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杭形胜
(唐)白居易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注】梦儿亭:指梦谢亭,今不存,“谢”指谢灵运。教妓楼:不详,“苏”指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1.下列关于本诗的解说、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题来自诗歌首联前四字,这种情况与《诗经·小雅·采薇》取章首二字为题类似。
B. 第二联对仗精巧,如“荷花”与“松树”的名物对,“三十”与“一千”的数字对。
C. 第三联运用典故,以梦儿亭的“古”对比教妓楼的“新”,突出余杭风光的美丽。
D. 当时同游诸人皆当盛年,唯自己年华老大,从尾联“独”字可见诗人内心的不平衡。
E. 本诗既抒发了作者对形胜之地余杭的热情赞美,也透露了自己苍然老去的淡淡愁绪。
2.本诗是怎样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扣住题目“形胜”二字写余杭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年四十余,乃应司空辟,拜侍御史,频出为豫、荆、徐、兗四州刺史,迁任城相.。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寻迁侍中、尚书。延.熹.三年,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其年冬,复征拜河南尹。先是,中常侍单超弟匡为济阴太守,以臧罪为刺史第五种所劾,窘急,乃赂客任方刺兗州从事卫羽。及捕得方,囚系洛阳,匡虑秉当穷竟其事,密令方等得突狱亡走。尚书召秉诘责,秉对曰:“《春.秋.》不诛黎比而鲁多盗,方等无状,衅由单匡。刺执法之吏,害奉公之臣,复令逃窜,宽纵罪身,元恶大憝,终为国害。乞囚车征匡付廷尉,考核其事,则奸恶踪绪,必可立得。”而秉竟坐输作左校,以久旱赦出。五年冬,代刘矩为太尉。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淫,朝野嗟怨。秉与司空周景上言,帝从之。于是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等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七年,南巡园陵,特召秉从。南阳太守张彪与帝微时有旧恩,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时,中常侍侯览弟参为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明年,秉劾奏参,槛车征诣廷尉。参惶恐,道自杀。秉因奏览及中常侍具瑗,帝不得已,竟免览官,而削瑗国。每朝廷有得失,辄尽忠规谏,多见纳用。
(选自《后汉书·杨秉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
B. 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
C. 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
D. 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秉复上疏谏/于是诏除/乃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迁任城相”中的“相”是指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B.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延熹”即是东汉桓帝的年号。
C. 《春秋》为儒家经典“六经”之一,一般认为是孔子所编撰的纪传体史书。
D. “车驾”指帝王所乘的车,也可指帝王,如“以车驾当至”句中的“车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秉才学过人,博通书传。对《京氏易》《尚书》等有一定研究,汉桓帝即位时,杨秉就因通晓《尚书》而被征入朝廷为劝讲。
B. 杨秉为官廉洁,不好财货。担任刺史、郡守以后,按照任职的时日计算自己的俸禄,以前的下属送给他百万钱财,他也没有接受。
C. 杨秉直言敢谏,一心为国。每当朝廷处事不当,杨秉总是尽忠直谏,或被采纳如谏南巡多任官事,或不被采纳如谏考单匡事等。
