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战中,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外务省的密电曾被中国特工破译,情报也确实送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手上,可惜罗斯福不相信中国人有此本事,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以致美国海军遭受惨重损失。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成功破译日军密电的功臣究竟是谁?这一直是个谜。作家吴越历经数十年研究、探访,积累了多方面珍贵史料,终于使这位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他就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密码破译天才池步洲。
1908年,池步洲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一个农家,因家贫无力上学,童年时代池步洲是在放牛、割草中度过的。直到他十岁那年,二哥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全家迁到福州,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善,池步洲才有机会上学。凭着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他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修完了别人要用十二年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为了培养这个天赋甚高的弟弟,哥嫂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毕业后,池步洲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并娶了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为妻,婚后育有一儿二女,一家人其乐融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心想回国参加抗战的池步洲历经周折,毅然携妻子及子女回国。为此,他的妻子白滨英子与自己的日本家人断绝了关系。
回国以后,池步洲通过同学的介绍,到“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机密二股”(“中央调查统计局”的前身)去做破译日军密电码的工作。
当时池步洲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在驻日大使馆工作好几年,居然不知道“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是个特务机关,只以为那是政府的一个直属机构。他之所以能够“入污泥而不染”,没有参加特务组织,是因为他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觉得这样一个爱国青年,不应该让他蒙受污垢,就没叫他填表、宣誓。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日大使野村的特级密电,根据当时情况池步洲判这是日美开战的先兆,结合此前译出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作了两点估计:一,时间可能在星期天,二,地点可能在珍珠港。他把译出的电文拿给组长霍实子看,并提出自己的判断,霍实子点头称是,霍实子拿着密电译文跑步送交毛庆祥,毛阅后立即亲送蒋介石,蒋也立即将密电内容通知美国驻重庆使节。至于罗斯福总统接到情报后为什么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一说麻痹大意,一说忍痛牺牲,究竟为什么,只能说是历史永远的谜团了。
1943年4月18日清晨六点,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两架专机,由六架战斗机护航,从拉包尔机场起飞,但被美国空军紧紧咬住,穷追不舍,最终一架被击落在拉包尔机场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加一架被击沉于附近洋面的深海底。第二天,搜索终于在原始森林中找到了坠机的残骸,山本五十六手握「月山」军刀,横倒在飞机残骸的旁边。
事后,日本方面对山本出巡的日程何以泄露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因为日本海军的密电码4月1日刚刚更换,不可能那么快被破译。日方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妄加推测,有的说日本海军内部有潜伏特务;有的说是因为两艘美国潜水艇袭击马琴岛,缴去了密电码本;还有的说这一段时间,所罗门群岛上空被击落的日军飞机上携带的密电码本被破译了。而真实的历史是,这份密电是池步洲破译出来的。
抗战结束,池步洲因反对内战,不愿继续为蒋介石效劳,于1946年秋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福建闽清乡下种田,侍奉老母。
1951年4月,在全国镇反运动中,池步洲因“抗拒反动党团分子登记”罪被捕入狱十二年。十年动乱中再度受到冲击。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在上海巧遇当年的顶头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这两位八旬老人,一个证明当年池步洲虽身在中统,但确实没有参加过特务组织;一个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霍实子还特别指出他曾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那份密电,因此不但无罪,而且有功。1983年4月1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为池步洲作了彻底平反。
晚年,池步洲陪伴妻子回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2003年2月4日,池步洲在神户辞世,享年96岁。根据老人生前“重返祖国,埋骨故土”的遗愿,他的骨灰被送回中国安葬。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池步洲十岁那年,二哥带领全家迁到福州,池步洲才开始上学,后来哥嫂看到他非常聪明,就变卖田产,送他到日本东京大学深造。
B. 池步洲凭借过目不忘、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高智商,数次跳级,仅用九年时间,就修完了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C. 白滨英子是一位出身望族的日本姑娘,为了和在中国驻日大使馆武官署任职的池步洲结婚,断绝了与日本家人的关系,婚后他们育有一儿二女。
D. 池步洲回国后虽然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得机密二股”做破译日本密电码的工作,但由于上司李直峰很赏识他,就没有让他加入特务组织。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1937年,池步洲历经周折,携妻子及子女回国参加抗战。由于十足的书呆子性格,被同学利用,进入“中央组织部调查统计科”特务机关工作。
B. 池步洲借助美国缴获的密电码本破译出山本出巡的日程,使山本五十六及其幕僚分乘的两架专机起飞后被美国空军穷追不舍并击毁。
C. 池步洲通过截获了一份驻美大使的特级密电准确判断出日军可能偷袭珍珠港,但接到情报的美国国总统罗斯福未采取任何防御措施。
D. 直到1983年3月,池步洲的上司李直峰和霍实子证明当年他干的都是抗日事业,有利于国家民族,他才得以洗涮罪名彻底平反。
E. 池步洲爱国情怀始终如一,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回国参加抗战,他反对内战,即使晚年到日本神户居住,但他还是保持着中国国籍。
3.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诗》与中国礼乐制度
马庆洲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经典”却屈指可数。其中以《五经》最为重要。《诗经》是《五经》之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经”,也是“诗”;它也是《五经》之中最重要的一种,出现时间最早,最为可靠,“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梁启超语)。 “五四”以后,《诗经》因其自身的特质而更多地被视为“文学”,而纵观两千余年的经学历程,我们不难断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还应当说是其“礼乐教化”的功能,以及由此所造就的“诗教”传统。
