根,不走过场,最终达到真正禁烟的目的。
B. 1月14日,在“中国杯”的比赛中,中国男足奋勇拼搏,身处逆境,不尴不尬,经过点球大战以5:4的总比分战胜克罗地亚队,获得季军。
C. 参加这次“迎新春”师生书法展览的作品很多,虽大部分出自有业余爱好的师生之手,但入木三分,极见参与者的艺术功底,令参观者大为赞叹。
D. 著名演员成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业是很难一蹴而就的,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往往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对比写自己与同学的家境和生活条件,以 “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当年的衣着之差以及自安心态。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水十分秀美,如“____________”一句就写出了春冬之时江水青碧的颜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
C.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萧索的自我画像。
D.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E.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诗人已然心如止水,波澜不起,进入大彻大悟之境。
2.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与这首词表现愁绪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尝入土豪赤塘王总管营,自拔来归,授百户。从败元将贾鲁兵,克泗、滁,进万户。从渡江,拔蛮子海牙水寨,破陈埜先兵,从取集庆、镇江。败元将谢国玺于宁国,选充先锋。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又从战龙江,克安庆,与汉人相持,八战,皆大捷,遂入江州。从徐达攻庐州,皆有功。
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太祖壮之,授花枪上千户。
复从大军克荆、澧、衡、潭,擢宝庆卫指挥佥事,迁指挥使,命镇益阳。从平章杨璟征湖南、广西未下郡县。由祁阳进围永州,与守兵战于东乡桥,生得千、万户四人,以夜半先登拔之。抵靖江,战南门,生得万户二人。夜四鼓,自北门八角亭先登,功最,命为左副总兵。剿平左江上思蛮。调征蜀,克龙伏隘、天门山及温汤关,予世袭指挥使,仍镇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作乱,悉捕诛首乱而抚其余众,迁都督佥事。
十四年从征云南,由永宁趋乌撒,进克可渡河。与副将军沐英会师攻大理,敌悉众扼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趋上关,(郭)英帅大军趋下关,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英士卒望见,皆踊跃大呼,敌众惊扰。英遂斩关入。海亦麾山上军驰下,前后夹攻,敌悉溃走。
十七年,论功封东川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逾三年,以左参将从征金山。又二年,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师还,乞归乡里,厚赉金帛以行。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
《明史·胡海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B. 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C. 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D. 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户,官名。明清为低级军官。明时此职务为卫所军中职务,掌军户一百。胡海从百户做起,做到万户,是升官。
B.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 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祁阳附近有祁山,那么祁阳就在祁山的北面。
C.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等级从高到低,“侯爵”位低于“公爵”,文章当中胡海就曾被封为“东川侯”。
D. 乞归,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宋朝陆游诗《答胡吉州启》云:“伏以累疏乞归,既拜赐骸之命。” 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海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自从王总管被攻克以后就归顺了贾鲁,并且当了百户的官,跟从了后来打了败仗的贾鲁的军队。
B. 在攻打靖江的时候,他在南门战斗生擒了两个万户;晚上四更时分又从北门八角亭登城破敌。
C. 对于武冈等苗蛮作乱,胡海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叛乱的首领,全部捕杀了;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
D. 在敌人全都据守上、下关的时候,明军的分工是:王弼攻打上关,郭英带领胡海攻打下关。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
(2)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魅力外交家,人生好榜样
2008年4月底,吴建民卸任外交学院院长时,学校的师生自发送给他一本荣誉证书。上面写的是:魅力外交家,人生好榜样,我们的好院长。
对于“魅力”一词,吴建民的通俗理解是:老百姓对你有好感。“我搞了一辈子外交,跟很多人打过交道,有的人长相并不怎么样,但讲出的话有意思,有思想,值得你思考,你就会对这样的人有好感。”
吴建民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总要跟人打交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跟人打交道是一门学问。在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他开的一门课就是交流学。于右任说过两句话:“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吴建民非常欣赏,并以之为“交流”准则。
“我们要讲真话,讲假话的人是不会有魅力的啊!”吴建民坐在外交公寓的办公室里对本刊记者说。他不喜欢外交官的“面纱”,他更愿意大家看到“真面目”。早在2003年7月,他在结束中国驻法国大使任职的报告上就提出一条建议:要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在已经卸任的驻外大使中,很难找出像他这么活跃的人,在许多媒体和公共场合出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吴建民的外交经历让许多有外交官梦想的人羡慕。
自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从1965年到1971年,吴建民给周恩来总理做法语翻译,这给他的外交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总理给我的影响很大。在这段时间,我看到他很多做法,比如大小国一律平等,无论多小的国家,都很尊重,一丝不苟。这种尊重让别人感觉是真心的,不是做出来的。”1970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刚果的外宾,从晚上11点一直谈到早上5点,吴建民连续翻译了6个小时,连厕所都没上。这让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他最耀眼的外交经历是9年的驻外大使生涯。他做过中国驻荷兰大使、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驻法国大使。“9年驻外大使的经历让我逐渐学会如何做一个高级外交官。”
