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汝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的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我确认咨询者的内心经过成长,他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们觉得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我们就结束咨询。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吗? 

毕淑敏:我变得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觉得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这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和启示,用文字来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这次心理学学习,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对于人物,有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不自信。现在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的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选文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用于实践,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B. 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C. 毕淑敏认为文学如果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可能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 两年时间,毕淑敏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而假如她写一本书却能让更多人读到它,但她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B. 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她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性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C. 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经过内心的成长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就结束咨询。

D. 毕淑敏学习心理学之后,她的写作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比如原来写人非常艰难,现在写人比较轻松,她写作时更加自信了。

E. 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

3.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

 

1.D 2.BE 3.①毕淑敏做过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又拥有作家的身份。②这个称号是对毕淑敏人生经历最贴切的概括,也是对她高度的赞誉。③作为作家,毕淑敏用文字从事着治病救人的伟大事业。④毕淑敏关爱生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品和文品都很高尚。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D项曲解文意,“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和做作家的痛苦选择”错,由原文“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真的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可以知道,应该是陷入该给谁看病不该给谁看病的痛苦中。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符合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题中D项曲解文意,与文章内容不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应该是“一些心理学的文学理论”C“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错,应该是“咨询者觉得可以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D“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错,应该是“毕淑敏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医疗的作用”。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本题重在文章内容的考查。 3.试题分析:题干“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答题关键词“文学的白衣天使”“结合材料”。理解含义抓住关键点“文学”“ 白衣天使”重点从毕淑敏的文学创作和治病救人、关爱生命角度谈。注意答题时结合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和之美”之于当下文学创作的意义

张丛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悲喜不要过度,情绪不宜宣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 “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的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是现实的镜像和反映,文学是历史处境与社会精神的折射。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是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大爱大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善大恶是极端化体验。“暴风骤雨”与“疾风劲雨”不是感受的普遍状态,“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方是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中国传统美学在20世纪失去影响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丧失了阐释力,不能全面而有效的诠释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存体验。重提“中和美学”,不是要在文学创作中建构生活的应然状态,而是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在某种意义上,“中和美学”是一个通向“中国故事”的路标,凭借它,文艺更容易到达“非虚构”生活的临界状态。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天籁的作品。这类创作有对人的价值生活和伦理处境的深度关注,有对人的存在的发现与询问,有对群体意识的体察和共性精神状态的从容抚摸。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这种艺术力量带来的不是隔阂陌生或是与现实经验的巨大反差,而是自由自在、持久动人的审美愉悦。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中和美学”有抑制当下文学创作惰性的能量,以其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对那种通过戏剧性情节获悉的历史观与生活观的简单认知有所牵制,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文艺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和之美”强调情感的表琢想白然冇节制,恰到好处,在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上追求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B. “中和之美”与平衡稳定的社会大格局相契合,与惊心动魄、大悲大喜的极端化生活体验不相容,生活经历的大多数不冉是虎狼扑面。

C. 当下中国已步入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和风细雨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D. “中和之美”与当下生活经验切近,它既是现实的镜像和反映,也折射出历史处境与社会精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气质视歇斯底里为非自然与非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没有波折,情感没有起伏,并不否认人格的价值和批判锋芒的必要性。

B. “中和之美”是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大众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心灵,有思想张力与精神深度。

C. “中和之美”有重提的必要,因为它可以钩沉世态,较为准确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可使中国传统美学获得对生存体验的有效阐释。

D. “中和之美”与当下国人的心犮生活互息互通。文艺创作贯彻“中和之美”的观念,可使创作者与接受者分享情感与理念,获得情感共鸣与相似的审美体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中和之美”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层面,是一个通向“中国故事”的路标,文艺创作凭借它可达“非虚构”境界。

B. 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深刻,这与文章丰富的例证与广博的引证密不可分。同时, 逐层深入,环坏相扣的论证结构也令文章增色不少。

C. “中和之美"对当下文学创作中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的功能,对抵制与习见的曰常生活相抵触的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有着重要意义。

