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年龄增长、事务繁冗都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容易健忘的人,那么有想做的事应该立即去做,或者先记下来,稍后再做。
B. 对比问题频发的国产食品,进口食品一直被认为是放心食品,从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督抽检数据上看,进口食品的合格率确实更高一些。
C. 中国队1:0战胜韩国队,这是中韩足球对抗30多年来国足第一次在本土战胜韩国队,这场胜利也将球迷重新燃起了对国足的希望。
D. 直播的魅力主要在于互动,通过与主播的交流,可以让观看者消磨掉不少无聊时光,主播也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双方也算是各取所需。
下列各句加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都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却总是无法容忍他人的错误,正是这样的态度令犯错的人往往选择文过饰非。
B. 那些收成不好的农民和失业在家的工人,在当时米珠薪桂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新工作,生活将会愈发地艰难。
C. 总有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怙恶不悛,就不按法律办事,依照自己的道德规范维护所谓的“正义”,最终害人又害己。
D. 因为央行出台了限制支付宝等支付平台的各种政策,所以支付宝决定自己开一个网商银行,对此,各大国有银行一筹莫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宁怀古》中,辛弃疾仍然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的战乱场景,却不忍回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
(3)2016年4月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梅葆玖先生逝世,《北京青年报》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为题。刊登了回忆梅先生教授青年演员传承京剧艺术的文章。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 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每当边草变白大雪飘飞的时候,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 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 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 本诗借景抒情,托物兴怀,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承。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罹其害: 害怕
B. 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承: 数目较大的钱
C. 政声籍甚: 通假字,通“藉”,凭借
D. 即夜诣说留之: 下命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正是元惠宗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
B.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有司”不可以用来代指朝廷各级官员,只能理解为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C. 洞瑶指的就是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D. 考课指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兴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他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除去民害。
B. 林兴祖任道州路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抵御贼兵的军费和军需,这让贼人闻风而逃。
C. 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都没有犯错。
D. 春天大早,又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最后下了三天大雨,虫子死了,农业也获得了丰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2) 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立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布袋
老韩和老丁是好朋友。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两人唱《吴家坡》,唱《闯幽州》……唱到趣处,老丁一声长喊:“儿呀,此语差矣,转来!”老韩马上背着枪转来:“爹爹,此事你有所不知。”……
老韩的小女儿叫嫣红,老丁的小女儿叫胭脂。两人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又到河边割草。天快黑了,嫣红将一只布袋拾回了家。嫣红的娘,啪地扇了嫣红一巴掌:“拾啥不成,拾布袋,拾布袋是气。”
打开布袋,却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老韩老婆将布袋和大洋让老韩看。老韩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张张嘴,说不出话;再张张嘴,还是说不出话。老韩平日挺能说,面对意外之财,不知从何说起。两口子一夜没睡,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说着说着,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就忘了吧。”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开门见山:“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知道昨天嫣红和胭脂在一起,便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又叹息:“老话说,拾布袋是气,不知应到哪一宗。”
老丁笑了:“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还不知是哪个买卖铺子的生意人,不小心丢在了路边;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哈说法?”
老丁:“这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
老韩急了:“布袋现在我家,咋是你闺女捡的?”
老丁:“我听胭脂说,她俩一块跑到布袋跟前;嫣红比胭脂大一岁,欺负了胭脂。”
老韩拍了一下大腿:“老丁,你想咋样吧?”
老丁:“一人一半。别说是两人一块捡的,就当是嫣红捡的,胭脂在旁边看见了,俗话说得好,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老丁,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老韩心想了,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两人一块唱戏,好了二十来年,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我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老韩也赌上了气:“你想往哪儿告,你就往哪儿告吧。”
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正好,我今天要去县里进盐。”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结了账,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路过沁源县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问了百十个村落,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老韩见瞒哄不住,一边恨老丁无端寻衅,破坏人家好事,一边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因为一只布袋,老曹和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中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段来刻画老韩这一形象,人物非常有生活气息,既鲜活生动又真实接地气。
B. 老韩老婆埋怨嫣红乱拾东西时说“拾布袋是气”,这是真的担心捡来的布袋沾了晦气,而后文老韩对老丁说这句话时则是言不由衷,包藏私心。
C. 老韩与老丁在如何处理捡来的布袋这一点上,都强调要说理,两人说的虽是同一个理,却因为情绪激动而生出误会,最终伤了和气。
D. 文中的老曹从老韩那找回布袋时,先是查验银元的数目对不对,这一举动将老曹自私多疑的性格特点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E.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叙写了百姓生活的琐碎庸常状态,将百姓的日常生活写得有声有色,韵味无穷。语言不事雕琢,文笔细腻从容。
2.文章结尾划线内容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句含意的理解。
3.本文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