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越来越多的想到将军了。想到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越来越多的想到将军了。想到他,就想到他的部队。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我仿佛又看见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闻到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全部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站在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一块块一排排地看过去,然后把目光伸向远方。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一个老人,有些和善、有些孤独的老人。将军从他的部队的前面走过去,他就又变成一个老人了。他的腰略略地弯下去,然后坐在屋檐下的一把椅子上,向远处眺望。

如果下雨,下雪,将军就会叫我在他的书房里把木箱打开,他把那些木牌一块块拿出来,从某个墙角排到书桌上,然后又排到椅子上,再放在地上。两箱子的木牌摆完,将军就把自己摆出了书房,那些密密麻麻的木牌在房间里那么排着,它们带有一种让人不敢呼吸的肃穆。书房的门敞开着,里面的光线昏暗,那些或高或低的木牌在昏暗中静静地呆着,一言不发。

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将军说,……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只要不打仗了停下来休整的时候他就吹。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右手被炸掉了,笛子也丢了,他很长时间都不吃不喝,闷闷不乐。他被送往后方医院。两个月后将军又偶然地见到某某,他正在吹笛。因为没有右手的帮助,他的笛子吹得很不成调。他对将军说笛子就是原来的笛子,他用了三天才把它找到。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

经过近两天的昏迷,将军在那个窗外下着小雨的早晨醒来了。他对医院里的一切都好像有些陌生,甚至是恐惧,他紧紧地抓住了我的手。他的手在颤。他的手很烫。你是叫某某吧?我不知道他叫出的是不是他的那支“部队”中的一个名字。我犹豫了一下,我说不是。那么你是某某?我再次对将军说,不是,我是您的勤务员,我叫某某。

他放开了我的手。他的脸侧向了一边。他手上的力气一点点地消失了。

——你帮我,把箱子,箱子,拿来。

在将军的面前我打开了他的那两个箱子,在他昏迷的时候我早已把箱子给拉到医院里来了,我知道将军少不了它。我把那些木牌依次摆开。将军欠了欠身子,他望着那些原本白色,现在已变成暗灰色的木牌,突然淡淡地笑了:哈,看你这小鬼,真是,真是……

将军的手伸得相当缓慢。他的手指向了排在地上、茶几上的木牌,但我未能看清他手指确切的指向。现在我想,在一个人最后的时间里,他指向了谁,他想到的是谁都不算重要了。

将军带着那种淡淡的笑意,他走了。

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我甚至听见了人喊马嘶,听见脚踩在泥泞中的声音,子弹穿过身体的声音。将军会把他的部队带向哪里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我”是叙述者,又是次要人物,将军和他的部队以及将军的晚年生活都是由“我”来转述的,“我”在小说结构中起重要作用。

B. 这篇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的艰难和惨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将军对于他过去部下的零碎回忆,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

C. 将军临终前看到“我”带来的两个箱子,笑着说,“哈,看你这小鬼,真是,真是……”,话里包含着将军对我这种善解人意行为的赞许之情。

D. 将军“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是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了无数可爱的生命,战争给他带来太多的痛苦,这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无声控诉。

2.“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将军从他的部队的前面走过去,他就又变成一个老人了。”对这几句话你怎么理解?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说李浩的小说“尚心尚奇”,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

 

1.A 2.这些木牌能够让他回到金戈铁马的战争时代,展现出作为一个将军的全部价值和风采。而回到现实中,他只是一位和善而平凡的老人,有着老人所常有的怀念、失落和孤独。通过对比,丰富了将军的形象,(1分)表达了他对自己部队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3.(1)选材别致。题目是“将军的部队”,可是作者却没有选择宏阔的战争场景,而是重点写将军晚年对他部队的怀念。(2)构思新奇。将军的部队竟然是两箱写的名字或没有名字的木牌,构思新颖奇特,出人意料。(3)塑造人物角度新奇。突然收到了一个活在记忆里的、把回忆当做生活全部的老将军形象,与众不同,新奇感人。(4)表现主题新奇。作者通过描写将军从不间断地对着一个个木牌自言自语,让人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体味出将军和他的士兵之间的深厚感情,体味出将军的悲悯情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主要表现了将军对于他过去部下的零碎回忆”说法错误,文中主要是通过“我”来描述将军晚年的生活状况及其对其“部队”的眷念。C项,“话里包含着将军对我这种善解人意行为的赞许之情”,理解错误。“哈,看你这小鬼,真是,真是……”这句话不是对“我”说的,而是将军在幻觉中对自己的某个士兵说的。D项,理解错误。将军“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主要是回忆他与他的将士在生活中的许多小事情、小细节,表现将军对他的部队的眷恋与深深的情感。 2.试题分析:这一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是说这些木牌能够让他回到金戈铁马的战争时代,展现出作为一个将军的全部价值和风采。“将军从他的部队的前面走过去,他就又变成一个老人了”指将军回到现实中,他只是一位和善而平凡的老人,有着老人所常有的怀念、失落和孤独。这是一种对比手法,丰富了将军的形象。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学生首先要划分出句子的层次,并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如本题分为两个层次,关键词是“这支部队”“才像一个将军”“又变成一个老人”等。接着分析句子是否用来某些修辞手法,如果有修辞就要将修辞手法点出来,并说明其作用或效果。最后按照句子层次结合关键词和修辞手法对这重要句子进行整体分析。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让学生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解答这类题目,学生可以从小说的标题、选材、情节构思、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现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如本题选材别致,题目是“将军的部队”,可是作者却没有选择宏阔的战争场景,而是重点写将军晚年对他部队的怀念;构思新奇,将军的部队竟然是两箱写的名字或没有名字的木牌,构思新颖奇特,出人意料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在道路通衢、瓦子勾栏,有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耆英会、九老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两宋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一时英杰既有征战沙场时的豪迈气魄、激昂奋发,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间柔肠、儿女情怀。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如朱熹所说,“日用之间本末具举,而内外交相养矣。”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宋时期,与外部环境的沉重压力相对应的,是国内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和文化环境的宽松,文人生活也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情境。