D. 重提“中和之美",有助于创作出关注人的价值生活、伦理处境,发现人的存在,体察人的群体意识,抚摸人的共性精神状态的作品。

 

查看答案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在古代有几个熟人》强调与古人相接,古人,也可以理解为书中的人物。请你从下面经典名著中选择出你想结交的熟人,以《我想与你在一起》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经典名著:《论语》《红楼梦》《红岩》《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最近,一本名为《不及格》的书在图书订货会上亮相,作者是一位中学生,书里有相当一部分作文是被老师判为不及格的,没想到引来众多人的热捧,其中不乏作家、编辑。有人说这本书打破了中学生的传统写作模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有人说这将是未来文坛的一颗新星……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种商业炒作的噱头。

针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高中语文学习中背诵默写的任务很重,请你向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谈谈你的体会和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高考越来越近,有人建议在教室前面悬挂一距考期还有多少天的倒计时牌,但也有人反对。请发表你的看法。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请以为题,写成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在古代有几个熟人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人闲

——陈继儒

我在家有个习惯,当心情低落时,即翻开几幅水墨,大声朗诵古诗,要么《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要么陶公的“暧暧远人村,【甲】。狗吠深巷中,【乙】”。皆旁若无人状,学童一样亮开嗓子。很奏效,片刻,身上便有了甜味和暖意。

我觉得,古诗中,这是最给人幸福感的两首,像葡萄酒或巧克力。至少于我,于我的精神体质如此。踱步于这样的葱茏时空,白天那个焦糊味的世界便远了,什么华尔街金融风暴、胡德堡美军枪击、巴格达街头爆炸、中国足坛赌球……皆莫名其妙、恍如隔世了。

我需要一种平衡,一种对称的格局,像昼与夜、虚与实、快与慢、现实与梦游、勤奋和慵散…… 我必须有两个世界,两张精神餐桌。否则会厌食,会饥饿,会憔悴,会憎恶自己。

我察觉到这样的病症:今人的生命注意力,正最大化地滞留在当代截面上,像人质一样被扣压了,缚绑在电子钟上。

那些万众瞩目、沸煮天下的广场式新闻,那些“热辣”“火爆”“闪亮登场”的人和事,几乎洗劫了民间全部神经,瓜分了每个人每一天。今人的心灵和思绪,有出局、走神和远走高飞的,鲜有离开当代地盘和大队人马去独自跋涉的,所有人都挤在大路上,都涌向最人山人海的地点,都被分贝最高的声响所吸引。新闻节奏,正成为时代节奏,正成为社会步履和生活的心电图。

信息、事件、沸点、意见、声音……铺天盖地,但个性、情趣、纬度、视角少了,真正的题目少了。欲望的体积、理想的吨位越来越大,但品种单一,质地雷同。

有一些职业,很容易让人越过当代界碑,偷渡到遥远时空里去,比如搞天文的、做考古的、开博物馆的、值守故居的;有一些趣嗜,也容易实现这点,像收藏古器、痴迷梨园、临先人帖。

有位古瓷鉴藏家,她说,看一样古物,最高境界不是用放大镜和知识,而是睹物思人、与之对话。古物是有生命的,它已被赋予了性灵和品格,从形体、材质、纹理、色釉到光泽、气质、触感、髓气,皆为作者之情智、想象力和喜怒哀乐的交集。辨物如识人,逢高品恍若遇故交,凭惊鸿一瞥、灵犀一瞬即能相认。形体可仿,容颜易摹,灵魂却难作弊。

可以想象,这位藏家在古代有多少熟客,其屋该是一间多么大的聚会厅,多少有意思的人济济一堂,多少传奇故事居住其中。她怎么会孤独呢?