卸任驻法大使之后,他在外交学院做了5年院长。“这是教育人的工作,跟青年人接触很多,很开心。”
吴建民曾经是国际展览局主席,现在仍是名誉主席。2001年5月2日,吴建民亲手将2010年世博会申请函交给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他被称作申博的“前线总指挥”。
坐在记者面前的他一身运动打扮,比电视上的西装革履更让人觉得有亲和力。事实上,他温润如玉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直到68岁的时候,爱好运动的吴建民才停止了每天倒立3分钟的习惯。“年轻时觉得运动就是要打破一种常态,每天倒一倒,蛮有好处的,年龄大了,大夫反对,老婆也反对,只好听从他们的意见。”他笑着说。
吴建民给人的印象是:脾气好得出奇。他说这样的性格是逐渐形成的,人也是逐渐成熟的。几十年过去了,每个时间段中的吴建民是不一样的。因为,“世界变了,中国变了,自己也变了。”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相关链接】
①吴建民对外交可以说感情深厚。他曾说过:“如果 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选择外交。”“我喜欢外交,因为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人和事。做外交官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觉得,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是种很大的奖赏,这样,就不会觉得世界太无聊。”
②“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是外交学院的校训,很多同学都说看到吴院长就想起了校训。
③2016年6月18日早晨,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武汉因车祸不幸去世。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建民认为自己的长相不出众,但很懂得与人打交道的学问,并在外交学院开设了一门交流学课程。
B. 吴建民在许多媒体和公共场合出现,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外交官,了解中国外交。
C. 吴建民为周恩来总理做法语翻译期间深受其影响,不仅深刻领会了外交上尊重对方的重要性,也给他的外交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D. 吴建民不仅有令人羡慕的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而且还能做学问,并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向青年学生们传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吴建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迎来了人生中绝好的发展机会,在1965年到1971年期间,给周恩来总理当法语翻译,能近距离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风采,令许多有外交梦想的人羡慕不已。
B. 长达9年的驻外大使经历磨炼了吴建民,让他在众多的新鲜的人和事的接触中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也使他成长为一个最耀眼、最有魅力的高级外交官。
C. 吴建民也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家,在外交学院院长任上,乐于与青年人交往,创建了 “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校训,深受师生爱戴。
D. 作为一名魅力外交家,吴建民深谙如何跟人打交道,也对交流的重要性深有体会,并认为真诚待人、弃绝奸巧、敢于直言、针砭时弊乃交流的准则。
E. 吴建民爱好运动,长时间地保持了每天倒立3分钟的习惯,其运动打扮让人觉得很有亲和力,加上他那好的出奇的脾气,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良好形象。
3.为什么称吴建民为“魅力外交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牛
刘国芳
一大早,老人就出门了。有人见老人出门,问着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牵牛做什么?”人家问。
“耕地。”老人说。
问的人听了,一脸诧异,跟老人说:“还用牛耕地做什么,村里有的是耕机,你那一亩多地,几分钟就耕好了。”
老人笑笑说:“可我还是喜欢用牛耕。”
老人说着,走开了。但没走多远,儿子追了上来,儿子说:“去哪里?”
“牵牛。”老人说。
儿子说:“还牵牛做什么,几分钟我就会把你那一点地耕好。”
老人说:“我自己用牛耕,不要你耕。”
说着,老人固执地走了,但这一路走着,老人都生着儿子的气。几个月前,老人还有耕牛,但有一天老人去赶集,儿子竟把老人的牛卖了。儿子说家里买了耕机,牛没用了,又说养一头牛很脏。老人把儿子骂了一顿,赌气住到女儿家去了。
女儿家有牛,这牛,其实也是老人买给女儿的。那还是一两年前,老人买了一头小牛犊给女儿。把牛牵到女儿家时,老人说:“乡下人家,没有一头牛,怎么像个人家。”儿子把老人的牛卖了后,老人有两个月都住在女儿家。老人天天出去放牛,老人走在牛后面,老人总跟牛说:“我们都快没用了。”牛好像听懂了,哞地叫一声。
现在,老人就是要去女儿家里把这头牛牵来。
一路上,老人还碰到一些熟人,他们也问:“去哪里?”
“牵牛。”
“牵牛做什么?”
“耕地。”
又有人笑老人说:“你儿子有耕机,你还用牛耕什么地?”
老人只当没听到,走他的路。
吃早饭的时候,老人到女儿家了。女儿不在,大概下地或者到河边洗衣服去了。老人不是来找她,是来牵牛,老人牵了牛就走。
女儿村里也有人认得老人,也问道:“牵牛去哪里?”
“耕地。”
“你那里还用牛耕地?”
“我喜欢用牛耕地。”
从自己村里到女儿村有二十多里,老人去的时候花了两个小时,回来花的时间更长些,因为牛走得慢。等老人回到村里,已经快中午了。老人的田就在村口,老人还没进村,就看见自己那一亩地被耕好了。耕得平平坦坦,像镜子样。老人就牵着牛站在地边发呆。呆了一会儿,老人把牛绑在树上。然后,老人回去取耙。
老人还要把地耙一遍。但在家里老人找不到耙,儿子把犁呀耙呀全处理了。老人找不到耙,只得怏怏地走回到牛身边,又呆着。
牛也呆着。
呆着时老人说:“我们真没用了。”
牛又哞地叫一声。
在牛叫着时,老人牵着牛走起来,往来的路上走。儿子见老人又走,追出来,儿子说:“爸,你还没吃饭呀?”
“不吃。”老人说。
儿子看着老人,老人牵着牛慢慢走着。开始,老人和牛在儿子眼里还清清楚楚,但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老人和牛便变成了一个点。再后,消失不见了。
(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月亮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 老人一生勤俭节约,可生的儿女却不懂得过日子,儿子买了耕机就卖了耕牛和犁耙,女儿家一头牛也没有,不像一个家。
B. 老人明知耕机耕地又快又好,可还是喜欢用牛耕地,用耙耙地,坚守农民的本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C. 小说选取了当下农村生活的一个剪影,生动地表现了如今农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旧耕作形式的更替变化,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
D. 小说善于使用白描、反复与对比的创作手法,叙述、描写简洁明快,语言运用朴实自然,如话家常,如品清茗。
2.小说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作品以“老人与牛渐行渐远……消失不见”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