B. 宋王朝追求稳定的政治局面,顺应民间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发展而不予干涉,士人群体思想解放,政治生活相对开放,可以评论时事,自由论争。

C. 宋代文人士大夫热衷于各种交游活动,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都市中的茶楼、酒肆,私人的花园、亭馆,都是士人喜欢交游会聚的场所。

D. 两宋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宋代文人呈现出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追求通过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化涵育,达到崇高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宋一代在很多方面有辉煌成就,但掩盖不住王朝末日的苍凉;虽有帝王宣扬“太平盛世”,却始终存在着外敌的威胁,这是这段历史看似矛盾之处。

B. 宋代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开创精神也在这一时代孕育而出,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和多样,创作主体和文学接受者也由上层向社会底层扩展。

C. 宋代开封城商业气氛较浓,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宋朝已经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状态。

D. 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图,他们也会互赠诸如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礼品。时人称此类互赠礼品的活动为“人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是始终伴随危机挑战的有宋一代的脊梁,是他们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为两宋三百年的辉煌做出了贡献。

B. 一代又一代的大师、精英人才的出现,是宋王朝相对开明宽松的政治局面的结果,也使宋代开启了近代文化的先河。

C. 两宋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在文化史上引人注目,那些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说书讲史艺人以及街头的饮茶活动标着着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 两宋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这一时代呈现出多元文化现象,在艺术旨趣上,宋代社会文化表现出了大俗和大雅并存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和文字,按要求作文。

苏州市福星护理院为了鼓励病人的儿女多来探望老年病人,推出了“奖孝金”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结果真的灵验,看望老人的子女多了很多。

苏州市福星护理院的做法是否得当?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1月11日是人民空军成立67周年的日子。2016年11月12日,余旭和队友驾驶表演飞机在训练时,发生事故坠落。前舱飞行员跳伞成功,后舱飞行中队长、女飞行员余旭跳伞失败而牺牲。

余旭,1986年出生于四川崇州,2005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成为第八批女飞行学员,2009年4月成为北空某部飞行员。余旭不仅是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也是中国第一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2012年7月29日,驾驭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战机首次单飞。目前能飞三代战机的女飞行员,中国仅有4名,余旭为其中之一。

在八一飞行表演队中,余旭的代号是“金孔雀”。

请结合材料,分别根据上联或下联完成下面两副挽联。

第一副:

上联:雄鹰高驾冲天宇

下联:            

第二副:

上联:                       

下联:黎庶销魂,神州永忆女英雄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访问上海时,曾到著名画家王一亭的家——梓亭吃晚饭。  ①  。“在那没完没了的宴席上,尽是欧洲人难以想象的悖德的关味佳肴。”爱因斯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将奢侈铺张,  ②  。可是,那天出席晚宴的中国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  ③  ,甚至觉得很有“面子”。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滚筒洗衣机的透明窗设置  ①  为设计师所青睐是有原因的。  ②  现在很多滚筒洗衣机都是全自动  ③    ④  漂洗的时候不能像波轮洗衣机一样打开,  ⑤  透明窗的设置是为  ⑥  让使用者对水位、漂洗干净程度有更直观的了解。

           ③           ⑤   

A. 总是    因为    /            因此   

B. 特别    /        的    所以    因而   

C. 一直    虽然                所以    /

D. 尤其    由于        不过    /        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