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三百余篇,其内容丰富,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其“诗教”意义,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诗经》遭遇“秦火”,但仍得全。汉兴,传诗者有鲁、齐、韩、毛等诸家。经过东汉前期的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渐广,又因郑玄总结诸古文经师的成果,兼采今文经说,为毛氏《诗诂训传》作笺,终于大显于世,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版本。
《毛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三家诗”,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诗序》的存在,及其“依序解诗”的朴实学风,最终“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宋代以后,对“序”的态度,成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重要的分水岭。而“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当今也有学者《诗大序》明确提出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方面的巨大功用,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大序》对诗教的规范做了明确的总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在汉代确立其地位的《毛诗》及其“诗教”传统,中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在唐代得到系统性的强化,汉唐诗经学也由此达到顶点。唐人在汉代“美刺”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毛诗》的“雅”“颂”之政教功能,并将其用之于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同时,唐代的科举考试,也突出雅、颂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理学大兴,但《诗经》的政教功能一直不曾弱化,其影响依然不减。科举时代,“五经”取士,《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虽也饱经灾难,但社会依然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经典的教化和滋养,不能说没有功劳。注意一下紫禁城坤宁宫里“日升月恒”的匾额,老百姓婚嫁时“琴瑟和鸣”的对联,我们不能不感叹经典“日用而不知”的伟大所在。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9版)
1.下列关于《诗经》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因既是经,也是诗,且出现时间较早、最可靠,在《五经》中具有最特殊最重要的地位。
B. 《诗经》既有“礼乐教化”的功能,又有“诗教”的传统,这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C. 《诗经》由孔子编订,有三百余篇,内容丰富,且阐释空间巨大,并且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了“诗教”的意义。
D. 《诗经》遭遇了秦始皇时期的“秦火”但得以保全,又历经汉代唐朝宋代的历史变迁,它的政治教化功能影响深远。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毛诗》从流传渐广到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要读本,原因甚多,而郑玄在其中的作用居功至伟。
B. 《毛诗》的“序”是诗经学史上最错综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而被后世学者视作研究《诗经》的障碍。
C. 《诗大序》明确提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道于诗”,因而有学者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的巨大功用予以充分肯定。
D. 《毛诗》能推动中国礼乐制度的传承,得力于自汉代以来的“诗教”传统一直保留以及后来的政教功能一直未曾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礼作乐形成于西周初年,虽“诗”“乐”不分,但直到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的作用。
B. 在唐代,从日常政治活动到科举制度,都强化了《毛诗》中“雅”“颂”的政治教化功能。
C.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已超越了典章制度的范畴,渗透到了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D. 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仍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与经典的教化和滋养是分不开的。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里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选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有删改)
1.第二段中详细列举“功课” 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2.请概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所犯错误。
3.作者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欣赏?
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 鸳鸯说:“天天咱们说, 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 都有一个篾片相公, 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 请结合本回情节, 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净虚老尼托付凤姐退亲一事,凤姐说,“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你怎么理解她的话?可见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 )( )
A. “宝黛初会”时宝玉摔玉,是因为他觉得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玉不是个好东西,表现了他的平等思想和率真任性的性格。
B. 贾元春被选为贵妃回家省亲时,贾府修盖了“大观园”,元春叫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宝玉一起住进园中,宝玉住的是“怡红院”,迎春住的是“秋爽斋”,探春住的是“蓼风轩”。
C. 大观园中探春起意成立诗社,李纨自荐掌坛,自号稻香老农,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富贵闲人。
D. 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写下充满抑郁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E. 宁国府为秦可卿出殡的排场,荣国府迎接元妃省亲的盛举,把贾家的富贵权势充分表现出来,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贾府也就从此走向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