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吹管乐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先民们用飞禽的肢骨制成骨笛(也称骨哨),在狩猎时用于模仿动物的声音,以诱捕猎物或发出信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60余件骨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迹址墓葬中出土了20多支骨笛,经过碳14测定,它们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是后世竹笛等一系列管笛乐器的鼻祖。
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两支“篪”,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竹质笛子实物。它们有一个吹孔、五个按音孔和一个后出音孔,能演奏出六声音阶。篪的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东晋郭璞注《尔雅》:“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关于竹笛的起源,并不像有些资料所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从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的。
据史料记载,到唐代竹笛才加开了膜孔,这也成为中国竹笛区别于西洋乐器长笛及其他国家笛子的显著特征。西洋长笛没有膜,所以音色团润、温暖、细腻,音量较小。因为有了笛膜,中国竹笛的音色清脆亮丽,穿透性强。竹笛发展到唐代,在形制上已经和现代竹笛基本相似。唐朝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得到了繁荣,竹笛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很多唐诗中都有对竹笛的精彩描写:“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王昌龄《江上闻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施肩吾《夜笛词》)……不管是在①,还是在②,或是在③,都可听闻清丽悠扬的笛声。这些也是竹笛与诗歌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转。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的称谓。
宋元两代,竹笛得以广泛普及。到了明清,竹笛成为民间音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提高。
(取材于徐凯《中国竹笛发展的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篪”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骨哨一样属于吹管乐器
B. 材质为竹,“篪”字的形旁可印证
C. 吹孔与指孔不在同一平面
D. 横吹,在形制上与现代竹笛接近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竹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于中国本土 B. 优于西方长笛
C. 曾经没有膜孔 D. 音色清脆亮丽
3.根据“材料二”,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清冷的江水边 ②名楼揽胜处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B. ①名楼揽胜处 ②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③清冷的江水边
C. ①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名楼揽胜处
D. ①名楼揽胜处 ②清冷的江水边 ③夜晚清月朗照的人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犯、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锁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A. 击鼓出征 B. 击筑悲歌 C. 鸣锣开道 D. 打更报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 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在前进的路上,只有舍弃美丽的花瓣,才能抓住真正的蝴蝶。”
又有人说:“一朵花如果鲜艳的盛开,蝴蝶就会翩然而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古章华台遗址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①,中有人甚至认为诗歌经过翻译就会失去原来的神韵。以汉英翻译为例,汉、英诗歌的差异体现了两种语言文字、文化的差异。有的语言学家形象地将英语句式描述为“葡萄型”,主干后面跟着一串儿又一串的从卷句或修饰成分;汉语句式则是“竹竿型”的,②,很少有枝蔓,汉、英互译就犹如③。这些差异确实给汉、英诗歌互译带来很大困难。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满红高粱的山东高密,那片土地温柔 ① 坚韧,藏在这红色浪潮之中的, ② 是作者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一边是火热的抗争运动。 ③ 处于抗日战争乱世大前提下, ④ 让人感到的不是压抑与灰暗,而是一种强劲的生命力。 ⑤ 风吹雨打, ⑥ 沧桑变迁,这片土地都在人们的眼中,作者的笔下焕发勃勃生机与希望。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又 | 一边 | 因为 | 所以 | 尽管 | 尽管 |
B | 而 | 一边 | 虽然 | 但是 | 无论 | 无论 |
C | 而 | 这边 | 因为 | 所以 | 尽管 | 尽管 |
D | 又 | 这边 | 虽然 | 但是 | 无论 | 无论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