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私 了
东西
他把存折轻轻放下。黑色的方桌上搁着一本绛色,很扎眼。她没看存折,而是看他,他被看得心里发毛,低下头。
“你说你们封闭。李堂封闭还情有可原,你一个种地的,谁会封闭你?”
她的声音不大,却一剑封喉。
“能不能先看看存折?”他弱弱地问。
“你都回来了,李堂为什么还不开机?”
他不答,指了指那本新存折,好像答案就在那里。
“在翻开它之前,你得有个心理准备,因为……这不是一笔小数。”
“才出去几天,你就把人看扁了,好像我就没见过大数……”她翻开存折的瞬间,声音突然中断,整个人凝固。
“你是不是抢银行了?”
他摇头。
“没抢银行哪来这么多钱?”
“你猜。”
她首先想到的是彩票中奖,但她不相信李三层有这么好的手气,更不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命水。
她重新翻开存折,看了一会:“这钱是李堂挣的吗?”
“你说呢?他一个单位里的跑腿,才两年工龄。”
“莫非是你捡到的?”
“我说是,你也不会信吧。”
她双手一击,恍然大悟:“莫不是李堂傍上了女大款?”
“你觉得有可能吗?”
“怎么没可能?他一表人才,口齿伶俐,就是县长的女儿喜欢他,我也不奇怪。”
“有道理。”他微微点头。
“这么说我猜中了?钱是那个女大款给我们的。”
“别叫得那么难听,富二代好不好?”
“有区别吗?”
“当然有了。一般女大款年纪都偏高,但富二代年轻。我们家李堂怎么可能为了钱去傍老女人。”
“那是。我们家李堂可讲尊严啦。记得他八岁时,李侯衣锦还乡,给每家的孩子都发了一把奶糖,别家的孩子恨不得要两把,但我们李堂一颗都没要。”
“这叫骨气。”他竖起大拇指。
“所以,不是我们家李堂要傍富二代,而是那个富二代倒追我们家李堂。”
“知子莫如母,这事还真被你猜对了,是女方主动。”
“可是,李堂他交了女朋友为什么不告诉我?我跟他通电话,他也只说旅游。”
“他……他想给你一个惊喜。”
“他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你猜。”
她盯住他,像盯住一个怪物:“动不动就你猜,哪里学来的臭毛病?”
“封闭时学来的。”
“到底是谁让你们封闭?”
“你猜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你为什么让我猜这么多问题?你知道我最怕动脑筋。”
“我是想让你分享他们的幸福。”
“他们幸福吗?”
他点点头。
“那个富二代叫什么名字?”她问。
“叫……叫,叫丽莲。”他“叭叭”地拍着脑门。
“没姓呀?”
“姓马。”
她看着天花板,仿佛看着城市的街道:“当马丽莲一看见我们家李堂,就觉得过了这个村便没那个店,她不想让机会溜走,跳下车,拦住李堂假装问路……”
她忽然产生疑问:“难道李堂不会拒绝吗?”
“为什么?”他张大嘴巴。
“万一她长得不漂亮呢?李堂可不是那种只爱钱的人,他不会因为金钱降低对外表的要求。”
“恰恰相反,她长得太好看了。”
“她长得像谁?有她未来的婆婆好看吗?”
“好看一万倍。”
她用力掐了一下他的大腿。她说这是哪世修来的福?李堂竟然交了一个既有钱又漂亮的姑娘。
“李堂怎么会一直关机。”
“因为他们要享受两人世界,不希望别人干扰。”
“他们去这么久,是去长江旅游吗?”
“八九不离十,”他说,“一天,船到了中游,他们拿着手机来到船边自拍。照了几张,马丽莲都不满意,她就坐到栏杆上。不巧,一阵强风刮来,船身一斜,马丽莲掉了下去……”
“啊……”她倒抽一口冷气,“快救她。”
“她在翻滚的江水里挣扎,不停地喊李堂李堂……”泪水盈满他的眼眶。
“快去救她呀,李堂。”她攥紧双手,仿佛就站在船边。
“采菊,情况这么紧急,你说救或是不救?”
