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祖居江西德安县。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给童年的袁隆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1949年,袁隆平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高中。当时,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慈善的母亲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能力,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时,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的而立之年,也是他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十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但只得到了一些奇花畀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了他的沉思,他决心开阔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进行探索。1960年受天然杂交稻株的启示,在育种方法上他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口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持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青少年科技博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 袁先生身体力行,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 年轻时候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 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密切结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袁隆平凭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及以其名字命名的一颗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 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 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不大作为。

E. 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3.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C 2.BE 3.①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他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②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20世纪50年代,盛行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但他视野开阔,20世纪60年代,通过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③不计名利、甘为人梯。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从而加快了攻关的步伐。④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他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美结合且高度统一。袁隆平攻下“杂交水稻”的难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9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的内容“慈善的母亲让孩子自己做主”,选项“在家人的支持下”错误。 2.试题分析:A因果倒置“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是“以其名字命名的一颗小行星”的原因;C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明,强拉因果;D原文的内容“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选项“他不大作为”无中生有。 3.试题分析:注意从“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他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美结合且高度统一”的角度作答。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恍惚

田洪波

    这是一件真事。

    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

    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大约有一米八十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叫黑叔。

    黑叔和我父母是朋友。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待。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

    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当黑叔把车的一侧档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

    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

    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入的袅袅香气。

那时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

    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黑叔接着叹息一声,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

    有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

    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把黑叔给说笑了。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记着,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

    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入呢?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八口。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后来黑叔给我夹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的问他,家里就你一个人工作吗?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

    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好朋友一样。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俩唠唠嗑。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

    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面前炫耀了。  

    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黑叔显得心事重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有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吃饱吗?

    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

    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桌上的。我多少有些失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

    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瘫什么的。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

    我的眼睛在黑暗中犬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依据真实的细节与对人物心理逼真的描写可判断本文叙述的事情是生活中的真事,具有全真性。

B. 当黑叔问我“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开汽车,像叔叔一样”,然而黑叔严肃地说“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可见黑叔是一个好讲大话的人。

C. 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这是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

D. 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文章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

2.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3.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理学在我国常说是“地学”,研究地上的自然环境。后来考虑到“人”的因素,于是加上“人地关系”。不过,这并不完整,还应加上“人与人”的空间关系。从这个内容上再来定性,人文地理应属“人学”或“社会”之学,研究“人山”、“人海”组成的社会空间。

    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既有一整套“体国经野”载之典籍的成熟思路,也有社会纵横表里的实践操作,而历史实际中不由人意的客观呈现,更具琢磨价值。从理论上说,经过夏商周以及秦汉的长期历史酝酿,在《禹贡》和《汉书·地理志》中,已然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可以说,为在偌大一块地域中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我们那个时代的祖先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主义”就是“九州”、“五服”、“移风”、“易俗”,这是“普天之下”:“问题”则是州、郡、县、乡、亭、里,这是“莫非王土”。需要我们虚怀而勤恳考察的,当然是古代社会人文的“地理”,即古人如何建州域、物土疆、辨方经野、因人纬俗。

    不少学者认为,最早的人文地理是行政地理。中国古代社会每一回在地域上的大幅度变化(或者“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都要求当朝的人士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或心理问题。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均为人文地理档案),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凭“籍”。

    还有许多全非制度性的社会地理现象,由社会自己滋生而出,研究起来,更觉贴近事实。它们虽多发生在县以下的社会里,但规模却可能比县大,甚至连州跨县也打不住,比如教帮、商帮、匪帮、庙会、山香、市集之类的活动。

    文化地理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话题。人类创造文学艺术,离不开大地,李白说“大地假我以文章”。认识这些文学艺术也离不开大地,俗话说,“不开万卷,不行万里,不能读杜诗”。我国古时候的所谓“人地关系”,不少都是人地的文化关系,古代士大夫即使面对的是鸟兽树木、高山流水,“关系”出来的也还是文化,而不是自然科学。

    古人记录的博物知识中有不少自然地理的内容,但古代地理之学的主流内容是人文地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传统地理学中,对山水的宏观格局有系统认识,但那些宏观格局是作为华夏大地的不易骨骼看待,其最高意义是为人文大局规定永恒分野,《禹贡》“九州”便是一例,僧一行的天下河山“两戒”也是一例,它们叙述的是河山布列,表达出来的却是人文大局。

    中国古代重水利,记叙河渠的书很多,其中有些内容很接近今天所说的自然地理。天然河流与人工渠道并述,已经说明其本意重在社会水利而不是自然水文。司马迁“观”“望”过不少河渠湖水,他的感慨是“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史记·河渠书》)

