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朝御史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昨日乘轿进城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他从灰厂到长安街时,还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后来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要求。③不得抄袭、套作。

 

防微杜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这里其实就牵涉到素质的问题。对一个人的印象,对一个国家的印象,更多的就表现在这个人,这个国家的素质高低。日前,就有一个令国人感到蒙羞的事件,那就是香港大黄鸭漏气事件。传言,在码头展出的大黄鸭泄气是被内地...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这里其实就牵涉到素质的问题。对一个人的印象,对一个国家的印象,更多的就表现在这个人,这个国家的素质高低。 日前,就有一个令国人感到蒙羞的事件,那就是香港大黄鸭“漏气”事件。传言,在码头展出的大黄鸭泄气是被内地旅行团游客烧坏,大黄鸭不幸爆掉是大陆沈阳某旅行团的胡某扔烟头所致。但展出方发言人称,这完全是谣言。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我们受祸?为什么我们躺着也中枪!大陆同胞的确值得反思自己。在天津市一个公园里,有的游客在游园的过程中,食品袋随手乱丢、口香糖四处乱吐;北京天安门广场早晨的升旗仪式每天都会吸引很多群众参加,这本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个别人在参加完升旗仪式后,却把垃圾随便遗弃在地;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故宫,一些游客在游玩时,却偷偷刻下自己的名字……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各地旅游。香港《亚洲周刊》曾发表文章指出,在将生活日渐富足的信息传递给世界的同时,一些中国游客却也表现出衣冠不整、随地吐痰、乘车不排队等坏习惯,给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抹了黑。 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却一直落实不到实处,原因在哪里?让我们把眼光伸向国外。哈佛大学每年都拒绝不少“高考状元”,比如1996年,就把165名学术水平测验考试中得满分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理由就是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哈佛招生院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写信时写道:“要进入哈佛这样的大学,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普林斯顿招生院院长写道:“我们把每个申请者都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看他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我们呢?虽然近几年,国家也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给高考改革,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原因就在于国家衡量人才的标准没有变。如果我们真的能把提高一个人的素质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学生也就真的减负了,也就不再有黑色高三了,我们也就不会再无端由的背“黑锅”了。 正如我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罗瑞卿所说:虽然我是执法的领导,但我也应做守法的楷模。因为中国有句古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防微杜渐嘛! 是的,我们的确应该防微杜渐! 【解析】试题分析:类似这样教人立身处事的智言慧语在中国古代典藉中俯拾皆是。无非是警醒人立身处世之难,于此可见,人要保持人格的一致与道德的干净,真得要时时小心,处处在意,有如黛玉进贾府一样,步履维艰。其实难是必然的,人性本身很复杂,尽管我们不能肯定地说人性本恶,但人性本善的说法恐怕也不能成立。就算人性本善,也会变恶的,因为人有太多的欲望,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人随时都有可能在诱惑前如这染泥的新鞋一般,干脆沦陷到泥泞之中。似张瀚这般能意识到人格易污,德行易损进而时时小心,处处在意,加强自身修养,真是难能可贵。 点睛:故事类作文是材料作文常见的类型,故事中有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会成为立意的几点,这也就符合了材料作文立意的开放性的特征,但众多的立意并不是都是最切合题意,这就有高下之分。那如何找到最佳的立意呢,很简单,就是分析故事的主旨,故事的主旨就是最佳利益。此题要抓住材料的中心“人格易污,德行易损进而时时小心,处处在意,加强自身修养,真是难能可贵”进行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不复也。”(《论语》)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为政》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

《韩非子·六反》

1.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

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秋晓

【宋】蒋捷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注:蒋捷为逃避战乱,坐舟从家乡出发至吴江。逃难寓居时,梦中惊醒的他,写作此词。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析。

2.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感情?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叶机

龚自珍

鄞人叶机者,可谓异材者也。嘉庆六年,举行辛酉科乡试,机廪贡生治试具,凡竹篮、泥炉、油纸之属悉备。忽得巡抚檄曰:贡生某毋与试。机大诧。

初蔡牵、朱濆两盗,为海巨痈,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俟其去,或扬帆施枪炮空中送之,寇反追,不以闻,故为患且十年。巡抚者,仪征阮公也。素闻机名,知沿海人信官不如信机;又知海寇畏乡勇胜畏官兵,又知乡勇非机不能将。

八月,寇舶定海,将犯鄞,机得檄,号于众曰:我一贫贡生,吮墨执三寸管,将试于有司,则试京师,不售归耳。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虽然,不可已,愿诸君助我。众曰:盍请银于文官?不可。盍假炮于武官?不可。事亟矣,何以助君?叶君揎臂大呼,且誓曰:用官库中一枚钱,借官营中一秤火药而成功者,非男子也。飞书募健足,至行省,假所知豪士万金,假县中豪士万金,遂浓墨署一纸曰:少年失乡曲欢致冻饿者,有拳力绝人者,渔于海者,父子兄弟有曾戕寇者,与无此数端而愿从我者,皆画诺。夜半,纸者返,城中村中,画诺者几三千人。

天明,簿旗帜若干,火器若干,船若干,粮若干。机曰:乌用众?以九舟出,余听命。是日也,潮大至,神风发于海上,一枪之发抵巨炮,一橹之势抵艅艎,杀贼四百余人。九月,又败之于岸。十月,又逐之于海中。明年正月,又逐之于岛。浙半壁平。出军时,樯中有红心蓝边旗,机之旗也。自署曰代山,其村名也。朱濆舰中或争轧,诅于神,必曰遇代山旗。阮公闻于朝,奉旨以知县用。今为江南高邮知县,龚自珍道其事。

选自《龚自珍集卷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寇反追,不以闻                 衄:挑衅

B. 则试京师                         售:考中

C. 夜半,纸者返                      赍:送

D. 天明,簿旗帜若干                    簿:登记造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廪贡生治试具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 叶君揎臂大呼                      与一生彘肩

C. 父子兄弟有曾戕寇者                故燕王欲结

D. 龚自珍道其事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机在参加乡试的时候接到了领军抗敌的重任,因为朝廷了解他的才干和领导能力,只有他才能在此时担起重任。

B. 在众人迟疑犹豫之际,叶机用自己坚定的誓言和果敢的行动凝聚了士气,一战再战,平定海盗,得到了朝廷的任用。

C. 文章记叙了叶机带领地方武装击败海盗的故事,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智慧,也流露出对清政府及军队腐败无能的讽刺。

D. 文章除了直接表现叶机的英雄气概之外,也从侧面进行了烘托,比如敌人内部一旦起了纷争,就会诅咒对方遭遇叶机的部队。

4.翻译下面句子。

(1)所至劫掠户口以百数;岁必再三至,海滨诸将怵息。

(2)今中丞过听,檄我将乡里与海寇战,毋乃咍乎?

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记》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概括“我”第一次所见合欢树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语句。

3.第⑥段和第⑪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4.理解文中各个人生阶段有关合欢的叙写,探究文章的情感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