“救,那么好的姑娘,如果不救,我们会一辈子良心不安。”
“我就知道你是个善良的人,”他抹了一把眼眶,“李堂也是个善良的人,他几乎没有犹豫,就咚地跳到江里去救她。可是李堂忘了,我们也忘了,他……他不会游泳呀!”说完,他放声大哭。
她一愣,身子一歪,长长地叹了一声:“天哪……你怎么不早说呀?你要是早说,我还能见儿子最后一面。”
“不瞒你说,因为台风,整条船都翻了,你要想开点,这是天灾,不是人祸。”
“那马丽莲呢,她活着或是死了?”
“你猜吧,采菊……”
她的哭声停了一下,接着是更揪心的哭:“马、马丽莲根本就不存在?”
“对不起,采菊,我只不过是想减轻一点你的痛苦……”他的泪水滴落在她的泪水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采菊不相信存折上的钱是丈夫彩票中奖得来,更不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命水,说明她身世本就悲苦,对生活不够乐观。
B. 李堂小时候不要李侯的奶糖,表现出与其他孩子不同的骨气,受到了父母的赞赏。就是因为这种骨气,让主人公产生无边幻想。
C. 采菊听说马丽莲比自己“好看一万倍”,内心嫉妒,所以用力掐了丈夫的大腿,难以接受儿子交了一个既有钱又漂亮的姑娘。
D. 小说不乏诙谐幽默的元素,主人公想入非非,令人忍俊不禁;小说结尾却悲凄动人,与前文形成了强烈反差。
E. 小说题目为“私了”,提示了存折上钱财的由来;全文两次出现“封闭”的话题,暗示了李三层经历的“私了”过程。
2.小说对话中多次出现“你猜”,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段落都很短小,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铁丢书行动进京 乘客质疑作秀
15日上午开始,某自媒体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将于15日上午8时开始,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一线城市地铁中,投放一万本图书。任何乘客在发现被投放的图书后,均可带走进行阅读,并将之在城市中长期传递。
实际上,“地铁丢书大作战”收获的关注度,与多位明星参与密不可分。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当天上午,包括黄晓明、张静初在内的多位演艺界明星同步发表微博,表态加入此次行动。
这场“地铁丢书大作战”,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争议。有网友认为,活动的目的在于推广阅读,而发动明星丢书,也是考虑到通过明星效应,可以引起更多关注和参与。更多的网友在质疑。有人认为活动的形式大于意义,而明星的加入,使得其更像一场“作秀”。参与的明星并非酷爱阅读者。有人表示,从国内的地铁运营环境来看不可行,尤其是在早高峰期,没有人会注意到藏书,此外,参与活动的图书是否符合读者阅读兴趣,也无从得知。
(取材于《新京报》2016年11月17日)
材料二
“丢书大作战”:读书也可以很好玩
这个活动是一个叫做“新世相”的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公众号的运营方、北京世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汪再兴说,“丢书大作战”源于“赫敏伦敦地铁藏书”活动在社交媒体的火爆。
“一周前,‘新世相’决定组织这个活动。我们写邮件给发起‘地铁读书活动’的英国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支持并向我们传授经验。同时,我们快速确认了京港地铁、海南航空和滴滴顺风车为合作方,作为这次投放的主要渠道,多家出版社支持了此次发放的1万余册图书。”汪再兴说,在选书上他们有自己一贯的标准,那就是“有价值的阅读”。下一步,他们会把线上和线下系统优化,在不消耗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帮助用户自发完成图书的共享和传递。
“新世相”还在今年6月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一位内蒙古库伦镇的小伙子在寄回的图书里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在镇上小卖部打工的年轻人,之前接触的都是流行书。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书,我是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我希望在这样的城市里,能有越来越多像这样的好书。
在出版人路金波看来,包括“丢书”在内的一些活动,就是通过流行文化的刺激,让书走到年轻人中间。推广全民阅读,不能仅靠政府层面的推动,必须要玩儿起来,依靠年轻人的力量推广,让阅读不再枯燥。“我们的学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冲到年轻人身边,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说:“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读书日的活动,但推广手段陈旧,效率较低。如果能在推广形式和方式上创新,肯定事半功倍。”“丢书”活动很有创意。“无论做什么,只要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上来,都是好的,地铁里‘丢书’的活动类似于以前的图书漂流,但因为地铁人流密集,所以效率更高。”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6日)
材料三
英国:“丢书”带来阅读共享
虽然“丢书活动”的热潮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本报记者来到伦敦,试图通过乘坐地铁,了解为什么伦敦的人们会对“丢书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
伦敦的地铁“丢书活动”现在的总负责人是奥克斯雷女士,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英国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人对纸质书籍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怀旧情绪。在信息时代,手机无处不在。英国也受到手机的影响,英国人也经常看着他们的手机屏幕。这也就是为什么‘地铁上的书’这样的活动很重要的原因。有时环境十分重要,我们就想给人们一个选择——为什么不读一本书呢?”
