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1)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这两首诗描写场面有怎样的不同?

(3)有人认为《秋歌》末二句显得多余,将此删去“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该说法?简述理由。

名句名篇默写

 

(1)两首诗都写到了子女对远方征夫的心情思念。《秋歌》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只是突出了女子对征夫的关心,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的急切心理。 (2)一在户外,一在屋内;一为长安“万户捣衣”的场面,一为女子“絮征袍”的细节;活动人物一为群像,一为个体;一为情景交融,一为细节描写。 (3)不同意。从风格看,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从内容上看,由“闺情”写到“战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从结构看,前四句描绘画面,末二句如画外音,揭示画面了蕴含的意义。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这是比较鉴赏题,比较的点是“思想感情”,要求是“有何异同”。第一首诗歌写“捣衣声”,这是为征夫做衣服,“玉关情”直申思夫之情;第二首诗歌写“絮征袍”,这是为征人做棉衣,同样表达思夫之情,在这一点上,应是相同的。“秋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直表思妇的心声,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间接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中,“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主要表达的是对丈夫的冷暖的关心之情,希望早日能把冬衣送到边关。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可以先根据诗歌的内容把握两首诗歌的题材,应都属于思妇征人类,主角都是思妇和思夫,从这类诗歌的情感角度答题即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描写场面有怎样的不同”,考生应先到诗歌中找出场面描写的诗句。所谓“场面”,应是有人、有物、有活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从地点来看,前者应在室外,后者应在室内;从活动来看,前者在洗衣,后者在做衣;从人物来看,前者为“万户”,后者应为个体;前者既有人物的活动,也有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后者抓住“絮征袍”的动作细节进行描写。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秋歌》末二句显得多余,将此删去‘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该说法?简述理由”,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陈述理由。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答题。《秋歌》前四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所写的画面集中于闺阁,所表达的情感局限于闺情,表达的是思妇对征人的牵挂;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则是表达美好的愿望,而这一愿望不仅是闺阁女子的,更是天下百姓共同的愿望,立意得以升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若水先生传

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节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迫

B. 长吏多其义   多:赞赏

C. 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拦

D. 人臣称委质故主  质:身体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若水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雨,描述不时出入,这是为了追求远离世俗,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B. 余若水的朋友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他自认并非是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委婉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

C. 余若水一生穷困,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D. 作者对余若水既赞赏又同情,认为它既有志节又有智慧,长期隐居于乡间,宫怀抱负,终了一生,真是难能可贵。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造焉。

4.余若水“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家应以宽广的胸怀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旁观者清,真诚接受他人的批评,能够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丰子恺早期的散文注重以童心观照世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的是一种自然朴素、宁静纯真的美。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漫步在池塘边,荷叶撑开一张张绿伞,托出碧如翡翠的莲蓬,这让我想起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秦淮河边灯火通明,游人如织,偶遇多年不见的知音更让人高兴不已。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一分钟自我介绍,其中有些内容游离中心,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得体,对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叫李博,18岁,是来自某某中学的高三学生。

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

③我喜欢游泳,也喜欢户外运动,每个周末都要和朋友们到郊外爬山。

④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不惧挫折,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

⑤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善解人意,我会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

⑥某某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

⑦我的家乡在青岛,那里依山傍海,是风光秀丽的大都市,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

⑧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我将倍加珍惜。谢谢!

A. 多余的句子是⑥⑦,不得体的句子是②⑤⑧

B. 多余的句子是⑤⑦,不得体的句子是③④⑧

C. 多余的句子是③⑤,不得体的句子是④⑥⑦

D. 多余的句子是③⑦,不得体的句子是②⑤⑧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排比)

B.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C.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拟人)

D.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对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从日本处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中,我们看不出日本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有丝毫的悔意。

B.最新宣传片《大美开封》以全新的视角、唯美大气的制作风格,再现了古都昔日的繁华盛景和今天“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魅力。

C.专用发票打印要求比较严格,打印内容一定要在发票制定范围内,其中密码区的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框区内,超出框外的内容是无法通过认证的。

D.眼镜落上灰尘,不少人用眼镜布擦拭,专家表示不认同这一做法,因为多数眼镜布价低质次,纤维间隙较大,擦拭眼镜只会适得其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