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现代的货币政策,但其政策目标比较狭隘,主要集中在稳定物价和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个方面,手段主要是调整货币供应量。
从中国货币法制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货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定貨币,一种是非法定貨币。法定貨币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货币,一类是非信用货币。信用貨币依靠发行者的信用行使貨币职能,在交易使用时不需要称量,按照其面文的价值使用,中国古代的纸币和铜钱都是非称量货币,或者说都是信用货币。非信用货币依靠本身的金属价值行使貨币职能,在交易使用时需要称量,按照其金属价值使用,中国古代的黄金和白银都是称量货币,或者说都是非信用货币。中国古代各王朝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貨币政策目标所适用的货币,并不在于它是纸币还是金属貨币,而在于它是否为信用货币。只有在信用貨币流通的情况下,古代王朝才能够通过扩大信用发行、调整貨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貨币政策目标。
中国古代货币立法赋予铜钱信用貨币性质,使得各王朝能够通过减重铸造铜钱的方式,扩大信用发行,增加货币流通量,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各王朝调整铜钱供应量来实现其貨币政策目标的主要措施有放民铸钱、钱币回笼、打击盗铸、打击毁钱、限制外流、铜钱减重、虚币大钱等。
放民铸钱即朝廷允许百姓自由铸造铜钱并自由销毁铜钱,以满足市场对货币的客观需求,实现货币流通量的市场自动调节机制。然而,放民铸钱使朝廷丧失了铸币税收益,因此很少为中国古代王朝所采纳。钱币回笼是朝廷通过抛售白银、绢布等实物,减少货币流通量来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打击盗铸、打击钱、限制铜钱外流等,皆是保护貨币流通总量稳定的政策措施。朝廷实行铜钱减重和铸行虚币大钱政氣,既可以扩大铜钱货币供应量,又可以实现掠夺百姓财富、扩大朝廷铸币税收入的目的。铜钱减重的措施,即朝延铸行新钱的重量低于流通中旧钱的重量,但法定价值却与旧钱相等,这就可以用同等数量的铜材,铸造更多数量的铜钱,从而扩大铜钱的貨币供应。铜钱减重达到无可再减的程度时,就需要铸行虚币大钱,以一换多地收兑流通中的小钱,铜钱减重的进程就在虚币大钱的载体上继续下去。铸行减重铜钱与铸行虚币大钱两种措施交替使用,就可以使铜钱的减重,以及铜钱名义供应量的增长,成为持续不断的演化过程。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王朝货币政策稳定,则国运昌盛;货币政策动荡,则民生凋零。当前我国经济增量持续增加,貨币流通量达到空前的水平,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达到了更为高级的阶段。关于货币宏观管理,我们还缺乏超长周期的实证运行经验。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祖先的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证,将其作为宝贵的文化科学遗产,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古代货币政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尽管也有货币政策,但手段相对单一,目标不够多元,主要体现在稳定物价、调节国民收人再分配两方面。
B. 中国古代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所适用的货币,只能是法定货币中的非称量货币即信用货币。
C. 中国古代通常通过发行金属货币或纸币来扩大信用发行、增加货币流通量,以此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
D. 当铜钱减重无可再减时,虚币大钱便成为了中国古代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措施,借此铜钱减重的进程得以持续下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交易时,纸币和铜钱等信用货币按照其面文的价值使用,而黄金和白银等非信用货币按照称量时所体现的金属价值使用。
B. 中国古代王朝很少采用放民铸钱的方式来调节市场的货币流通量,因为这种手段弊端明显,使朝廷丧失了铸币税收益。
C. 铜钱减重的措施,即朝廷通过减轻用以流通的新钱的重量,用同等数量的铜材铸造更多数量的铜钱,从而扩大货币的供应量。
D. 中国古代铜钱既是金属货币也是信用货币,因此,减重铸造铜钱成为了历朝各代扩大信用发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式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铜钱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其供应量的调整措施种类繁多,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货币政策取向也会因时而变。
B. 朝廷实行铜钱减重和铸行虚币大钱政策,虽然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铸币税收,但也掠夺了百姓的财富。
C. 关于货币宏观管理,当前中国还缺乏超长周期的实证运行经验,所以,继承发扬古代货币政策的施行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D. 从历史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量持续增加,货币流通量达到空前水平,这些都取决于现阶段稳定的货币政策。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位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高中阶段的学习最需要注意什么?请给即将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提一两条建议,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②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了所谓“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现评论。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
③请以“荷”为题,写成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牚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牚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观众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妹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3.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5.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6.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②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 一诗中“ ,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③《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2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土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