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B.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C.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D. 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2.下列对文中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秀材”,即秀才,此处指优异的才能。到汉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B. “博士”,在古代是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

C. “宣室”,汉代指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汉文帝在此召见贾谊,后代许多诗文里都引用了这个典故。

D. “伊、管”,指的是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时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汤建商,管仲相齐桓公称霸,二人均为贤相,此处借二人来赞美贾谊的才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当地很有名气,后来他被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因为吴公颇有政绩,再加上贾谊曾经向李斯学习过,所以汉文帝征贾谊为廷尉。

B. 刚入朝做官时,贾谊是最年轻的官员,每次诏令一下,他都能对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员的心意,汉文帝也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他,做到了太中大夫。

C. 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想要让贾谊升官至公卿,这一举动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他们还诋毁贾谊,致使贾谊后来被贬,任长沙王太傅。

D. 在梁王坠马而死后,作为梁王太傅,贾谊十分愧疚,以至于一年多后也悒郁而终。他死后,在汉武帝时期,他的两位孙子被任命为郡太守。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作《离骚》,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2)凡所著述五十八篇,谊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1.D 2.B 3.A 4.(1)他写作《离骚》,在最后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人了解我的。”(2)他的著述总共有五十八篇,贾谊很早就死了,他做官虽然没到公卿,但也并不是生不逢时。(3)(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选自《汉书》 作者:班固 朝代:东汉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原文正确断句,先是/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B项,表述错误,此处的“博士”是官职名,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3.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A项,应该是吴公向李斯学习过,然后征召吴公做了廷尉。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 “亡”为无的通假字、“莫我知也”译为宾语前置;(2)(凡,总共、“未为不遇也”;(3)七庙,指代国家、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何也,为什么。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参考译文: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征召他做廷尉。廷尉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每次汉文帝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都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地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满足,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买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往前挪动坐的席垫。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 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作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 过了几年,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在这之前,丞相绛侯周勃免职回到封国,有人告发周勃谋反,把周勃捆绑押解到长安下狱治罪,结果没有反事,又恢复了他的爵位,所以贾谊用周勃的事来规劝汉文帝处罚大臣要慎重。汉文帝深深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对待臣下有了分寸。这以后大臣犯了罪,都自杀,没有用严刑来拷打。 汉武帝即位,任贾谊的孙子二人为郡太守。其中贾嘉最好学,继承了良好的家风。 笔者认为:刘向称“贾谊谈论夏商周三代和秦朝治乱的意义,他的论述十分优美,他通晓国家典章制度,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假如当时他的主张被推行,功业教化必定显著。但他被庸臣陷害,实在让人痛心”。回过头去看看汉文帝暗暗地用身体力行来移风易俗,贾谊所陈述的主张被略微施行了。他的著述总共有五十八篇,贾谊很早就死了,他做官虽然没到公卿,但也并不是生不逢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他的灵魂没有皱纹

9月4日,杨敬年在天津病逝。噩耗传出后,尽管他年事已高,很多南开师生仍然感到意外。因为,杨敬年多年以来像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是人来人往的南开校园里不变的部分。他生于1908年,民国经济学大家何廉、方显廷等都是他的老师。他长期笔耕不辍,以至于很多晚辈忘记了他正走向人生终点。他86岁时才真正告别讲台,90岁时学会使用计算机,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性谈》;93岁重新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成为畅销书;百岁之年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105岁时,他修订的《人性谈》再版。生前,杨敬年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南开校训“日新月异”4字时说:“一个人工作有退休,做人是没有退休的。活到老要学习到老,工作到老,创新到老,我个人反正就是这么照着做的。”

杨敬年1948年从牛津毕业时所写的博士论文已被译成中文,有待出版,这是他108年的人生中最后一个出版计划。译者、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张进昌认为,虽已过去近70年,但杨先生的博士论文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杨先生不仅创造了108岁自然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学术生命的奇迹。

20世纪80年代,杨敬年是国内最早引入和讲授发展经济学的学者,当年教育部在南开大学办了一个发展经济学培训班,那是国内发展经济学的开端,外方负责人是发展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拉尼斯,中方负责人是杨敬年。后来,杨敬年还编写了国内最早的发展经济学教材。

令一届又一届学生极为佩服的是,杨敬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治学热忱和精力。他多年如一日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直到听力与视力严重下降才停止写作。他关心时事,去世之前仍要人每天为他读新闻。晚辈去看他,他会问“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一位记者上个月去拜访,问他如今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表示“我还是在想中国的未来”。

1957年,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处管制3年。他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里“接受改造”,在一个教授的黄金时期,被迫告别了讲台。因此,在一些早年的学生印象里,杨敬年是“经济系资料室里那位老右派”。获得平反时,他已71岁。

对于人生中诸多坎坷,他的办法是“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结果,他在那间资料室里成为一名高产的翻译家。

杨先生是饱学之士,学术渊博,功力扎实,这是他长期勤奋学习、执着努力的结果。他生前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说过他的治学态度:“我主张,做学问要有一种神圣感。学问不是个人的事情,是关系到民族国家的。你有了神圣感你就一定会负责认真,一定不会去抄袭、去剽窃人家的。”

