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第周:生命奥秘的探索者
童第周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后,他在这方面
的探索更是不断深入。
在生物遗传学和胚胎学领域,美国科学家摩尔根所建立的染色体学说,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地位。这位现代实验生物学的奠基者,借对果蝇的实验研究,建立起了遗传学体系,成了一名享誉世界的人物。童第周十分尊重这位鼎鼎大名的学者和他对生物遗传学的杰出贡献,但也有一个问题童第周长期得不到答案:摩尔根的染色体学说认为,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生物,在传宗接代的家谱中所以能保持子孙相传的遗传性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控制的。指导细胞一切生命过程的指令,都是从细胞核发出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情况究竞是不是这样呢?唯有通过实验研究来加以回答。
童第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毓芬,叶为他这一大胆的想法而激动,决心全力协助他的工作,一批年轻的助手也来到了童第周的身边,大家组成了一个同心协力的研究班子,他们以金鱼和鳑鲏鱼为研究对象,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文化大革命”风雨动荡,这里的一切工作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结果证明,生物性状的遗传,并不完全决定于细胞核,细胞质也表现了它主动的、积极的作用。成果引起了世界生物学界的关注,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教授牛满江提出了与童第周合作研究的愿望,童第周接受了牛满江的橄榄枝,研究所建在了北京中关村。
这样的实验,需要科学家周密、审慎的科学头脑,需要比钟表工人更精细的操作技术。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往往从清晨6点观察金鱼排卵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一口气干上七八个小时。匆匆吃过带到实验室来的午饭以后,他伸展一下发麻的手脚和变得僵硬了的腰背,接下去又是一场紧张的操作。黄昏降临了,灯光代替了日光。实验仍在进行之中,特别是制备核糖核酸的实验,需要保持摄氏4度的恒温,童老和他的助手们不得不穿着棉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与其说是一项研究工作,不如说是一场意志和体力的拼搏!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他们把从鲫鱼的卵细胞质里提取的信息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细胞质里,结果得到了一种性状有着明显变异的鱼种。这种鱼居然有着金鱼那样肥大的头部和丰满的躯干,浑身也披着金光闪闪的鳞片,但却脱去了金鱼那条雍雅华丽的纱裙,换上了像鲫鱼那样直峭利落的单尾。这证明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画家吴作人把这种鱼称为“童鱼”,并作《金鱼图》以祝贺。
“童鱼”的诞生,并未使童第周停止新的探索,1976年,他和牛满江的实验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以蝾螈和金鱼这两种不同“纲”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研究,得出了高级的两栖类蝾螈的脱氧核糖核酸,也会影响低等的鱼类的遗传性状。此后,童第周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社会职务,仍旧日夜思考着科研工作,他制订了一个短期和一个长期的科研规划,还打算在牛满江教授的支持下,在我国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生物研究中心。
1978年,童第周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克隆技术发展的关注,受到国际生物科学界的认可。
为了推动全国的科研工作,他还多次到天津、广州、上海等地去作学术报告,1979年3月6日上午,他给浙江省的科技、教育、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作关于加速科技发展的报告,突发疾病,不久在北京离开人世。
(周文斌、李元著《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和海洋事业的先驱》)
②后来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为中国在世界生物学
界赢得了可贵的荣誉。
(中国科学院《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引领中国克隆走向世界的先驱》)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童第周一生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他的探索不断深入,对摩尔根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的染色体学说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
B. 在叶毓芬和一大批年轻助手的协助下,童第周的科学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一一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
C. 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从清晨6点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七八个小时的工作,他手脚发麻、腰背僵硬,既说明他身体强健,也说明他毅力超人。
D. 童第周为了推动国家的科研进步,多次出京到外地作学术报告,最终病倒在报告现场,他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
2.童第周对生命的奥秘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从文中看,童第周有哪些崇高品质?试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料是需要辩证的,同一史实,各书记载互异;同一原文,彼此引述不同;或采摭古书不记出处,或商榷前史而全违故实,以致事实讹谬,文字错舛,真伪混淆。若不加以辩证而随便引用,不但异说纷纭,无所适从;必至以讹传讹。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就是考据学。这种学问,汉代的经注已开其端。自晋以后,辨证史籍的书多起来了,裴骃注《史记》,对于原书的文句音义多所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对于原书的史实多所增补;吴缜《新唐书纠谬》对于原书上史料的讹谬多所纠正,这些都是考据学的先导。
