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书编写者的惯...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为纪念建党九十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④虽然不少学生在第一次月考结束后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后要刻苦学习,然而实际上却是差强人意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B 【解析】鱼目混珠:以假乱真。广开言路:形容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用错对象;筚路蓝缕:创业艰难;差强人意:勉强还说得过去。此处使用错误。临危授命:在危机惯偷用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此处使用错误,应该为“临危受命”;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 点睛: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绘音乐由“冷涩”“凝绝”到“声暂歇”的过程之后,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

(4)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秦始皇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5)杜甫在《登高》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的自我写照,也为下文感伤时局、怀念诸弟作了铺垫。

B.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 颈联写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表现出诗人年老多病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的愚忠。

D. 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 诗歌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的变化过程,尾联则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2.作者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

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七事,言诚敬孝谨无他,帝悦。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尝曲宴濙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

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王文恶林聪,文致其罪,欲杀之。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对曰:“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聪由得释。

英宗复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赐玺书、白金、楮币、袭衣,给驿,官其一子锦衣,世镇抚。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濙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    

(选自《明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B. 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C. 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D. 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明、清均以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及第者为进士,这与唐代的进士含义有所不同。

B. 崩,我国古代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古代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的死为“卒”,称士的死为“不禄”。

C. 祭酒,原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为一种荣誉,后成为学官名,国子监的长官即为国子祭酒。

D. 户部,唐代为尚书省六部之一,设侍郎、尚书为其长官、副官,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濙游踪甚广。朝廷曾派他颁布御制的各种书籍,并让他寻访仙人张邋遢,他的足迹得以遍及天下州郡乡邑,还暗中查访了建文帝的下落。

B. 胡濙忠君爱民。他能据实陈奏,曾秘密上书太子监国七事。英宗即位,他上奏请求减少进贡的物品,停止军队在百姓中寻求差役。

C. 胡濙秉持正义。王文憎恨林聪,罗织其罪名想要杀他,可胡濙不肯签署姓名参与其中,称病不上朝,皇帝得知真相后,释放了林聪。

D. 胡濙备受礼遇。英宗在他离任之时,对他大加赏赐,并泽及其后代。他先后侍奉六朝君王,为官六十多年,朝廷内外称赞他年高德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

(2)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栽

游睿

办公室里放着一盆盆栽,植株矮小,模样普通,常大年却异常珍惜,天天施肥浇水,一有空还端着这株植物仔细欣赏。但盆中的植物似乎并不领情,耷拉着枝叶一副有气没力的样子,宛若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常大年为此忧心忡忡,特意到农业局去请教植物专家老严。老严一看这植物,当即说这么个破玩意儿你扔了算了。

常大年说:“怎么能扔?这盆盆栽意义重大。我来找你,就是要救活它。”

“到底有什么意义,说了我就给你支招。”老严说。

常大年看着盆栽,叹了口气,就给老严讲起了它的来历。

两年前,常大年到山区采访。那里海拔较高,土地贫瘠,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途中,常大年遇到了小光。当时小光读小学四年级,非常懂事,除了读书,还要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可从出生以来小光一直没见过自己的父母。常大年问小光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小光说就是希望您能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过一次年。常大年被感动了,专门策划了一期节目,千方百计让他们一家人相聚。当看到这家人阔别10年后温馨相聚的场面,常大年再次被感动了,于是在他的努力下,小光的父母在家乡镇上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一家人从此不用再分开。

常大年离开那里时,小光一家人都来送他。常大年问小光:“你高兴么?”小光点着头说:“高兴。”

后来小光的爸爸非要送常大年一些土特产,常大年拒绝了,自己却挑了一株山上的植物,就是现在这盆盆栽。

常大年说:“每次看到这株植物,都能让我倍感荣耀。你说,这株植物意义重大不?”

老严说:“重大,相当重大。不过,你要真心救这株植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盆子里装上它生长地的土。”

常大年说:“不就是原来的土壤么,这有何难?”

常大年立即带着这盆盆栽直奔山区,找到了当初给小光父母提供工作的工厂。但厂区负责人告诉常大年,小光父母已离开了工厂。

“又出去打工了吗?”常大年无不担忧地问。

“那倒没有,好像他们开了个小超市,就在学校旁边。”

常大年顿时舒了口气,连忙驱车到镇上的学校门口的小超市。

小光的妈妈连忙热情地招待常大年坐。

常大年连忙说不客气,你们都还好吧?

“都好着呢!”小光妈说“不少好心人帮助我们,包括这个超市,也是好心人帮忙才开的。现在我们才意识到,孩子的未来多么重要,真得谢谢您。”

常大年说:“你们能这样看待孩子,我真的很欣慰。”

小光妈说:“我和他爸就是读书太少了,只能出去打工,可孩子不能再走我们一样的路。只是这孩子不懂事,成绩也不咋样,很伤脑筋。”

常大年说:“孩子小,不着急。对了,小光他人呢?”

小光妈抬头看了看墙上的钟说:“他爸陪他去补习班了,这个点应该快回来了。”

“补习班?”常大年当即一愣。

“我们这么多年没管他,他基础太差,马上读初中了,不补怎么能跟上?”

恰在这时,常大年看见小光耷拉着脑袋和他爸爸一前一后走了过来。两年不见,小光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了,高高的个子,反倒让他爸爸显得矮小了许多。

“小光!”常大年喊了声。

小光抬起头,眯了一下眼睛。小光爸爸瞪了他一眼说:“叫人啊”。小光才喊了一声常叔叔。

常大年心里一颤,但脸上还是热情地笑了。常大年端出自己的盆栽说:“你还记得这个吗?小光,今天常叔叔可是找你帮忙来了。”

小光瞥了一眼盆栽说:“要我帮忙可以,不过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常大年有些意外。

小光又看了一眼他爸爸,趁他不注意才把常大年拉到了一边小声说:“你走的时候我搭个顺风车呗。我想去城里打工!越远越好!”

小光话音未落,常大年手中的盆栽却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顿时粉碎。       

(选自2016年第10期《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标题“移栽”意蕴丰富,一是指小说中盆栽花苗的移栽,二是指小说中小光的生活环境的改变。

B. 老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既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起着衬托常大年的高大形象的作用。

C. 小说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常大年的乐于助人,小光的认知变化。

D. 小说结尾写常大年手中的盆栽落到地上,既写出了常大年的惊愕,也寓示着常大年对小光很失望,不会再帮小光了。

2.小说中写常大年对老严讲盆栽的来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光先是请求常大年让他与家人团圆,后来却请求常大年带他逃离家人,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程千帆传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学习过程艰苦、繁重而且乏味,但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在私塾中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的技巧,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师从古代文学的大家进行研究时,我们感到了旧有方法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程先生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他的著述偶然出现错误时,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摘编自莫砺锋《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程千帆身上具有诗人的灵性与敏感,他醉心于新诗创作,先后在新诗刊《诗帆》上发表多首诗歌,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B. 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C. 作者将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既肯定了程千帆在诸多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也赞美了他崇高的品格。

D. 本文在写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文章在叙述程千帆求学经历、学术成就等的同时,也对相关内容给予了精当的评价。

2.程千帆在治学方面表现出了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3.文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两句话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在传主身上又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