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取钱》中骗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7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取钱》中骗子打电话时说的是河南话,引起网友热议。2月7日,西安一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提起诉讼,要求北京电视台和该小品编剧及演员,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

有人认为这是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伤害了河南民众的情感,也影响了社会和谐。对于这类现象,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也有人认为西安这位律师因为一个小品中骗子讲了几句方言,就将电视台和编剧及演员告上法庭,实在是小题大做。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一“世”同仁 春晚本是图个乐呵,谁曾料想,因为小品《取钱》中骗子使用的是河南口音,部分河南人义愤填膺,指控演员地域歧视。更有律师提起诉讼,要求北京电视台和小品编剧及演员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每人一元。 看似小题大做,实际上,是河南人民对地域歧视强烈的反抗和不满。 有些人嘲讽部分河南人民“玻璃心”,搬出赵本山在小品《卖拐》中用东北话演绎骗子的例子暗讽河南人民不如东北人民大度,然而仔细对比《卖拐》和《取钱》,不难发现,《卖拐》整个小品都是用东北话,而《取钱》全程普通话,只有骗子说的是河南话。这不仅让人们揣测编剧是否对河南人存在歧视心理。 如今的时代,地域歧视现象层出不穷。北京人高傲看不起人,上海人刻薄小气,东北人是黑社会……仿佛已经成了社会定论。每个省份都会被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河南这样有大量劳动力输出、人员分布全国各地的省份更是受到诸多评价。 地域歧视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对某地区的“差评”,更会给此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新闻媒体不止一次报道过一线城市公司拒收河南籍人民。莫名被定义为“诚信缺失”的河南人民,确实该感到委屈。 “防火防盗防河南”曾是新疆石河子市的标语。网络上甚至盛传“河南人”爱偷井盖。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民总是对河南人民不好的行为斤斤计较,却是否看到河南人几乎年年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修“救命路”的张荣锁、“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河南“女神警”任长霞、“烈火英雄”王锋……可有人关注他们?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为祖国各地人民贡献的粮食,是否得到了该有的感激?河南作为粮食输出大省,却被视为“农民”而在社会上低人一等,他们的委屈,又能向谁诉说?他们外出打拼,靠汗水和泪水挣来一分一角,却总被西装笔挺的“都市精英”嗤之以鼻,他们的尊严,又有谁来守护? 坏人哪里都有。与其抓着小部分人犯下的错误不放,不如关注一下河南人身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体现的,不仅是河南人的优秀品质,更是泱泱中华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共处一个时代,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难道不应该互助友好,团结共进吗?愿新时代的我们,能够真真实实地做到一“世”同仁,着眼于各个民族、各个区域的优秀文化,让那些伟大的精神成为中华崛起的不竭动力。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次作文要围绕“西安律师因为一个小品中骗子讲了几句方言,就将电视台和编剧及演员告上法庭”这件事展开,对西安律师因为一个小品中骗子讲了几句方言,就将电视台和编剧及演员告上法庭一事,可以从材料的两种看法中任选一种,也可以有另外的看法。 一、支持律师的做法:是地域歧视,伤害了河南民众的情感,也影响了社会和谐 二、反对律师的做法:是小题大做,让人啼笑皆非。 三、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阐述。律师故意矫情,上纲上线,想通过这样一起诉讼进行炒作,提高个人知名度;“地域歧视”这样的看法,实际是自卑心理的反映,以如此心态面对世界,会让一些社会刻板印象得到强化,反而不利于“地域歧视”的消除。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把“任务”更明确出来,因此,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对“任务”进行确定性判断。比如,我们不妨明确如下问题:①这是一个什么任务?②怎样才算基本完成任务?③完成任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比如本题的写作任务就是对“西安律师因为一个小品中骗子讲了几句方言,就将电视台和编剧及演员告上法庭”一事,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从所给材料可以总结出两个观点:一、支持律师的做法。二、反对律师的做法。命题人要求考生就“西安律师因为一个小品中骗子讲了几句方言,就将电视台和编剧及演员告上法庭”一事进行立意作文。因此,考生可以就“西安律师因为一个小品中骗子讲了几句方言,就将电视台和编剧及演员告上法庭”这件事 “就事论事”地谈“赞成”与“反对”。也可以透过这个现象,谈更深层的原因。这样的写作,应该说有自己基本的认识、态度,而且字数也符合不少于800字的硬性要求,这就是基本完成了任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微子》))

(2)________________,内屋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4)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江南忆,最忆是杭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其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节葬》

1.墨子对于丧葬的观点是___________,联系所学,说说孔子的丧葬观。

2.你觉得造成两人丧葬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感讽五首【其五】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①,披书案将朽。