杨敬年始终相信自己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他说:“我的日历年龄是100岁,人家看我的生理年龄是70岁,我看我的精神年龄也就30岁吧。”他的忘年交、南开毕业生姚炜觉得,杨敬年的灵魂,一定“没有皱纹”。

他说,“我有个自画像”,这个自画像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特点之一是把道德价值看得高于一切,第二是满不在乎。前者是儒家的影响,后者是道家的影响。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几年前,杨敬年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谈到过死亡。他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自己看得很淡。他自己总结:“我觉得我这一生没什么大的成就。不过我尽了力,尽了心。我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我都做了,所以我就死而无憾了。”

如今,那个“没有皱纹”的灵魂,“高高兴兴地”走了。

相关链接:①杨敬年1948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曾担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财政系主任。著有发展经济学专著《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人性谈》《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等,翻译有《国富论》《英国议会》《白劳德修正主义批判》《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第一花旗银行》《银行家》等著作。

②2016年6月15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管理委员会通过了推选杨敬年教授成为荣誉院士的动议,希望以此“赞誉杨敬年教授在中国大学任教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凭藉善良和谦逊,正视人生中巨大困苦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对于南开大学的师生来说,杨敬年教授就是南开校园里一个不老的传奇;而南开大学校训“日新月异”的精神也在杨敬年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B. 杨敬年1948年从牛津毕业时所写的博士论文,到21世纪的今天,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他晚年的最后一个出版作品。

C. 杨敬年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人,年轻时他师从民国经济学大师,86岁才真正告别讲台,90岁时学会使用计算机,百岁之年出版了自传《期颐述怀》,去世前仍然关心着国家的未来。

D. 20世纪80年代,杨敬年是国内最早引入和讲授发展经济学的学者,编写了国内最早的发展经济学教材,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开创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杨敬年93岁重新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成为畅销书,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杨先生不仅创造了自然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学术生命的奇迹。

B. 文章多次引用杨敬年先生自己的话,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感,准确可信,同时又能很好的表现和突出杨敬年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

C. “他的灵魂没有皱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杨敬年先生的心理年龄很年轻,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能够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D. 在一个教授的学术黄金时期,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接受改造”,荒废了大好时光,无所作为,令人惋惜。

E. 杨敬年先生是一个善良谦逊、勤奋执着的饱学之士,他一生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在经济学领域多有创新,多有建树。

3.请结合材料,谈谈杨敬年先生是怎样践行“一是把道德价值看得高于一切,第二是满不在乎”的人生准则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雪        

孙家正

一场好大的春雪。老人向窗外望去,地,雪白雪白;天,湛蓝湛蓝。推开窗子,一股清新、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他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这雪后的空气,直觉得润心洗肺,爽脑怡神。

五岁的小孙女妞妞,听说下雪了,一骨碌,自个儿从床上爬了起来,胡乱地穿了衣服,便吵着闹着,要爷爷带她去对面小公园里去堆雪人。

早饭后,这爷孙俩踩着积雪,便兴致勃勃地出了小区。走着走着,妞妞忽然放慢了脚步,悄悄地拉了拉爷爷的手。只见街口一侧的小土堆上,站着一个大约也就七八岁模样的男孩。那男孩的头发乱蓬蓬,上身穿一件脏兮兮的、长到膝盖的棉袄,下面是条薄薄的单裤,脚上一双老式的胶底球鞋也已破烂不堪。男孩面前放着一只豁了边的破盆子,里面有少许纸币和硬币。男孩身后的地上,蜷伏着一个衣衫褴褛,怀抱双拐的男人。行人往来,有的匆匆经过;有的人瞥上一眼,摇摇头,继续行路;还有的人,连头都不转过去,散步赏雪,悠然如常。老人想,这不能怪人们麻木冷漠,这类利用儿童和残疾人骗钱的伎俩,早已屡见不鲜。话虽如此,但每次见到此类情景,老人的内心便不免有些纠结。

老人出身贫寒,当然知道生活的艰辛。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部队,给首长当了秘书。后来又随首长到地方工作。一年春天,他们那个地区出现了大批的乞讨农民。首长要求各地立即查明情况。老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当他把汇总的简报交给首长时的情景。各地的汇报不约而同,几乎一致说,当前,本地形势一片大好,人民安居乐业,乞讨乃是邻省某地流入的农民。还说,春季外出乞讨是那个地区的传统。首长看了汇报,脸色铁青,“刷”的一声,将简报甩在地上,骂道:“胡说八道!乞讨为业?还传统!老子让这帮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兔崽子统统转业,也改行讨饭去!”

再后来,他也转业到地方,还在东部沿海的一个地区做了领导。他工作的那个地区属于全国先富起来的地方之一。但每次当他去看望老首长时,老首长总是反复叮嘱他:“富裕的地方,要多关心贫困的人民!”还特别提醒他“富窝里的穷人的日子更加难过哟!”

