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穆巴拉克黯然辞职后,...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穆巴拉克黯然辞职后,阿拉伯世界民众受到鼓舞,针对各国政府的抗议示威活动不绝如缕

B. 年轻人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对于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C. 喜剧的本质不能被低俗小品取代,也不是插科打诨所能表达的;喜剧应该用高雅品质赢得观众,而不是用媚俗桥段取悦观众。

D. “韩国总统朴瑾惠上任仅仅138天便被弹劾下台”成了韩国乃至全世界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E. 经历几轮零点秒杀完败的风吹雨打,有人我心依旧、不改初衷地前行;而有人心灰意冷、醍醐灌顶,明白钟情之物注定难求。

 

A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A项,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不合语境。D项,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用于有权势者,含贬义,不能修饰话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雨过天晴语意双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写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的诗文很多。如曹操的《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是东篱赏菊,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②。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此词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

B. “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诗人的失望之情流落笔端,用笔极为细致。

C.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句十分精妙,两句通过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比喻的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D.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E.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层次清晰。

2.诗人是如何围绕梅花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常安民,字希古,邛州人。年十四,入太学,春试,考第一,主司启封,见其年少,欲下之。判监常秩不可,曰:“列名较艺,岂容辄易?”具以白王安石。安石称其文,命学者视以为准,由是名益盛。安石欲见之,不肯往。登六年进士举,授应天府军巡判官,选成都府教授。与安惇为同僚,惇深刻奸诈,尝偕谒府帅,辄毁素所厚善者。安民退谓惇曰:“若人不厚于君乎?何诋之深也。“惇曰:“吾心实恶之,姑以为面交尔。“安民曰:“君所谓匿怨而友其人,乃李林甫也。”秩满寓京师。妻孙氏与蔡确之妻,兄弟也。确时为相,安民恶其人,绝不相闻。确夫人使招其妻,亦不往。调知长洲县,以主信为治,人不忍欺。县故多盗,安民籍尝有犯者,书其衣,谒其门,约能得它盗乃除,盗为之息。追科不下吏,使民自输,先它邑以办。转运使许懋、孙昌龄入境,邑民颂其政,皆称为古良吏。

是时,元丰用事之臣,虽去朝廷,然其党分布中外,起私说以摇时政。安民窃忧之,贻书吕公著曰:“善观天下之势,犹良医之视疾,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今日天下之势,可为大忧。虽登进忠良,而不能搜致海内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胜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卧也。

帝大飨明堂,刘贤妃从侍斋宫。安民以为万众观瞻,亏损圣德,语颇切直,帝微怒。曾布始以安民数憾章惇,意其附已,屡称之于朝。其后并论,曾布乃取其所贻吕公著书,白于帝。它日,帝谓安民曰:“卿所上宰相书,比为汉灵帝,何也?”安民曰:“奸臣指擿臣言,推其世以文致臣尔,虽辨之,何益?”

徽宗立,以提点永兴军路刑狱。政和末,卒,年七十。建炎四年,赠右谏议大夫。

                                 (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零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B. 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故不忧于可忧/ 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C. 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D. 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B. 、寡人、孤,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王侯的谦称之词,意为“我、我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C. 兄弟,在古代可以是对同姓宗亲或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也可以是对姐妹的称呼,如《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D. 乞骸骨,在我国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表达这一意思的词语还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安民进入太学学习,参加会试时夺得第一,因文章写得好赢得王安石的称赞,让求学的人以其文为标准,常安民名气愈来愈大。

B. 常安民与安惇作同僚时,安惇阴险狡诈,表面上和内心厌恶的人交好,而在上级面前又对其加以诋毁,常安民对此直言不讳地加以批评。

C. 常安民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担任成都府教授任职期间居住在京城,他与蔡确是姻亲,常安民厌恶他的为人,不和他来往。

D. 常安民曾写信给宰相吕公著阐述对时政的担忧,后来曾布将信中内容禀告了皇上,面对皇上指责,常安民据理力争,洗清了罪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民籍尝有犯者,书其衣,谒其门,约能得它盗乃除,盗为之息。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  头

冯骥才

黑头是条好狗,但不是那种常说的舍命救主的忠犬、义犬,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有第二条的狗。

黑头是条菜狗——那模样太丑,说它都怕脏了舌头!不光人见人嫌,野狗们也不搭理它。 

北大关隆昌海货店里一位老伙计商大爷,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如今六十多岁,称得上这店里的元老。他见黑头皮包骨头,瘦得可怜,时不时便叫小伙计扔块鱼头给它。狗吃肉不吃鱼,但这小崽子却领商大爷的情,就是不吃也咬上几口,再朝商大爷叫两声,摇摇尾巴走开。这叫商大爷动了心。日子一久,有了交情,模样丑不丑也就不碍事了。    

一天商大爷下班回家,这小崽子竟跟在他后边,距离拉得不近不远,也不出声,直送他到家门口。第二天照样如此,一连三天,商大爷明白这小崽子的心思,回到家把院门一敞说:“进来吧,我养你了。”黑头就成了商家的一员。

