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猎奇 薛逢① 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猎奇

薛逢①

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

浐川桑落雕初下,渭曲禾收兔正肥。

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

岂知万里黄云戍③,血迸金疮卧铁衣。

【注】①薛逢,晚唐诗人。②入卫,入京守卫。③黄云戍,唐代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的名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第一句叙写京城守卫情况。调兵遣将的符印长久封存,入京守卫的将士城头很少见到。这一句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

B. 首联第二句写景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季节——深秋。霜降在农历九月中旬,天降早霜应在深秋季节,此时万里无云,长空湛碧,与夏季的景色大不相同。

C. 颔联描写深秋景象,为后文的打猎做铺垫。浐水两岸桑叶落尽,渭曲地区秋禾已收,天上的飞雕眼睛非常敏锐,第一个直冲而下,去捕捉膘肥体硕的野兔。

D.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打猎的喧闹场面。田间大帐里管弦吹奏,丝丝乐声像人在细语,秋草之间奔驰的骑兵弯弓射出的箭向猎物飞去,场面热烈而且壮观。

E. 尾联转入对边塞紧张战事的想象。远离京城、万里之外的黄云戍堡,战士身上的剑伤崩裂溅血,但战事紧急,他们也只能披着铠甲而卧,以防备敌人的夜袭。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AE 2.①对京城安危的忧虑。京城卫戍松弛,将士只顾纵情娱乐,不关心京城安危。②对朝廷不思边防,不关心边疆将士的谴责。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③对内地将士纵情享乐的不满,对边塞将士征战沙场的同情。边情紧急,战事危急,而朝廷的将士却只顾狩猎消遣。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手法鉴赏。A项“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错,应为呈现京城防卫松弛,以“入卫稀”造悬念,后文五句回答了卫戍将士的去向。E项“对边塞紧张战事的想象”错,不是“想象”,而是“联想”。 点睛: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分析。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京城卫戍松弛,将士只顾纵情娱乐,不关心京城安危。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边情紧急,战事危急,而朝廷的将士却只顾狩猎消遣。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本题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①,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②,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①啯匪:四川莠民为寇盗,号啯匪。②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D.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粮道”,文中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 “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 “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 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C. 李星沅经验丰富。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D. 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2)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些桥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摘自2016年10月17日 《人民日报 》)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 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

C. 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 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2.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光明):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摘自光明网)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新浪):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摘自新浪网)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的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大学“纸质图书发烧友”协会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以及深入城市社区观察,对实体书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由于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的冲击,近半实体书店关闭或转行;一部分书店改变经营模式,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如“24小时书店”设有供“背包客”借住的小房间,“老书虫”书店每周举办朗诵会、读书会、艺术电影欣赏等文化活动;极少数书店坚守传统经营模式,走特色书店、专业书店道路,如那美书店精心打造中国最全电影文字书库,蒲蒲兰绘本馆专注经营儿童绘本……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表明你对“实体书店的困境与出路”的态度和看法,并阐述由此引发的更多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