老人退休后常常爱回想这些往事,他自认为,没有辜负老首长,自己从来就不是那种富而忘贫之人。他在任时,这方面口碑不错;退休多年,捐款、救济这类活动,也从未落后过。

唯独这“乞讨”问题,让他烦恼,让他左右为难。诈骗、“碰瓷”之类的事听多了,有时,自己也犯疑惑。如今,政策好,挣钱的门路多得是,讨饭要钱,不是骗子,大概也是好吃懒做吧!不过,这些想法闪过之后,老人不由得又会自责起来。特别是一想到老首长,心里便很不是滋味。

妞妞磨蹭着不愿离开,老人拉了拉孙女,催促道,“妞妞,咱们走吧!”

他们往小公园走去。走着走着,老人感到手下变得沉了起来,妞妞往后赖着,接着,她干脆蹲下,不肯走了。老人俯身抱起孙女,继续往前走去。但是,没走几步,老人忽然觉出趴在肩上的妞妞好像正在哭。

他连忙停了下来,轻轻地问道:“妞妞,怎么啦?”

妞妞说:“刚才,我看到那个小哥哥哭了! ”

老人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那是骗人的!”想继续往前走。

妞妞仍然不依,追问道:“爷爷,全是骗人的么?”

老人一时语塞,含含糊糊、支支吾吾道:“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

妞妞并不罢休,像是问爷爷,又像是自言自语地嘀咕:“万一、万一……如果万一……那可怎么办哪! ”

老人心头一惊,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忙问道:“妞妞!你是说,万一这是真的,不是骗人的?”

妞妞“嗯”了一声,伏在老人的肩头,竟委屈得大声地哭了起来。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劝也劝不住。

老人有点慌乱,手足无措。妞妞的哭声,猝不及防,给他以触动,也让他愧疚。这原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还要妞妞问起吗?再说,假的便可以漠视么?倘若属于诈骗,那男孩的处境不是更加令人忧虑么?

老人自责,又甚感欣慰。他心疼地搂着妞妞,把她抱在怀里,心里暖暖的。

过了一会,妞妞不再哭泣,慢慢地平静了下来。看来她已拿定了主意。她从爷爷的怀里滑落到地上,拉着老人的手,盯着他的眼睛,不容置疑地说:“爷爷,我们回去吧!”

老人俯身看着孙女,郑重地说道:“好,咱们回去!”

妞妞牵着爷爷的手,走在前面,向那土堆,向那男孩走去。

太阳升高了,天空却似又飘下了雪花……

抬头一看,原来是道旁柳树上的积雪在融化、散落。剥落了积雪的柳枝,水淋淋、湿漉漉的,泛出了若有若无的浅黄嫩绿,在初春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清亮、光滑和新鲜。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对乞讨男孩的外貌描写很详细,他的落魄与路人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出了路人的麻木冷漠。

B. 老人曾经给老首长当过秘书,老首长的言行对他的影响很大。小说中老人的这段回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可信。

C. 面对孙女的质疑,老人回答“嗯,多数是……也许,也不一定”时的心理和《祝福》中 “我”回答祥林嫂对“地狱”的提问时的心理一样。

D. 连革命一生的“爷爷”也用怀疑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只有涉世不深的五岁妞妞还相信“万一他是真的”,这反映出环境对人的情感态度会产生影响。

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点。

3.请分析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关于雪景的描写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绝不违背清廷禁律。

B. 文中援引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是为了说明“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C. 贾宝玉作为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体现在红色上,红色可谓他情感内涵的象征符号。

D. 仅从“通灵宝玉”“寄名锁”“护身符”这些为保证宝玉安全的佩饰物上,我们就可看到他作为贾母、王夫人的掌上明珠、贾府宠儿的特殊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对人物的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既有对贾府宠儿宝玉所佩戴饰品的精细刻画,也有对落魄文人贾雨村衣着特点的准确概括,还有对尊贵皇妃元春服饰的“不写之写”。

B. 王熙凤盛装出场见客时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套上“青缎灰鼠褂”,可见“褂子”是清人在正式场合加于袍外的礼服。

C. 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代名词,红色也正是“怡红公子”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因而曹雪芹笔下的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

D. 曹雪芹不仅用服饰突出人物外貌和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通过服饰反映了人物际遇处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尊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的服饰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根据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季节轮换、地位尊卑的需要,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精华融为一体,运用到小说的描写之中。

B. 看破红尘出家时,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红色是他反抗封建礼教,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C. 服饰彰显人物的地位。邢岫烟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黛玉进贾府时也略去对黛玉的服饰描写,都显出她们贫穷窘迫、寄人篱下的困境。

D. 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却不细写她的服饰,因为无论穿什么都不足以标榜其尊贵,便索性不写。这不写之写更能引起人种种美的联想,比详写更经济,更含义深远。

 

查看答案

看下面漫画,按照要求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份学生学习文言文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喜欢读哪类文言文”和“阅读最大障碍”两个问题。调查人数为150人。请写出表格呈现的规律,并总结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要求:①答出一条规律,分析出一点原因;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

喜欢读哪类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最大障碍

人物史传类  

100人 

占比66.67%

背景资料         

96人

占比64%

写景散文类   

38人  

占比25.33%

断句翻译         

54人

占比36%

论说类       

12人  

占比8%

词义句式        

27人

占比18%

 

规律:

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