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朝闻游子唱离歌”说的是魏万的走,“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接写“朝闻游子唱离歌”一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昨夜微霜初渡河”。这两句的诗意是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C.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气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关城树色催寒近”中“催”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 “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虚写长安,意思是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莫见长安行乐处”中的“行乐处”是实写长安,本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E. 这首诗写了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感到悲凉,构成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图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BD 2.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饱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深情告慰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鸿雁不堪愁里听”是接“昨夜微霜初渡河”,“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朝闻游子唱离歌”句。D项“御苑砧声向晚多”是实写长安,“行乐处”是虚写长安。 2.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类题目,考生要注意扣住对诗歌的理解,有理有据的分析和理解诗人的情感。例如:本题中的题目即可见是一首送别诗,所以就可以得出有依依不舍之情。 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中题干“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哪些就是告诉考生要列出若干点情感,所以一定要注意审题的认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⑵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才高于世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客有吹洞箫者

C. 自书典记之,未之有也            而今安在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吾属今为之虏矣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邓骘其才                侣鱼虾而麋鹿

B. 幽壑之潜蛟                    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

C. 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此其志不在

D. 吾得事之                      月明星稀,乌鹊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举酒客,诵明月之诗            衡少善文,游于三辅

B. 不出,火尽                    若属皆为所虏

C. 何可道也哉                    沛公不杯杓,不能辞

D.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今事有急,故来告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自己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 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 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 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 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2.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