D. 杨秉不惧权贵,执法严格。对皇帝极度宠信的宦官中常侍具瑗等也敢弹劾,益州刺史侯参更是惧怕面对杨秉的审查而畏罪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
(2)乞囚车征匡付廷尉,考核其事,则奸恶踪绪,必可立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白水渔翁
陈启文
(1)在白水,我被一个扳鱼的老汉吸引住了。一棵树,一片树影,一把古老的扳罾,一个渔翁,一种与世无争的安适而久远的意象……
(2)这不是一个童话。
(3)白水是一个小渔村,也是湘江的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支流。河水,河滩,河谷,无边无际的广大。一条河流到这里已然进入了某种大境界,一个人走到此处,心情立刻就会变得坦率而洒脱。河床上,长满了水杨树。树干上,或系着几头牛,或牵着几条闲船。树叶被河里溅出来的水浇得新鲜碧绿,浪花又被这青碧的叶子衬得雪白。白水,像白云一样的水,漂满白云的水。看天空,明明亮亮的晃眼,看河流,明明亮亮的晃眼,水天一色,全是云,白的云……还有那位渔翁,他的胡须像白云一样。
(4)几乎是下意识地,就向那位老者走过去。感觉他,有着超然于现实的某种神态。但走近了,你会觉得他就是你的祖父或老外公。那极黑的一张脸,脸上有些真实的窟窿眼儿,但并不让人感到凶恶。看见我走过来了,皱纹都绽开了,憨憨地一笑,然后又低下头,继续憨憨实实地,瞅着他的罾。
(5)这罾也和我们家乡的一模一样。我被他吸引过来,不是因为好奇,而是和某种熟悉的东西相遇了。我挨着他坐下,就像挨着我那死去多年的外公。一种早已忘怀的感觉,说来就来了。整个童年时代,我就是这样挨着我外公坐过来的。我们都在缓.慢.地等待。外公等着他的鱼。我等着自己慢慢长大。
(6)河边上的人很容易老,但老到一定的程度就特别难老了,像一块顽石,抗磨。我外公差不多活了九十多,牙掉光了又长出了新牙,人也变得像小孩子样了,常和三五岁的小孩捉迷藏,一藏还藏得特别深,家里人都找不到他。找到他时,看见他那么天真可爱,几乎就是一个刚出娘胎的婴儿了。一个人活到老年,又能活转来,又能像一个孩子那样天真浪漫地捉迷藏,那该多幸福啊。
(7)不知道身边的这个老人多大了,老是极老的,但还没老出孩子摸样。他看着这条河,雪白的寿眉纹丝不动,像是把身后的一切忘记了,像个神仙。倒是我沉不住气了,老不见鱼进罾,罾里的那一片白水连个水花也没有,我的呼吸就越来越急了。日影在我们头上慢慢移动,头上那片树影也不知不觉移走了,老汉依然如老僧入定般盘腿打坐,我被烈日烤着,就像坐在火中,身上的T恤衫早已被汗水湿透。
(8)老者枯坐半日,竟连手指头的一条小刁子都没有扳上来。老汉说,早先,这里的水用手捧了,直接就可以喝;早先,这河流到处都是鱼;早先……早先……我知道白水早先的样子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名字还叫白水,只剩下这个老汉和这把罾。这可能已是白水的最后一个渔翁和最后的一把罾,正耐心地等待着最后剩下的一条梦游过来的鱼。像老人这样扳鱼,也实在太古老了,需要有十分的耐心,甚至需要完全沉浸、完全陶醉在这样的缓.慢.中。
(9)远处传来低低的蛙鸣,空寂,单调,听久了,有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还有,一些河蚌,它们好像憋了很久了,竟然要爬到这河滩上来,一张一合地喘着气……
(10)老汉还死死地盯着那条河。太阳偏西时,老汉忽然把腮帮子一咬,捉住缆绳,他的动作缓.慢.但坚决。他不但捉住了缆绳,还有力地捉住了我的眼神,让我的眼珠子动弹不得。
那被猪血浸染过的大罾慢慢浮出水面,罾里的水哗哗地从网眼里往下漏,漏得只有一小汪水了,出现一个惨白的东西,僵卧在罾中动也不动。
(11)老天,好大一条鱼。一条死鱼。老汉在河滩上掏出个土洞,把那条死鱼埋了。他那表情,就像刚安葬自己的一个亲人。
(12)老汉说这条鱼是电打死的。现在没人像他这样用罾扳鱼了,他们用雷管,毒药,迷魂阵……啊!现在用电了。这个世界上最快的就是电,开始河里的那个鱼多得啊,让打鱼的人打得手抽筋,一打一大片,想停都停不下来啊。浮起来的就捞起来,没浮起来的,像这条大鱼,就死在水里了。那些被电打过的鱼就是不死,也都变成了傻子,傻得都不会交配了,快要断子绝孙了。
(13)很长时间,老汉有些不敢再看那条河。大概看见河他就想起现在的人心,越来越黑了啊。他已经恨恨地攥紧了缆绳,缓.慢.地把罾又降在水里。
(14)水在网眼中缓慢流淌,仿佛泪水涌出。
(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我”看见渔翁想起了死去的外公,接着描写“老出孩子模样”的外公与孩子捉迷藏的事情,意在用外公的形象反衬眼前的白水渔翁。
