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霾为何物?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霾为何物?

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从雨狸声。可见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狸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诗经·邶风》的《终风》一篇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近年来,霾频频出现于中国城市及媒体报章。支撑霾字频繁现身的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现今的霾携带了多种多样对人体有害的成分——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而且,城市越大,人口越多,建筑越密,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的霾比古代的霾,引发的关联效应愈加深广、复杂,已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从古至今,霾都为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风吹起尘土,形成了古代的霾。现今,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霾依然要靠风稀释、吹散。雾霾缠城,一阵阵大风将霾吹得无影无踪。因此,《诗经》中有“终风且霾”,风和霾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下列有关“霾”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霾”源远流长,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无数年来,它的意义变化不大,然而在诗歌中却屡屡出现。

B. 古代风吹起尘土,声音犹如狸音尖锐,形成了尘土飞扬的霾,但这只是一种令天色浑浊的天象罢了。

C. 笼罩在当今中国多个城市的雾霾,夹杂着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D. “终风且霾”的“霾”与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对于这种说法目前还无法确认。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霾”是大风扬起尘土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如《诗》中“终风且霾”和《九歌》中“霾两轮兮絷四马”。

B. 类似伦敦烟雾事件的大气污染当前在中国重演了,让中国的不少城市居民周期性地体会到“呼吸阵痛”。

C.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环境与伦敦等饱受空气污染工业革命重镇相比,明显更具有环保性和田园性。

D. 在今天,在人工减排不畅的情况下,对付雾霾,还是基本靠“吹”,还得依靠一场大风,吹散雾霾。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由于古代江南的气候环境与北方不同,因此“霾”的具体意义,之于南方与北方而言也是有所不同。

B. 自古以来都有雾霾天气出现,不过那时的霾只是携带原生态的尘土,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C.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等因素,当今社会出现的“霾”与古代的“霾”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D. 正是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及相对滞后的环境治理,使得当前自然环境变得愈发恶劣,因而环保刻不容缓。

 

1.A 2.A 3.C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从诗歌中却屡屡出现”理解错误,原文中的信息是“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后世的汉语表达不一定都是诗歌”。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A项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A项,“霾两轮兮絷四马”中的“霾”同“埋”,陷在土里的意思。 3.试题分析:C项,“本质的区别”属于主观臆断,原文中的信息是现今的霾“不同于裹挟尘土的古代的霾”,并没提到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后面的要求作文。

妥协是把好保护伞,但也是个可怜的破屋檐。——法国谚语

在妥协与不妥协问题上,你有什么经历体验和感悟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叙述类文章。

要求:(1)选好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标题;(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请用||把下面的段落划分为四个层次。

(1)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2)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3)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4)有人注意到身高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5)那天地总共蹲了八十几次。(6)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7)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8)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池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查看答案

把下面的几个句子改写为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减文字,调整语序。

清明时节,为了表达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人们纷纷举行各种纪念祭奠活动,有的敬献花篮,有的鞠躬行礼,有的集体宣誓。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的划线部分,都属于定语的一项是

促织鸣,懒妇(1)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2)。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3)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4),赶紧趁着明亮(5)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这是民谚的一种(6)温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周作人(7)在《知堂随笔》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8)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A. (1)(4)

B. (2)(7)

C. (3)(6)

D. (5)(8)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成语的结构类型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见仁见智  宵衣旰食  瓮中捉鳖  穷山恶水

B. 气贯长虹  肝肠寸断  众口难调  春意阑珊

C. 过眼云烟  琴瑟和谐  宦海沉浮  曲意逢迎

D. 恍如隔世  心如铁石  亲如骨肉  不绝如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