藏轴、藏卷、藏器、藏曲……皆藏人也。皆对先人的精神收藏,皆一段高山流水、捧物思古的友谊,皆一场肌肤遥远却心灵偎依的恋爱。

除了这些独特的趣好之外,读书亦然。

明人李贽读《三国志》,情不自禁欲结书中豪杰,大呼“吾愿与为莫逆交”。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幅对联让左宗棠自励终生。

人最怕的即孤独,尤其精神上的冰雪,布衣贩夫、清流高士皆然。特别后者,无不染此疾,且发作起来更势急、更危重,所以围炉夜话、抱团取暖,相互间给以心灵的慰藉,便是人生大处方了,正所谓“闲谈胜服药”。翻翻古诗文和画谱,即会发现,“朋聚”“访友”“路遇”“重逢”“雅集”“邀客”——乃天下文人竞趋和必溺之题。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场景,不知感动和惊喜了多少寂寞之士。

然而,知音毕竟难求。尤其现世生活圈里,虽强人倍出,却君子稀遇,加上人心糙鲁、功名纠葛,友情难免瑕疵,保养和维系的成本亦高。与古人神交则不同了:古人不拒,古人永驻,古人常青。凡流芳后世者无不有着精致人生,且永远一副好脾气,毋须预约,不会扑空,他(她)就候在那儿,如星子值夜。你尽可来去如风,更无利益缠绕,天高云淡,干干净净。

名隐陈继儒如此描绘自己的神交:“古之君子,行无,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买舟载书,作无名钓徒。每当草蓑月冷,铁笛风清,觉张志和、陆天随人未远。”陆天随即陆龟蒙,与作者隔了近八百年。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人闲。”

我喜欢散步式的活法,那种挂着草鞋、脚上带泥的徒步人生,那种遛遛哒哒、拖鞋节拍的人生。而现代人崇尚皮鞋与轮胎,无缘泥泞和草木,乃疾行式的活法,是沥青路和跑步机上的人生。

一个人,肉体栖居当代,只有“个体的一生”,但心灵可游弋千古,过上“人类的一生”。种一片古意葱茏的林子吧,得闲去串串门,找几位熟人、朋友吧。

(取材于王开岭同题散文)

1.补写出【甲】【乙】两处诗歌原句。

2.对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葱茏cōnglóng):草木青翠而茂盛的样子,与焦糊味相对。

B. xiǎn)有:少有。鲜,少。

C. 人未远:去,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中的意思相同。

D. 行无:朋友。与友松竹”“ 友云山中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常常以读古画、诵古诗来摆脱情绪上的低落。

B. 在现代社会,还是要充分肯定欲望、理想的价值。

C. 作者说知音难求,是慨叹难与古人心灵相接。

D. 心灵可以游弋千古,因此并不排斥疾行式的人生。

4.作者认为与古人相接的途径或方式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5.文章两次引用陈继儒的诗句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处古人闲,有什么作用?

6.作者强调要在古代有几个熟人,其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红楼梦》中《终身误》《枉凝眉》两首曲子,回答问题。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1.曲中,“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分别指的是贾宝玉和_________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些语句使用了谐音字,如“雪”与“____”谐音。从曲子的内容看,这里描述是贾宝玉结婚之____(填写“前”或“后”)的情形。

2.下列曲子里的事物,都指同一人的一项是

A. “金”“玉”“高士”

B. “玉”“石”“美玉”

C. “玉”“木”“仙葩”

D. “金”“仙葩”“高士”

3.对这两首曲子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枉凝眉》中所说的奇缘与《终身误》中的良缘所指相同。

B. 《枉凝眉》中枉自”“空劳与《终身误》中的美中不足同义。

C. 《终身误》中空对的也就是《枉凝眉》中的水中月”“镜中花

D. 《终身误》中寂寞是因为《枉凝眉》中眼中的泪珠已经流尽。

4.有人想用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观点来劝说贾宝玉,你觉得合适吗?说明理由。

5.这两首曲子,运用了相同的写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6.《终身误》中有许多三字结构开端的句子,如都道是……”“空对着……”,请从你读过的词中,写出两个这样的句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