    最后,试总括一下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实力。就文化思想学问来讲,人文地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书,有思想,有价值观,有文学艺术。就治国平天下的作为来讲,人文地理是古人的一番成就,有尝试,有曲折,有治乱之变a就社会的结构成分来讲,人文地理是社会诸多事物的基本属性,有实体,有层次,有过程,有全国与地方之区别。几十年来,经老一辈学者的开启,在历史人文地理方面,对全国范围的政区演变研究、历代城镇规制与区位研究已相当成熟。

    (摘编自唐晓峰《人文地理:一门历久弥新的学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文地理应属“入学”或“社会”之学,其要义是不仅要研究“人地关系”,还要研究“人与人”的空间关系,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文地理。

B. 人文地理十分发达,既树立了社会地理的“主义”,也解决了社会地理的“问题”,形成了垂范百代的一系列重要人文地理概念。

C. 古代的人文地理“志书”,如《禹贡》有行政管理意义,因为每逢地域上有大幅度变化,朝廷都要拿出一套办法或说法解决“莫非王土”的版图“问题”。

D. 就文化思想学问、治国平天下的作为及社会的结构成分来讲,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潜力与实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人文地理本十分发达,它所呈现的“体国经野”的理论与实践操作,是客观而实际的,对我们来说更具琢磨价值。

B. “开边三面”或者“衣冠南渡”等手段,催生了教帮、商帮、匪帮、庙会、山香、市集之类的社会地理现象。

C. 文中引用李白的“大块假我以文章”,说明文学艺木中的人与地理有密切关系,但“关系”出来的更多是文化。

D. 中国古代记叙河渠的书很多,书中有些内容很接近今天所说的自然地理,但仍然不能算作“纯粹”的自然地理著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代士大夫即使面对的是鸟兽树木、高山流水的“人地关系”,“关系”出来的也还是文化。由此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自然科学的忽视。

B. 僧一行提出“天下山河两戒”的地理观念,固然代表了传统地理学对山水宏观格局的系统认识,但表达的主要内容仍是人文大局。

C. 司马迁“观”“望”河渠湖水,发出“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说明古人兴修水利重在社会水利而非自然水文。

D. 从文化思想学问、治国平天下的作为、社会的结构成分等层面来讲,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潜力与实力巨大,这将推动人文地理学历久而弥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老张是家里主要劳动力,是村里的扶贫对象。为了尽快脱贫,他把自家房子后面的一片林地铲平,开荒种芭蕉。直到园林部门把他告上法庭,他才知道他铲掉的树木中包含有五十多棵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樟树。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老张将面临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律制裁。

对此案件,检察机关认为应该严肃法纪,从重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但辩护律师认为:张某砍伐樟树,不是为了牟利,而是认知上的错误;惩治犯罪固然重要,但已经被破坏的林地并不能因此得以恢复;而被告一家人的生活很可能因此被毁掉。建议对张某从轻处理。

老张主动向园林管理部门认错赔罪,并主张承诺在被毁坏林木的土地上负责种植两千株珍贵树木,并负责护理,以赔偿损失,弥补过错。园林部门对老张的承诺表示认可,同时请求司法机关对老张从宽处理。

法院判决张某构成非法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鉴于张某与园林部门已经达成和解,还表示将积极地在破坏的林地上种植并护理珍贵树木,恢复林地生态,所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以上各方的言行及事件的结果,引起广泛热议。

请你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表明你的看法,阐述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以下是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李明参加招聘会时写给某知名企业的自荐信,文中划线的地方至少有5处语言使用不够得体,请你指出并进行修改。

尊敬的XX公司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李明,来自XX大学,②学习成绩优秀。我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③我的大作曾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我认为我是文艺天才,将来一定会在文艺方面有所成就。⑤看到贵公司的招聘条件时,我感觉非常符合我的标准,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我会为公司鼎力相助。

此致

敬礼!

XX大学李明

XX年X月X日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水乃万物之源,诸生之宗始也。”水缔造了人类,,也影响着人们的品德和情操,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心态。现在,世界正濒临一场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发出严重警告的水危机。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我认为,造成水危机的因素有三个:水的资源性短缺、水文化匮乏、制度管理不严。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缺乏管理制度造成的人为浪费、消耗、污染和破坏;又因为水的易得性,使人们对水的极端重要性缺乏认知,亲水文化意识淡薄。因此,在改变水资源短缺的基础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