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铁丢书行动进京 乘客质疑作秀 15日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铁丢书行动进京  乘客质疑作秀

15日上午开始,某自媒体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将于15日上午8时开始,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一线城市地铁中,投放一万本图书。任何乘客在发现被投放的图书后,均可带走进行阅读,并将之在城市中长期传递。

实际上,“地铁丢书大作战”收获的关注度,与多位明星参与密不可分。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当天上午,包括黄晓明、张静初在内的多位演艺界明星同步发表微博,表态加入此次行动。

这场“地铁丢书大作战”,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活动的目的在于推广阅读,而发动明星丢书,也是考虑到通过明星效应,可以引起更多关注和参与。更多的网友在质疑。有人认为活动的形式大于意义,而明星的加入,使得其更像一场“作秀”。参与的明星并非酷爱阅读者。有人表示,从国内的地铁运营环境来看不可行,尤其是在早高峰期,没有人会注意到藏书,此外,参与活动的图书是否符合读者阅读兴趣,也无从得知。

(取材于《新京报》2016年11月17日)

材料二

“丢书大作战”:读书也可以很好玩

这个活动是一个叫做“新世相”的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公众号的运营方、北京世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汪再兴说,“丢书大作战”源于“赫敏伦敦地铁藏书”活动在社交媒体的火爆。

“一周前,‘新世相’决定组织这个活动。我们写邮件给发起‘地铁读书活动’的英国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支持并向我们传授经验。同时,我们快速确认了京港地铁、海南航空和滴滴顺风车为合作方,作为这次投放的主要渠道,多家出版社支持了此次发放的1万余册图书。”汪再兴说,在选书上他们有自己一贯的标准,那就是“有价值的阅读”。下一步,他们会把线上和线下系统优化,在不消耗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帮助用户自发完成图书的共享和传递。

  “新世相”还在今年6月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一位内蒙古库伦镇的小伙子在寄回的图书里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在镇上小卖部打工的年轻人,之前接触的都是流行书。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书,我是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我希望在这样的城市里,能有越来越多像这样的好书。

  在出版人路金波看来,包括“丢书”在内的一些活动,就是通过流行文化的刺激,让书走到年轻人中间。推广全民阅读,不能仅靠政府层面的推动,必须要玩儿起来,依靠年轻人的力量推广,让阅读不再枯燥。“我们的学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冲到年轻人身边,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说:“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读书日的活动,但推广手段陈旧,效率较低。如果能在推广形式和方式上创新,肯定事半功倍。”“丢书”活动很有创意。“无论做什么,只要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上来,都是好的,地铁里‘丢书’的活动类似于以前的图书漂流,但因为地铁人流密集,所以效率更高。”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6日)

材料三

英国:“丢书”带来阅读共享

虽然“丢书活动”的热潮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本报记者来到伦敦,试图通过乘坐地铁,了解为什么伦敦的人们会对“丢书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

  伦敦的地铁“丢书活动”现在的总负责人是奥克斯雷女士,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英国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人对纸质书籍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怀旧情绪。在信息时代,手机无处不在。英国也受到手机的影响,英国人也经常看着他们的手机屏幕。这也就是为什么‘地铁上的书’这样的活动很重要的原因。有时环境十分重要,我们就想给人们一个选择——为什么不读一本书呢?”

《哈利·波特》中赫敏的饰演者沃特森酷爱读书,她不但参与“丢书”,还发起了一个名为“我们共同的书架”的读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6年12月6日)

1.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丢书大作战”的发起者“新世相”在事前已做过多方面的准备,并取得了各方力量的支持,同时,对此项活动也有后续的规划。

B. 一位内蒙古库伦镇的小伙子在寄回的图书中写到“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书”,可以看出此次“地铁丢书”活动确实收到一定效果。

C. 路金波认为,学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地冲到年轻人身边,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这样就能调动年轻人的力量,同时让阅读不再枯燥。

