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抗日战争》的创作,把抗战置于二次世界大战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抗日战争》的创作,把抗战置于二次世界大战宏阔的背景上加以审视,史料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B. 左宗棠将与清廷抗争了十年的陕西回族起义的余部万余人,强行安插在偏僻荒芜的泾河源头大山里。

C. 从那一刻起,他就在命运的急流中隐身,然后在历史中昙花一现,像一颗流星消失在天边天际的夜空。

D. 让低收入群体获得基本收入是当务之急,简单地对高收入者加税,并不能达到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义重复,去掉“令人”。C项成分赘余,去掉“天边天际的”去掉。D项搭配不当,应该把“达到”改为“起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世纪八十年代,《乌龙山剿匪记》上映后,因为故事生动曲折而热播不断,一度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该剧也成为了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之剧。

B. 只是,要真正让“连坐”实至名归,使同饮者也成为实实在在的“监督员”,恐怕还得先解决“界定难”问题。

C. 自1969年开始颁发以来,布克奖已不负众望地成为了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

D. 相信很多读者虽然过去也或多或少听过这类传闻,但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放事里提到的各种疾病更是不甚了了

E. 大小姐元和沉稳聪颖,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琴瑟和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大家都在船上高兴地饮酒,忽听到有人吹洞箫,其音调如

    泣如诉,十分幽怨,足以产生“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能够表现杜甫胸怀宽广、心忧天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开篇向刘禅提出了“________”的建议,希望能以此来发扬先帝之遗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B. 颔联写归途遥远,在梦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几人能回乡呢?既有伤感、无奈,又聊以自慰。

C. 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 尾联正如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收束)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E. 诗人感时伤怀,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表达情感细腻委婉。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僻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眜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奉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岛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殉齐五岁,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B. 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C. 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D. 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是古代官阶名,爵位名,为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亚卿即为侯补职位。

B. 三晋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国。春秋末晋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故史称三晋。

C. 合从即台纵,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地连南北,他们联合便称合纵,西抗秦国。合从在文中泛指联合。

D. 战国时期,各大国设有“相国”“相邦”或“丞相”,后称宰相,为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毅的先辈乐羊,他曾带兵为魂文侯攻取中山,魏文侯把灵寿封赏给他。后来中山复国,乐毅又替赵武灵王带兵征战,灭了中山。

B. 燕昭王因子之之乱被齐大败,一直想报复齐国,但力量太弱,便礼遇郭隗以招贤纳士。这时乐毅为魏出使燕国,燕王赏识其才,便留下他封臣。

C. 燕昭王向乐毅询问攻齐的计策,乐毅审时度势,提出联合赵、楚、魏的主张,并亲自出使赵国。诸侯国都恶齐的骄横强暴,于是达成联盟攻齐,大败齐国。

D. 齐湣王败逃,在其他诸侯兵回撤后,乐毅单独留在齐国攻战,夺取齐珍宝财物归燕,尔后又在齐征战五年,占齐七十多座城池,把它们划归燕国的郡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2)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公子

金波

王拓的祖先王相曾任明朝御史,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都郁而死。王拓继承了前人的读书传统,也遗传了宁折不弯的一根筋牛脾气。虽读书万卷,满腹经纶,却不应试,甘愿隐身山野,耕读为生。

王拓虽酷爱读书,却不爱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只偏爱杂书、异书。如《神仙记》《江淮异人录》《括异志》等。王拓固执地认为,越是流传民间的异书、怪书,越有现实意义;只有把“正统”书籍和偏怪书籍结合起来读,才能充分认知世界的真相。他常常沉浸在书中,又把书的情形折射到现实中,边读边思,就觉得心明眼亮、世事洞明,出口常有惊人之语。

由于王拓苦读不已,人们尊称他为“书公子”。有文人学士羡其大名,专程去同他“交流”了一番。王拓不仅知识渊博、胸藏万卷,还思维敏捷、谈吐睿智,颇有高人雅士的风范,折服了不少人。也有人讥笑他:“你读了这么多书,却无用武之地,这书不是白读了吗?”王拓答道:“所谓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作参照。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读为益智、读为陶情、读为明理、读为修身。舍此,读书才真正无用。”

