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熊十力:乱世为儒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熊十力:乱世为儒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黄冈,是一个乡村穷教师的儿子。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病亡。此后游学乡间,读王船山、顾亭林之书,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军。1917到1918年间,参与孙中山幕府。他目睹鼎革以还,世风日下,慨叹“由这样一群无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弃政向学。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内学院欧阳竟无大师门下学佛。熊十力在内学院里是年岁较大的学员,学习极为用功,也是最穷的一个,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因此人送绰号“空空道人”。

熊氏在内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基础,接受了哲学思维的严格训练。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但自一开始,熊便一步步背弃师说,逐渐离开佛教唯识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观点。好在蔡元培向来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讲课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让他觉得气馁。后来,他干脆向学校提出在家授徒,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惬意,“而不相干之学子,亦不愿其与于斯课”。学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师风陡峻,责人以善,不惜詈骂,情急处甚至会饱以老拳。一次,梁漱溟为学问之事与熊十力发生了争论。争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转身的机会,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头,口里还骂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个性,没加理会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养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检讨”归“检讨”,他决计不去改正。1937年,日寇侵入华北,熊十力辗转返回黄冈,后来进入四川,颠沛流离,生活尤为拮据。但他自甘寂寞,乐以忘忧,仍勉力著述讲学。他依然坚持每日清晨四点即起床,读书写作,中午亦只闭目坐上片刻。写起来只需一纸一笔,最穷困时,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因长期流离失所,身边并无藏书,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藏书的学者。

1946年春,蒋介石正欲乘船还都南京,途经武汉,得知熊十力在汉口,便差人去请,熊一听顿时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东西!”蒋又赠资百万以助其办哲学研究所,但熊并不领情。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复观,讲明:当局若真想为国家培育元气,最好让自己自安其素,为所欲为,不必专款资助,只要不横加干涉,便是一种支持。他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

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复校,熊闻讯便重返北大。他原以为可以重拾当年初到北大时那种平静的治学生涯,然而内战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48年2月,浙江大学请熊十力前去讲学,熊氏携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将筑居之所命名为“漆园”,并自号“漆园老人”,自比“漆园吏”庄子,取庄周避世之意。

1949年5月16日,他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武汉,极为兴奋,大书三个字:解放了!50年代初,熊十力留在大陆,生活是安定的,然而此时熊十力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学说逐渐被边缘化了,著作也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他在暮年哀叹道:“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向学之青年,亦鲜有客至。”1956年他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1968年5月23日上午,一代大儒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程。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节)

【相关链接】

圣贤讲仁,讲性命无道,讲良知,都不是一假定,而是一真实生命的呈现……熊先生是一个真人。他真之所以为真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不用说得太玄远,太严肃,而只从他日常生活上说。                                              (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会讲话》)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动荡的时代极大地影响了熊十力的人生选择和政治立场,无论是早期弃政向学,还是后来的避世研道、留在大陆,都与相应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B. 熊十力十分用功,有真学问,但对学生极其严厉,讲课效果也欠佳。带着“不能得英才教之”的遗憾,他干脆在家授徒,聚集数人传讲学问,也乐在其中。

C. 熊十力不喜追逐风气,不善迎合他人,对受资讲学的章太炎之流极为厌恶、反感,称其为学术上的“逐臭”之徒。

D. 熊十力治学勤勉、严谨,学术上既能够分辨前人著述的优缺点,择取精华,又有“六经注我”的精神,能够打通各家学说,形成并坚守自己的独特见解。

2.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两项是(    )

A. 熊十力在南京内学院求学时长年只有一条裤子,有时没得换,就光着腿,外面套一件长衫。

B. 熊十力性格峻急,脾气暴躁,缺少儒者的典雅,与他人争论学术问题,一言不合竟至于老拳相加,粗话詈骂。

C. 熊十力在四川时,写作只需一纸一笔,甚至用秃笔写,以碗为砚,一盛墨汁,一盛朱红。并且一生身边并无藏书。

D. 熊十力对蒋介石差人邀请自己见面十分恼火,蒋介石欲赠资百万他也断然拒绝,他说他不需要要专款资助,只要不受干涉,自安其素。

E. 熊十力定居浙江时将住所命名为“漆园”,自号“漆园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过“漆园吏”的先哲庄子。

3.熊十力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在熊十力本人身上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1.C 2.BD 3.①虽生处乱世,颠沛流离,常陷衣食无着、一贫如洗之境,求学治学从不懈怠。② 人格上有孤傲之气,蔑视当权者,厌恶善于周旋、迎合他人的浮华名士,抨击追逐时尚风气的“逐臭之夫”,一心想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③治学敢于坚持己见,不墨守师说,不随便依从他人,即便自己的学说已被边缘化,仍坚守绝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由原文倒数第三四节中“并举章太炎之例,说‘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资讲学,而士林唾弃’。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极其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也尤为厌恶,”可以知道,C 熊十力所说的“逐臭之徒”并非针对章太炎。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内容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最能体现牟宗三所说‘熊先生是一个真人’的两项”,答题关键词“真人”,题中牟宗三评价熊十力所谓“真”,是指熊氏绝无伪饰的真性情。A项主要体现的是熊十力生活的贫穷,C项主要体现的是熊十力生活的拮据,E项主要体现的是熊十力避世治学的态度。 3.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熊十力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这在熊十力本人身上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解答时,重点抓住“孤往精神”, 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文章第一节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 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 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 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 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 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 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 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 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学生向拉比说:“我要成为马克思第二。”拉比说:“做你自己。”另一个学生向拉比说:“我要成为弗洛伊德第二。”拉比说:“做你自己。”第三位学生向拉比说:“我要成为爱因斯坦第二。”拉比说:“做你自己。”三位学生齐声说:“有为者亦若是,成为他们第二有什么不对?”拉比说:“你们都要当别人,让谁来当你们自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___,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诗句)________”的奇效。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连续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之后,          ,我知道,这是不同于案头年龄的另一种年龄在捣乱了。

A. 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随之而来,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

B. 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

C. 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随之而来。

D. 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

B. 《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特别重大。

C. 中国和印尼合作建设雅万高速铁路,不仅缓解了两国的边境矛盾,增强了两国友好关系,而且深化了我国铁路与东南亚相关国家铁路的合作。

D. 京剧的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