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冕画荷 吴敬梓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王冕画荷

吴敬梓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的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哪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自此,聚的钱不买书了,托人向城里买些胭脂铅粉之类,学画荷花。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一日,正和秦老坐着,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秦老迎接,叙礼坐下。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秦老道:“便是了。”翟买办道:“因前日本县老爷吩咐,要画二十四幅花卉册页送上司,此事交在我身上。今日有缘遇着,王相公是必费心大笔画一画。老爷少不得还有几两润笔的银子,一并送来。”秦老在旁,着实撺掇。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题了诗在上面。

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危素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说道:“这是古人的呢,还是现在人画的?”时知县不敢隐瞒,便道:“这就是门生治下一个乡下农民,叫做王冕,年纪也不甚大。想是才学画几笔,难入老师的法眼。”危素叹道:“故乡有如此贤士,竟坐不知,可为惭愧。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不知老父台可以约他来此相会一会么?”时知县道:“这个何难,门生出去,即遣人相约。他听见老师相爱,自然喜出望外了。”回到衙门,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翟买办飞奔下乡,到秦老家,邀王冕过来,一五一十,向他说了。王冕笑道:“上复县主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不敢求见。这尊帖也不敢领。”翟买办变了脸道:“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况这件事,原是我照顾你的;不然,老爷如何得知你会画花?论理,见过老爷,还该重重的谢我一谢才是!如何走到这里,茶也不见你一杯,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是何道理?叫我如何去回复得老爷!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王冕道:“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帖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翟买办道:“你这都说的是甚么话!票子传着倒要去,帖子请着倒不去?这不是不识抬举了!”王冕道:“你是听见我说过的,我是不愿去的。”

翟买办回复知县。知县心里想道:“我不如自己下乡去拜他。”又想道:“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又想道:“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当下定了主意。

轿子来到王冕门首,只见七八间草屋,一扇白板门紧紧关着。翟买办抢上几步,忙去敲门。敲了一会,里面一个婆婆,拄着拐杖,出来说道:“不在家了。从清早晨牵牛出去饮水,尚未回来。”翟买办道:“老爷亲自在这里传你家儿子说话,怎的慢条斯理!快快说在哪里,我好去传!”那婆婆道:“其实不在家了,不知在哪里。”说毕,关着门进去了。

王冕并不曾远行,实时走了来家。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也太执意了。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他?”王冕道:“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

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恰好秦老也到。王冕拜辞了母亲,又拜了秦老两拜,母子洒泪分手。王冕穿上麻鞋,背上行李,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

        (选编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作者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雨后的荷花,既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又充满恬淡的诗意,这为王冕弃文学画埋下了伏笔。

B. 危素看到画册,“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却不能分辨画册今古,说明他眼力平庸,学识粗浅,作者意在讽刺他不学无术,却喜欢附庸风雅。

C. 作者写秦老,突出他为人和善、重情义的特点以及惧怕官府的心理;写王冕之母,则突出她遇事从容,对官府冷淡的一面。

D. 选文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2.小说中的王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选文的主人公是王冕,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时知县和翟买办。你认为这样办理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C 2.①聪明有志,才华横溢。下决心自学,三月即画出荷之精神,声名远播。 ②淡泊名利,高洁磊落。只用心画画,不在画册上署名,视富贵名利为身外之物。 ③无视权贵,重情重义。拒绝、躲避权贵约见,不愿意与酷虐百姓的官吏交往;为报答秦老厚爱,应诺画图册。 3.①二人与王冕对比,反衬王冕的高洁品行。时知县为捞一个“屈尊敬贤”的好名声,想了又想,方定下主意去见王冕;翟买办克扣画册银两,呵斥王冕不领知县“老爷”的帖;二人对上司巴结讨好,媚上虚伪,对百姓刁顽油滑,作威作福,反衬王冕不慕名利,重情重义。 ②二人的行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翟买办索画——危素欲见王冕——翟买办请王冕失败——时知县拜见王冕——王冕离家。正是有了这两人的故事,小说情节才能合理发展。 ③通过两个人物的塑造,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中的官吏丑态,表达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写时知县“酷虐小民,无所不为”,借翟买办的口说出“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么?”抨击当局统治的黑暗,封建官僚高居于百姓之上;时知县与翟买办,时知县与危素间的利益关系,衬托出王冕和秦老间的真诚淳朴;讽刺儒林士子对富贵功名的热衷,表现对真挚笃厚人情的向往,对王冕理想人格的推崇。 【解析】本题属于小说阅读,文章内容选自《儒林外史》,属于古代小说阅读,但并不难于理解,题目基本围绕小说三要素分析即可,分析问题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进行,总体难度不大。 1.试题分析:A项“弃文学画”错;B项“不学无术”于文无据;D项“选文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不包括所有人;“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卷”错。 2.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把握文章中的“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等内容考虑,分点作答即可。 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当结合小说三要素作答,如从人物形象的展现、主旨的表达、情节结构的安排、社会环境的交代等角度分析即可。本文运用诸多笔墨写时知县和翟买办,与主人公王冕形成对比,反衬王冕的人物形象;同时情节发展是由两人推动的;也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点睛:解题时要把所有问题回归到文本自身去思考。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尽管不能直接摘抄原文词句现成答案,但依然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缘木求鱼。比如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阅读材料就凭空臆想,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概括整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以及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邸”本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早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后来作为地方高官驻京的办事机构,专为传递和沟通消息而设。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此外还有“辕门抄”,即明清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并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清廷内阁还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叫做抄写房的专门机构,负责朝政新闻的发布。报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除朝廷政事、谕旨和动态的报道全部照登外,奏折因数量较多而适当选用。