①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晋挚虞《三辅决录注》)

1.赏析诗歌最后“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两句。

2.一般的讽喻诗,以叙事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发感慨,然而这一首却比较奇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去者,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③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城西南章江                   薄:靠近

B. 斩之以                    徇:巡行示众

C. 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宿卫罢            典:主持,主管

D. 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              类:好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更给善米,生变   贰于楚也

B. 收陶、奭抵罪     不如而厚遇之

C. 苏舜钦等群饮逐    其无礼于晋

D. 请老去者        吾尝跂望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让贤。

B. 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 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 赵概秉性平和。赵概曾经因为举荐张诰而被罢免官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记恨张诰,反而对张诰念念不忘, 张诰死后,赵概对其家人照顾非常周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2)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

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 分)

谁在深夜祈祷

江少宾

佛香盘旋。从我家的防盗门到她家的防盗门,不过五米,这段花岗岩铺就的楼道,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她刻意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和左邻右舍发生任何交集。说是左邻右舍,其实就是门对门。城市到底不比乡下,所谓的邻居,往往都是陌生人。

这让我想到一位古稀老人,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租住在庐州城南的一片平房里。老人的腰身已经完全佝偻了,又有些耳背,因此基本上不和邻居们走动。有一次,我撞见老人在走廊里拾起一张窝成一团的纸币,心里有些好奇,当我将手习惯性地探向自己的口袋时,老人立即举起那张窝成一团的纸币,“可是你的?”我笑着摇了摇头,“真不是你的?”老人继续举着那张纸币,他的穷追不舍既让我有些诧异,又有一些难为情。我正想着如何脱身,邻居们忽然都从门后闪了出来,他们的神情让我确信,他们已经知道了我和老人之间发生的事情。那时候防盗门还不太盛行,但每家每户都要在木门外面再安装一道铁栅门,铁栅门上蒙着一层深色的薄纱。深色的薄纱,自然的隐身术,遁藏着无数双偷窥的眼睛。他们果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眉飞色舞着,仿佛老人捡到的不是一张脏兮兮的面值五元的纸币,而是一笔惊人的巨款。

那张脏兮兮的面值五元的纸币,最终还是无人认领,但那一次非凡的经历,却让老人养成了捡钱的习惯。然而,老人捡钱的频率实在太高了,第一天,他在走廊里举着一枚硬币,“菊花”中间有一个小孔;第三天,他又在走廊里举着一枚硬币,“菊花”中间有一个小孔……这时候大家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原委,老人于是挨家挨户地敲门。没有人开门,大家都在忙着,没有人愿意为这个自作聪明的老人浪费哪怕一分钟!我承认自己也没有开门,我不愿意陪老人玩这种拙劣的把戏,那只会沦为大家的笑柄。那时候,我还无法理解这个行为怪诞的老人。

我在那片平房里寄居了三年。三年里,没有一个人来探望过这个弯腰驼背的古稀老人。他从何而来?膝下有无儿女?邻居们都不知道这些信息,唯一能够确认的是,老人姓秦,自称“退休职工”。在漫长的独居生活里,老人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腰几乎弯成了虾米。他不再频繁地捡钱,也不再理会邻居。长日里,离群索居的秦老活像一个藏在薄纱后面的幽灵,从他门前路过时,我总能看到幽暗的客厅里浮着一张呆滞的脸。所谓的“客厅”,其实只有五六个平方,陈设也非常简单——左边,靠墙,放着一把藤条已四处断裂的太师椅,太师椅的左前方,横着一张矮矮的窄窄的玻璃小茶几;右边,靠墙,挤着一张四四方方的餐桌,餐桌上的黑白电视机只有十四吋,看上去比秦老还老,布满各种伤痕。秦老喜欢瘫在太师椅上,只看电影频道,而且始终静音。

如今,转眼二十年过去,城南的那片平房已经消失了,连同平房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些我曾经无比熟悉却又完全陌生的邻居们。每次经过城南,我总会想起弯弓一样的秦老,他的孤独,一眼望不到尽头。他的无助,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不知道秦老是否健在?然而,秦老在抑或不在,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正如对门那个隐身的邻居,在我的世界里,他们,都只是过客。

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世界的过客,不同的只是,我们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或深或浅、或长或短而已。在坚硬的城市里浮游,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孤独的,无处安放的灵魂,在深夜里祈祷着俗世的平安与肉身的健康。为此我时常悲不自禁——世界那么大,但始终只有一隅,和我们紧密相关。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写我的“隐身的邻居”,有什么作用?

2.老人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举着相同的硬币在走廊徘徊?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秦老的形象。

4.文章以“谁在深夜祈祷”为题的用意是什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