D. 奥克斯雷女士认为,在信息时代,英国的国民阅读同样受到手机的影响,出现了危机。“地铁丢书”活动显得很重要。

2.材料一中,网友对“地铁丢书大作战”的质疑主要有哪几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对“地铁丢书”行动,网友褒贬不一,你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推广阅读吗?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1.A 2.①形式大于内容,明星加入更像一场“作秀”;②国内的地铁运营环境较差,尤其在早高峰期不可行;③参与活动的图书不一定符合读者阅读兴趣。 3.观点一:此项活动有利于推广阅读。①地铁丢书有创意。在活动推广的形式上有创新,让书籍走到年轻人中,让阅读不再枯燥;②有组织、有计划。地铁丢书活动调动了各方社会力量,又有长远计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③可以提高效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是人口密集地,地铁更是人流密集点,因此可以高效传播书籍。④创设阅读条件。环境很重要,地铁上有书,人们就有可能选择读书,而非看手机屏幕。 观点二:这一活动对推广阅读并无太大作用。①中国的地铁丢书仅停留于形式的模仿。参与的明星就有差别,赫敏(沃特森)本就是一个阅读酷爱者,而中国的明星则不然。因而明星效应未必好。②缺少阅读的氛围。英国人有爱读书的传统,这是丢书活动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则不然。③国内的地铁运营环境差。拥挤、人流量大,是国内地铁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阅读的。 【解析】 1. B项,张冠李戴。内蒙小伙寄回图书指的是今年6月的图书漂流活动,并非“地铁丢书事件”;C项,“就能调动年轻人的力量”太绝对;D项,英国的国民阅读“出现了危机”于文无据。 2.本题应属于从文中筛选内容的考查,解答时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有人认为”开头的几个句子,可以总结归纳出答案。 点睛:高考现代散文阅读中经常会考到归纳文章要点的题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①“去粗取精”:紧扣材料中关键语句,重点理解重点段、关键词、中心句;②综合句意:对没有明显中心句的语段,即对每个独立句意或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内容上的“公因式”;③整体透视:对表达含蓄的文章,宏观全文,分析“潜台词”,联系主旨,归纳要点。具体步骤应该是:①找到相关材料的位置范围,要点要么在关键段中(总起总结段、过渡段),要么在主体段中,局部的要点在题目提示的限制段中;②切割一“块”。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再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有时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有时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有时又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联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③抽“条”。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方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答案。 3.本题属于开放式的命题方式,学生在解答是可结合材料中的观点,从两个方面即赞同和反对中选择一个方面来组织自己的答案,既要结合材料中网友的观点,也应在解答过程中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好还能列举实例来佐证。 点睛:阅读探究题的答题技巧。阅读探究题的命题方式灵活多样,又能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面对这种新题型,教师有必要与学生一起将这类题涉及的知识点及答题规律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以便提高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个性阅读也要尊重文本。虽然探究性阅读追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进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个性化的阅读中,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应当得到尊重。2.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必须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的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以小说为例讲,因为理解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的基础,所以个性化阅读中一定要搞清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以及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什么样的文章主题。3.熟悉题型并掌握题目涉及的必要知识。个性化认识是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所在,要求考生立足文本,善于质疑,摒弃文本完美无缺的定势思维,大胆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新的解读。散文类阅读探究题的探究类型有对主题的探究,有对散文特点的探究,有对组材的探究……小说类阅读探究题的探究类型有对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或真实性的探究,有对人物形象是否具有概括性的探究,有对某一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的探究,有对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的探究,有对作品有没有审美价值或艺术价值的探究,有对小说主题的探究……对于这些题型,考生应掌握相应的知识。4.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阅读探究题在命题时往往会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使用“你是如何看的”“你的感受如何”“谈谈你的理解”等作提示,因此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应题,即要用“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我认为”“我觉得”等进行表述,然后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中庸的枢要在于“诚”。《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

  “谦”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诗经·大雅·皇矣》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说,决不能厉声厉色地对待老百姓,而应对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罚”,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万物。可见,中庸大道的弘扬,不在强行说教,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庸既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梁惠王上》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即立足多数人的需求治理社会,着眼全社会的包容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官民同心同德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当全体社会成员都衣食无忧、工作无虞时,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中庸思想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平衡、稳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实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为中华民族独特创造,很多大儒对其概念都进行过诠释,这些诠释都能体现出为人居中正、不偏不斜的基本精神。

B. 中庸作为儒家弘扬的一种基本价值理论,既关乎个人修养与品德,又关乎社会治理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 受统治者阶级立场的影响,中庸之道也曾被篡改并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对此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理性看待。

D. 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严以律己,时时处处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从而提高自身修养,最终达到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的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这说明对中庸之道的追寻不是被动遵守外界强加的监督规范,而是内化的自律和持续践行。

B. 中庸之道有对人性中的某些欲望和需求的存在做出的合理性解释,认为它们只要有节制,不过度,就符合天理大道。

C. “诚”是中庸的核心,也是天道的一种体现。有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且内心知足坚守,不过度追求的人也可以称作“诚”。

D.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明白“诚”。只有致力于“诚”,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之理,才能贯通天道与人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谦”是中庸之道的品的根基。笃诚、谦逊可以带来精神感染和号召力,这启示为政者要效法天,以谦逊之德待民。

B. 中庸之道的价值和功用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它不仅作为理想和观念而存在,也运用于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具体实践中。

C. 中庸之道反对贫富两极分化,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可能创造和谐包容的社会。

D. 中庸思想作为一种文化需求,具有平衡、稳定人类社会的作用,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辗转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某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计划组织同学慰问孤儿院的孩子们,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与温暖。下图是初步的活动构想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简化”是有底线的,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和事务都可以被简化,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简化”的前提。____________,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某些人来说是必需的东西,对你来说,也许就是可以省略的。_______ ,“简化”之后不能让人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我们的生活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争取“稳中有变”,而不是进行剧烈的、跳跃性的转变。应该从总体来评估“简化”的效果。________,而使另外的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否则那不是“简化”,那是变相的“复杂化”。

 

查看答案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C. 陶渊明的外祖母是陶侃的女儿,一个外祖母是很可能向外孙谈起自己父亲的,那么陶侃的一生可能对陶渊明有很深的印象,不也很自然吗?

D. 督查组发现,廊坊市有些部门未按要求把应急部署落实情况及时 反馈给环保局,环保局得到的信息仅为日常工作内容,与重污染天气应急关联不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