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80年年初,导演黄健中带着演员刘晓庆来到北大镜春园76号,拜访自己二哥黄侯兴(中国社科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的导师王瑶。几天后,王瑶自我调侃地对黄侯兴说:“你看,刘晓庆凭一部电影《小花》家喻户晓,可谁又知道我呢?”
今年,“王瑶百年诞辰纪念”在京举行。5月7日下午,北大博雅酒店,主持人颇有深意地说,自己已将当天会议发至微博,不少网民却问,谁是王瑶?
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奠基人”写过一篇《自我介绍》,其性情可见一斑: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黑白颠倒”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他在清华的同学、北大的老同事季镇淮生前更记得,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自昆明回到北平,搬入清华新西院,已写完研究生论文《魏晋文化思想与文人生活》的王瑶意气风发地向他宣称——“我相信我的文章是不朽的。”
“对于昭琛,我也有我的认识,他有他的优点和长处,但也有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我不能把他看成一个圣人,如果那样看他就不真实。”王瑶的妻子杜琇目前定居英国曼彻斯特,在发给我的资料里,她平静地收尾:对于我们走过的路,经历的时代,现在似乎越来越明白了。
但真正难以说清的,恰是他者对逝者的述评。
自称王瑶“莫逆之交”的古文字学家朱德熙指出,他做学问兼占两种优势:一是记忆力强,过目不忘;二是聪明绝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密的分析力,知人、论世、治学,多有深刻独创见解。
1942年5月,王瑶抵达昆明,9月复学西南联大。继而考入清华文学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攻读中古文学。“朱先生手拿方纸卡片写黑板,一块一块地写;他跟着抄,一块一块地抄。我坐在后面听,没动手。”季镇淮忆道,朱自清在暑假开设《文辞研究》,只有他俩听讲。
1951年,王瑶发表了《中古文学史论》,来自他在清华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讲义,至今公认为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在书里他提到,成稿于1942年至1948年,每一篇写成,都先请朱佩弦师(朱自清)过目。“已故的闻一多师,也曾给过作者不少的教正。”朱自清病逝前,对他将史料竭泽而渔、探明史识的能力,倍加赞许——“前天读了你的《小说与方术》,觉得非常精彩。你能见其大,将繁乱的琐碎的材料整理出线索来,这是难得的,有用的;同天读到你的《古文辞的研读》,也觉得有特见。”
1963年给本系研究生做辅导时,王瑶大胆放言。尤指曹禺解放后之所以没写出超过《雷雨》的作品,一是受了题材的限制;二是很受拘束,“写到一定程度就不敢放手写了”。市委相关部门很快掌握信息,定罪“借为曹禺鸣不平来发泄不满情绪”。陈徒手誊抄材料时,不禁为他在那一晦涩时刻敢于发出真知灼见而暗暗吃惊,又为一代有着深厚积淀的学者即将卷入的命运深深惋惜。
1968年8月,王瑶被关进牛棚,受到严格审查与监督劳动。王瑶向乐黛云谈起,在“牛棚”里,严肃的朱光潜先生偷偷写了一首打油诗,念给他们几个听。艰难苦闷中,他们忍不住笑出声来。看守极为恼怒,强令他交待背诵。他矢口否认,招致一顿痛打。黄侯兴也说起,1973年,他结束在“五七”干校的审查批判,回到北京。客厅里,师生相对无言,泪水代替了沉默。“大概是为了改变那沉闷的空气吧,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天下午,他和几个被管制的教授在校园里拔草。几个红卫兵走过来嫌他拔得不干净,声色俱厉地问,你在干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拔草。‘拔什么草?’‘毒草。’‘怎么拔?’‘连根拔。’一个红卫兵朝他的腰部猛踢一脚,气呼呼地说,牛鬼蛇神还有闲心开玩笑。说完他哈哈大笑。”
“我一直认为昭琛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要是环境更好一点,兴趣更专一点,他一定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朱德熙点评道。数十年如一日,王瑶每天读报,一字不落,从字里行间猜测言外之意。钱理群、陈平原还常见到他坐在客厅里,扮演“政治分析家”,口若悬河、兴致勃勃地揣度天下大事,关注国家民族命运。
晚年,王瑶负责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担任过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大力扶植青年学术力量;1987年,他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挑选陈平原等一批学者专家,组织课题组。第二年元旦过后,《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开启写作。当天,大家聚在镜春园76号,他笑称,这是他平生最后一项学术事业,“只准成功不能失败。”“先生去世前半年,虽有各种干扰而难得平心静气读书做学问,只要提及此课题,他那明显苍老了许多的脸上马上容光焕发。”陈平原说,告慰王瑶在天之灵的是,这份他尚未来得及展开的学术史研究终有收获。
1989年11月21日,在肺病未愈的情形下,他强要参加巴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的开幕式。会上发言未几,便无力支撑,迅即被人扶出,送入医院。12月13日上午,他在一个弟子的手心上划起一字——“死”。钱理群闻讯后,告知陈平原:大树倒了。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王瑶(1914-1989)字昭琛,山西平遥人,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先是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后来转向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学科的奠基人,著有《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古文学史论》《鲁迅作品论集》等。著名弟子有钱理群、陈平原、温儒敏等。
(百度百科)
②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钱理群《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
③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钱理群《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引用的传主的一篇《自我介绍》,既真实地展示了作者的性情,又展现了他坦然自若的心态。
B. 《中古文学史论》成为至今公认的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的里程碑式著作,这与传主将史料竭泽而渔、探明史识的能力息息相关。
C. “我一直认为昭琛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这句话既有朱德熙对传主的赞许之意,也隐含了遗憾之情。
D. 本文描写了传主“每天读报,一字不落”的相关细节,刻画了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形象,印证了前文“具备一个大学者应有的素质”的论述。
2.试分析本文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结合文中“他者对逝者的述评”,试概括并分析传主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 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 《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D. 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不是先考虑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B. 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 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 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 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 《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 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做一个美好的人,是绝大数人的心愿。为了这份美好,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如整容、化妆、注射药物等等。但是,除了外表美好,心灵更需要美好。作家毕淑敏说:读书使人更美好。
请根据材料的提示阐述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下面是线上扫地机器人价格区间销售情况示意图,请你把该图的主要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____①,才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试想,一个生灵涂炭、战乱纷争的国家,___②?而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如何实现民族复兴,___③。这不,习近平也交代了:“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 ①是写作者自赏, ② 是小范围好友传阅, ③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 ④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扬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 ⑤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 ⑥ 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无论 | 还 | 抑或 | 因此 | 不仅 | 而且 |
B | 既 | / | 也 | 所以 | 不但 | 还 |
C | 不管 | 也 | 还 | 因为 | 既 | 又 |
D | / | 还 | 又 | 因而 | 不仅 | 而且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