《哈利·波特》中赫敏的饰演者沃特森酷爱读书,她不但参与“丢书”,还发起了一个名为“我们共同的书架”的读书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取材于《人民日报》2016年12月6日)
1.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丢书大作战”的发起者“新世相”在事前已做过多方面的准备,并取得了各方力量的支持,同时,对此项活动也有后续的规划。
B. 一位内蒙古库伦镇的小伙子在寄回的图书中写到“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书”,可以看出此次“地铁丢书”活动确实收到一定效果。
C. 路金波认为,学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地冲到年轻人身边,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这样就能调动年轻人的力量,同时让阅读不再枯燥。
D. 奥克斯雷女士认为,在信息时代,英国的国民阅读同样受到手机的影响,出现了危机。“地铁丢书”活动显得很重要。
2.材料一中,网友对“地铁丢书大作战”的质疑主要有哪几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对“地铁丢书”行动,网友褒贬不一,你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推广阅读吗?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中庸的枢要在于“诚”。《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
“谦”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诗经·大雅·皇矣》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说,决不能厉声厉色地对待老百姓,而应对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罚”,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万物。可见,中庸大道的弘扬,不在强行说教,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庸既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梁惠王上》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即立足多数人的需求治理社会,着眼全社会的包容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官民同心同德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当全体社会成员都衣食无忧、工作无虞时,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中庸思想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平衡、稳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实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庸为中华民族独特创造,很多大儒对其概念都进行过诠释,这些诠释都能体现出为人居中正、不偏不斜的基本精神。
B. 中庸作为儒家弘扬的一种基本价值理论,既关乎个人修养与品德,又关乎社会治理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 受统治者阶级立场的影响,中庸之道也曾被篡改并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对此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理性看待。
D. 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严以律己,时时处处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从而提高自身修养,最终达到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的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这说明对中庸之道的追寻不是被动遵守外界强加的监督规范,而是内化的自律和持续践行。
B. 中庸之道有对人性中的某些欲望和需求的存在做出的合理性解释,认为它们只要有节制,不过度,就符合天理大道。
C. “诚”是中庸的核心,也是天道的一种体现。有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且内心知足坚守,不过度追求的人也可以称作“诚”。
D. 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明白“诚”。只有致力于“诚”,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之理,才能贯通天道与人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谦”是中庸之道的品的根基。笃诚、谦逊可以带来精神感染和号召力,这启示为政者要效法天,以谦逊之德待民。
B. 中庸之道的价值和功用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它不仅作为理想和观念而存在,也运用于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具体实践中。
C. 中庸之道反对贫富两极分化,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可能创造和谐包容的社会。
D. 中庸思想作为一种文化需求,具有平衡、稳定人类社会的作用,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辗转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某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计划组织同学慰问孤儿院的孩子们,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与温暖。下图是初步的活动构想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简化”是有底线的,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和事务都可以被简化,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简化”的前提。____________,具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某些人来说是必需的东西,对你来说,也许就是可以省略的。_______ ,“简化”之后不能让人感到极大的不适应。我们的生活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争取“稳中有变”,而不是进行剧烈的、跳跃性的转变。应该从总体来评估“简化”的效果。________,而使另外的部分变得更加复杂。否则那不是“简化”,那是变相的“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