明清很多知识分子都有阅读《邸报》的习惯,顾炎武说他的祖父七十几岁了,还每天牵挂着朝廷的事,不间断地阅读《邸报》,甚至抄录成帙。以文人形象风靡于晚明的袁宏道,辞官归隐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每日一见《邸报》,必令人愤发裂眦,时世如此,将何底止?……万一世界扰扰,山中人岂得高枕?”这些都显示,知识分子在《邸报》的阅读中,感受到朝廷乃至天下国家的具体存在,这就造成了知识分子对朝廷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邸报》的传播下,《邸报》光头强别耍赖的读者共同立足在务实层面上,共同思考政府的运作——朝廷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裁断“天下”各种实际事务的权力机构。知识分子透过对这种具体事务的“参观”,进一步理解朝廷与天下的意义。这样,《邸报》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与朝廷、天下,或者说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一个中介。明末东林党的成立与发展,就与《邸报》有著密切的关系。《明史·顾宪成传》中说,顾宪成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而朝廷的官员也和他“遥相应和”。这是因为有《邸报》作为中介,他可以及时获得信息、了解朝政,并和朝廷官员互通声气,乃至于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邸报》作为中介,这批立足于江南的知识分子,如何能够持续他们对北京事务的参与,并凝聚成一股跨地域的政治势力。可以说,明代的信息传播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和社会阶层的隔阂。

当《邸报》透过行政系统由权力中心向外扩散,以至于构成传播网络时,它也就成为一个天下人共同观看的“舞台”。在空间上各自分散的读者,透过这个共同媒介的阅读,形成了共同的观看交集。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参与共同的事件,在共同事件的参与中,他们置身在一个共同的“参观”情境中,不只是观看,也可以进一步成为参与者。在这个参观的过程中,他们在理性上逐渐对耳目所不能及的社会情况有所认知,而在感情上也开始对“事不关己”的社会事件发生兴趣,因此逐渐培养出关于社会的想象,在想象中他们的社会意识也相随成长。可以说,社会尤其是跨地域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传播媒体在中间发挥了它的价值,不断刺激一般民众对社会的想象,使得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真实可感的存在。

    (摘编自《明清的信息传播与公众社会》作者王鸿泰)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邸”作为地方高官朝觐京师的住所,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以后,朝廷将“邸”设置成传递朝政信息和政治情报的办事机构。

B. “邸报”是一种专门传递朝政文书、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员升降调迁等朝政信息的新闻文抄,由各地派驻京城的邸吏负责抄录。

C. 清代的“抄写房”代表朝廷对外发布朝政新闻,其发布的内容除朝廷政事、时局动态和谕旨外,还有大量的臣僚奏折。

D. 明清时期,《邸报》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了解朝政、关心国事和参与政治的主要媒介,知识分子通过阅读《邸报光头强别耍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汉代和唐代,“邸报”的读者主要限于郡国和藩镇的高层官员,而到明清以后,《邸报》的读者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一般官员和士人。

B. 以《邸报》作为媒介,明清许多知识分子理解了朝廷的权力运作,认识到朝廷在处理社会事务中的意义,从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政府事务的意愿。

C. 明代东林党充分利用《邸报》的信息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与朝廷官员互通声气,积极参与朝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D. 当《邸报》不再受政府权力的控制,发展成一种传播网络的时候,每个置身于该网络的人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参与社会政治的机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邸报》类似于今天的报纸,随着明清新闻发布和传播机构的完善,它在构建个人与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B. 顾炎武的祖父和袁弘道都是《邸报》的忠实读者,他们非常关心朝政和时局的动向,袁弘道更担心世事动乱会让他的隐居生活不得安宁。

C. 《邸报》让跨地域社会中的人获得了共同面对社会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在理性和情感方面改变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D. 在不断阅读《邸报》及参与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民众逐步产生了关于社会的想象,并藉此增强了个人的社会意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某报刊进行了一场题为“寻找传家宝”的问卷调查活动,借以调查人们心中最值得传承的优良品质。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诚信”作为“传家宝”的占比最高。在选择理由中有人认为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的美德,也应该成为现代人不可丢弃的“传家宝”。也有人认为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连接友谊的纽带,获得成功的法宝。因为以诚待人的人,别人也会以诚相见。还有人认为当今社会“假”的太多,诚信是唤起整个时代道德良知的最好方法。

对于这一结果,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诚信是最美的传家宝”为中心论点,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维码已经很常见,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同时,___,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则是,如果该二维码本身就是一个木马病毒,只要扫了,___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女兵作家谢冰莹的《故乡》中写道:长期漂泊在外的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此文还塑造了忠厚善良、关爱子女、慈祥温和的父亲形象。

B. 杨小凡的小说《桥墩儿》以顺叙、插叙的方式记叙了主人公九妮先后失去丈夫、儿子的不幸的命运。在结构上采用双线结构法,以对儿子兴旺的介绍、村里人称她为“九妮”的来由以及九妮与建国的爱情经历为主线,以九妮思念和寻找儿子为辅线。

C. 狄更斯的小说《穷人的专利权》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以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中心构思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堕落、丑恶的本质。

D. 凤凰的小说《医生》叙述了一个大地震后灾民自救的故事,以巧妙的构思,演绎了地动山摇时的一个感人瞬间:生死相处的人们,对只有百分之一希望的生命,给予百分之百的人性救助,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