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他专程拜访了新集知县俞孝先。俞孝先也曾慕名与王拓有过交往,算是文友。见面时,王拓直言道:“俞大人可有让我发一笔大财的买卖?”俞孝先一听哑然失笑,道:“本县还真有一桩案子未了结,你要是帮了大忙,会有二百两银子的赏钱。”

原来,不久前押往光州知府的一万两库银,途中被窃,只抓住了一个江洋大盗,名叫陶其,起获了部分赃银,但大部分赃银不知下落。明人皆知,陶其定有同伙做内应。俞知县严审陶其,打断了一条腿,仍未审出同伙。上峰悬赏限期破案,收缴盗银,但陶其始终守口如瓶。王拓听完了案情,想了想,道:“不妨如此这般。”

第二天,王拓亲自给陶其送去好酒好菜,笑道:“陶壮士,请用餐。”陶其闻了闻香喷喷的饭菜,道:“这是何意?”王拓道:“陶壮士,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有人保你了!”

陶其不傻,他想:能替我打点的,必是有头面的人物,难道是他?想到这里,陶其感到生存的希望就在眼前了,吃得便香,睡得也熟。

果然,到了月底结案,俞知县当堂宣读了判词:“陶其盗取官银,实属十恶不赦,但念其是从犯,可从轻发落。特判充军两千里。”

陶其听了判词,终于松了口气。宣判完毕,陶其即被押送配军。可是,行到一个僻静山地,一名差官突然高举木棒,朝陶其脑袋砸去。陶其见状,大叫道:“慢!你我前世无冤、今世无仇,为什么要杀死我?”

这时,王拓出现在他面前,道:“陶壮士,你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

“得罪了人?我是一个盗贼,得罪的人多了去了。”

“不,你得罪的可不是一般人物。这个人物手眼通天,先打点衙门,给你轻判;又买通我们几个弟兄,在路上对你暗暗下手。他出手可不是一般的大方呀。”

“我明白了!王念祖,你想杀人灭口呀,我死在阎王那里也不放过你!”

“陶壮士,不能再耽搁了。请你闭上眼睛,一路走好吧!”

“慢!请各位差官大人把我带回县衙,我要举报光州知府王念祖,戴罪立功!”

这个案子就这样破了。

俞知县兴致勃勃地设宴款待王拓。席间,俞孝先问:“兄台的连环计策,为什么这么奏效?”

王拓道:“有道是,偏方治病、偏才治国。所谓偏,无非是逆向谋略,一切全在一个‘巧’字,以巧出招,才有四两拨千斤之力。那陶其乃江洋大盗,是亡命之徒.见早已无所谓了,所以不怕毒打;但盗亦有道,他也不会轻易供出同伙。所以,审、打、招、结等正常程序已不管用,只有出怪招方能破局。”

俞孝先听罢,哈哈大筻:“难怪你只读偏书、怪书,其中自有一番偏理呀。兄台可否愿意留下来做我的师爷?”

“我乃闲云野鹤,还是回家读我的偏书去罢。以后大人有解不开的难题,想着点在下就是了。”

说罢,王拓携二百两赏银,骑驴而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王拓酷爱读书,却只读杂书异书,因为他认为异书、怪书才有现实意义,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无法使人认知世界的真相。

B. 王拓破案是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他拒绝留下来当师爷,是因为他的祖先曾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最后郁郁而死,因此他拒绝涉足官场。

C. 小说行文紧凑,语言精练,仅靠传神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就塑造出一个江洋大盗和一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形象。

D. 王拓破案前,问新集知县是否有让他“发一笔大财的买卖”;破案后携二百两赏银骑驴归家,可见王拓本质上也是一个贪财的人。

2.小说开头写王拓的祖先和他偏爱杂书、异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所谓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为参照。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并结合现实谈谈你认为读书的“用”在哪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