商大爷很快把黑头喂得壮了起来。它很少叫,商大爷明白,咬人的狗都不叫,所以从不叫它出门。即便它不咬人,也怕它吓着人。

其实黑头很懂人事,它好像知道自己模样凶,决不出院门,也决不进房门。整天守在院门里,房门外。每有客人来串门,它必趴下,把半张脸埋在前爪后边,不叫人看,怕吓着人,耳朵却竖着,眼睛睁得挺圆。决不像那种好逞能的家犬,一来人就咋呼半天。可是一天半夜有个贼翻墙进院,它扑过去几下就把那贼制伏。

商大爷常说黑头这东西有报恩之心,懂事,知道怎么“做事”。商大爷讲礼讲面、讲规矩、讲分寸,这狗合他的性情,所以叫他喜欢。只要别人夸赞他的黑头,商大爷必眉开眼笑,好像人家夸他孩子。

可是,一次黑头惹了祸,而且是大祸。

那些天,商大爷家西边的厢房落架翻修,请一帮泥瓦匠和木工,里里外外忙活。他家平时客人不多,黑头没见过这场面,如临大敌,浑身的毛全竖起来。但又不能出头露面吓着人,便天天猫在东屋前,连盹儿也不敢打。待到上梁那天,商大爷请人把大梁抬上去摆正,跟着放一大挂雷子鞭,立时引来一群外边看热闹的孩子连喊带叫,拥了进来。

黑头以为出了事,突然腾身蹿跃出来,孩子们一见这黑头吓得转身就跑。外边的往里拥,里边的往外挤,在门里门外混成一团,跟着就听见孩子又叫又哭。

商大爷跑过去一瞧,一个邻居家的男孩儿被挤倒,脑袋撞上石头门墩,开了口子冒出血来。邻居家大人赶来一看不高兴了,迎面给商大爷来了两句:“使狗吓唬人——什么人?”

商大爷是讲礼讲面的人,自己缺理,人家话不好听,也得受着。一边叫家里人陪着孩子去瞧大夫,一边回到院里安顿受了惊扰的修房的人。

这时,他扭头一眼瞧见黑头,心火冒起,拾起一根杆子两步过去,给黑头狠狠一杆子,骂道:“畜生就是畜生,我一辈子和人好礼好面,你把我面子丢尽了!”

黑头站那儿没动,两眼直盯着商大爷看着,忽然转身夺门而去,一溜烟儿就跑没了。商大爷把杆子一扔说:“滚吧,打今儿别再回来,原本不说是一条丧家犬吗?”

黑头真的没再回来。几天过去,商大爷心里觉得好像缺点什么,嘴里不说,却忍不住总到门外张望一下。这畜生真的一去不回头了吗?

又过了两天,房顶开始上泥铺瓦。黑头忽然出现在门口。这时候,商大爷去上班了,工人都盯着手里的活,谁也没注意到它。

黑头两眼扫一下院子,看见中间有一堆和好的稀泥,突然它腿一使劲,朝那堆稀泥猛冲过去,“噗”地一头扎进泥里,用劲过猛,只剩下后腿和尾巴留在外边。

待商大爷下晌回来,工人收工时,有人发现这泥里毛糊糊的东西,拉出来一看,大惊失色,原来是黑头,早断了气,身子都有点发硬了。它怎么死在这儿?什么时候死的呢?是邻居家弄死后塞在这儿的吗?

大伙猜了半天,说了半天,谁也说不清楚。半天没说话的商大爷的一句话把这事说明白了:“我明白它,它比我还要面子,它这是自我了结。”随后又感慨地说:“唉,死还是要死在自己家里。”

(选自2015年第4期《收获》)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条除了它再没第二条的狗”指黑头很丑,没有比它更丑的狗,另外它也不像其它的狗一样舍命救主。

B. 商大爷最终收留了黑头,是因为黑头总是跟着商大爷,商大爷无奈之下只好收留了它,这也反映了商大爷仁慈的一面。

C. 商大爷一气之下将黑头赶出了家门,主要是因为黑头伤了他的面子,但事过之后,他又为自己的行动而懊悔、自责。

D. 小说语言朴实又不乏辛辣,取材于日常生活,着眼于人生道理,以狗喻人,讽刺了当世不知恩图报的现象。

2.小说多处运用到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对比手法的作用。

3.商大爷说“它比我还要面子”,你如何看待商大爷的好面子?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流传。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蒙文通在讲课时,因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往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稿。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他的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视同仁。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未料,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这是他执教生涯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当时某军阀执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其实,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二人唇枪舌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通、十力又必争。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等。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一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

(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 蒙文通因为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 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坚持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解释,表现了他藐视权势的性格。

D. 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 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 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既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更因为蒙文通对熊十力反对自己老师的做法无法苟同。

D. 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 蒙文通为人虽然有我行我素的特点,但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心术要正,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表现出正直的一面。

3.蒙文通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