到了清代,考据学大大地发展了。在清代,学者因受政治的压迫,不能涉及与现实有关的学问,于是埋头于故纸堆中,从事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因而中国的古典文献,无论经书、子史或史书,大部分都经过了一番考证。对于各种史籍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无不探源索隐,钩沉辑佚,考异正讹,使其本源大白,讹误自明,异说并陈,是非自见。清代辨证史料的著述甚多,其中有通辨诸史的,有专辨一史的。通辨诸史的书,最有名的,是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书是对原书上文字的校正、名物的训释,王书是对考证原书上的典章制度以及史实的校勘,两书各致力于一个方面,若融合而贯通之,则对史料之辨证,甚为有益。专辨一史的书,以辨“四史”者最多。崔适的窜乱《史记》的十余家,纠正纰缪;考证《汉书》的多侧重于文字的校正;考证《后汉书》的多侧重于史实的纠谬。考证《三国志》的皆系补佚考异。自《晋书》以下的诸史,辨证的书虽不及“四史”之多,但诸史皆有考证之书。
以史料的范围而论,清代学者所考证的史料只是史料中的一半,即文献上的史料;至于考古学上的史料则做得非常不够。这是因为许多考古学的史料,如新、旧石器文化遗物、甲骨文及汉晋简牍等尚未发现,同时也是因为他们还不认识地下出土的史料的价值,当时并不是完全没有考古学的资料,如殷周之彝鼎、两汉之石刻画像,早已呈现在当世学者之前,但均未被引用为考证古史的资料。即以文献考证文献而论,清代学者也没有考证完,例如从对诸史之史书志考证看来,侧重于地理和艺文,天文、律历、书表考证不太多;有关社会经济之食货志,风俗习惯之舆服志则绝无考证。
清代学者考证使用的方法,是以文献考证文献,即以甲书上的史料辨证乙书上的史料,以真书上史料订正伪书上的史料,以各书上一般的通论指斥某一书上独特的异说。这种方法,用以有史以后的史料考证是可以的,用以史前史的资料考证,那就无异以伪辨伪,以疑证疑。
晚近以来,对于考古学上的史料之考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但也不是到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可做。例如若干青铜器物的时代,尚待考证;若干甲骨文字的字义,尚待训释;若干汉代的石刻画像,尚待说明。特别是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古人类、古生物的化石,古角器物、彩陶等,都需要我们做详细而精密的科学研究,才能变成史料。
(摘编自翦伯赞《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同一史实,不同的书记载不一样,引述原文各不相同;采摘古书不标明出处,商榷前史讹谬,以致异说纷纭,真伪难辨,因此,史料需要辩证。
B. 汉代经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晋代辨证史籍的书多起来了,裴骃注《史记》,裴松之增补《三国志》,吴缜纠正《新唐书》,这些是考据学的先导。
C. 钱大昕的《二十一史考异》校正原书上的文字,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考证、校勘典章制度及史实,两书辨证诸史,融合贯通,系统全面。
D. 对于史书中的史实,凡有可疑的地方,清代学者探源索隐,钩沉辑佚,有通辨诸史的,有专辨一史的,考据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殷周的彝鼎、两汉的石刻画像等考古资料在清代虽已被发现,但并没有用来考证古史,这说明当时学者还没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B. 虽然清代辨证文献史料的著述很多,但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绝无考证,由此看来,当时学者辨证史料的范围尚不够全面。
C. 清代学者用文献考证文献、史料辨证史料这种方法考证有史以后的史料有效果,考证史前史则有许多需要修正和补充的地方。
D. 清代学者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等手段,对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代学者埋头于故纸堆,致力于与现实无关的考据学,造成学术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和当时政治上的限制有很大关系。
B. 不知道利用考古学上的资料,也缺乏较多的考古发现,因此,从史料的范围来看,清代学者考证史料仅局限于大部分的文献资料。
C. 晚近以来,虽然考证考古学上的资料取得了成绩,但对于一些青铜器物的时代、甲骨文字的字义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D. 清代考据学的成就与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考古学上的史料即如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帆船来说,帆很重要,它能让帆船在航行中借助风力前行;但是帆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帆大,借助的风力就大,而风力太大,就有可能把船掀翻。于船而言,帆不是越大越好;那么于人而言,来自别人的帮助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和体会,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观察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并描述画面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5个字。
(2)请用一句话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2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①______,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②_____,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③_______,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的审美感受,总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人通过大脑的作用,依靠多种分析器的共同参与, ① 反映客观对象多种多样的特征和属性, ② 产生完整知觉。 ③在欣赏某些艺术作品时如此,在欣赏自然风景时亦如此。 ④ 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对文字的视知觉所占地位虽然并不重要,但文学形象所激起的美感,却是建筑在回忆的表象基础之上的, ⑤表象实质上又是知觉在记忆中概括的保留和复现。 ⑥ ,在这个意义上说,审美感受始终脱离不开知觉因素。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而且 | 然后 | 不管 | 其实 | 即使 | / |
B | 就能 | 进而 | / | 因为 | 毕竟 | 总之 |
C | / | 并且 | 不但 | 因此 | 尽管 | 所以 |
D | 才能 | 并 | 不仅 | / | 而 | 因此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