B. 从第(7)段开始,无论是写老汉的耐心、我的焦急,还是鸟鸣、河蚌,都是在为最后蓄势:半日等待的结果竟然是一条被电死的鱼!
C. 文中画线句把适用于“缆绳”的“捉”巧妙地与“眼神”搭配,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当时的诧异、激动和期盼。
D. 白水渔翁虽然有点丑,但很和蔼,并保持了质朴的生活方式;“葬鱼”的细节非常典型地表现出他对白水生态日趋恶化的沉重忧虑。
E. 文章塑造了两个反差巨大的世界,由外公和早先的白水构成的“童话”世界以及由白水渔翁和现在的白水构成的“功利”世界。
2.第(5)段所提到的“某种熟悉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3.作者写白水渔翁扳鱼为什么频频使用“缓慢”这个词?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
余世存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为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梁漱溟先生始终坚持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 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
C. 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D.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E. 梁先生的品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他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哪些事件可说明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简要回答。
3.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乡绅到新乡贤
在传统农业社会,常常以“乡绅”或者“乡贤”来称呼乡村中的精英人士。乡绅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结构有关。自秦到清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到县一级为止这一点基本上没变。县以下的乡村,其直接的管理事务都由乡绅来完成。能够担任乡绅这一角色的,通常是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社会威望以及文化修养的长者。这一传统的乡村自治方式,被称为“乡绅政治”。在国家意志传达到普通乡民的过程中,乡绅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这样的权力结构与当时的农业自然经济及组织能力是相适应的。传统乡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具备众所公认的道德品质。它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提倡的“贤人政治”。从本质上来看,下层的乡绅政治是上层贤人政治的延伸。孔子认为,国家、家庭、个人这三者之间联系的基础在于道德,从个人道德的完善开始,可以进一步推导出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贤人政治既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也是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尽管上层统治者一直提倡个人道德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但权力的本性也导致它无法在现实中落地生根。真正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大概只有中国传统乡村的“乡绅政治”。
传统乡绅的底层出身,使得他们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体察民间现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并进一步成为道德典范。这一套乡绅自治体制在小农社会和熟人社会中的运行效果良好,使得传统的乡村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状态。乡绅是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他们在改善民生和谋利桑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乡贤。
乡绅之所以能够被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是紧密相连的。换而言之,如果皇权的力量深入到了乡村,则乡绅这一特殊群体根本不会存在。今天我们提倡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于当代中国的农村治理实行的仍旧是自治制度。当代中国的基层政权设置已经下放到了乡镇一级。乡镇具有高度的行政性,对村委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是它不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这使得乡村治理形成了“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
新乡贤并不通过权威机构认定,也不由政府部门任命,而是由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他们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但又具有延续了传统乡绅的优秀品质。新乡贤从乡村走出,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取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之后,又以此回馈生养自己的乡村。他们不忘本,有担当,正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社会中乡绅可以帮助政府把国家意志传递到民间,要实现传统政治架构的理想蓝图需要依靠有乡绅参与的乡绅政治。
B. 在孔子看来,治国平天下宏愿的实现基于个人道德的完善,而乡绅只能通过读书来感受圣贤的教诲,来完善自身的道德。
C. 乡绅能被政府、乡民认可与乡村自治制度有紧密的关系,乡绅虽是官方意识形态的维护者,但也体察民间现实消解民怨。
D. 乡贤是传统农业社会中贤人政治社会化与结构化的重要体现,新乡贤是中国当代社会中不忘本、有担当的新的社会群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乡村中有一定经济地位、社会威望和文化修养的长者常被称为乡绅,他们在改善民生、为家乡谋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 乡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民怨的作用是因为他们本身是底层出身,在与民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能深刻体察民间的社会现实。
C.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乡绅政治是真正能够将贤人政治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乡村治理方式。
D. 在当代中国农村仍旧实行自治制度的背景下,作为社会和乡民自主认可的群体,新乡贤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社会中,成为乡绅就必须具备众所周知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直接来源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架构。
B. 贤人政治在传统社会是道德和权利管理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政治道德化的基本趋向,是理想中的传统政治架构。
C.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属于“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并存的模式,这种治理模式比传统乡村社会的乡绅政治更为有效。
D. 传统的乡村社会能够保持长久的稳定,与乡绅的道德典范作用和我国古代社会实施的乡绅自治体制有着密切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志成”这个名字,以红色漆料涂鸦的方式,出现在北京市房山区怪石山景区的十余处景观石上,网友齐声谴责这种不文明行为。景区管理人员表示,已派人进行洗刷,但很难彻底清洗,目前正全力找寻该人。过了几天,陈志成终于自己出来了,他致电管理部门承认错误,表示会将这些字迹清理干净。陈志成连续清洗三天涂鸦,景区放弃经济索赔。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北京市正在制订《旅游不文明行为管理暂行办法》,未来此类游客不文明行为将被列入信用记录,并对外公示。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